被战争坑惨了,俄罗斯人口危机恶化,持续25年未缓,普京最新表态
发布时间:2025-10-28 14:16 浏览量:2
2024年,俄罗斯全年度出生人口降到大约122.2万。
接下来发生的事,画面有点儿冷。到了2025年初,常住人口降到大约1.46亿,生育率徘徊在1.4上下,年轻人和新生儿同时变少。10月23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开了个人口会议,把提高出生率又扯回了议程上,但这些数字已经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没法靠口号糊弄过去。
最直接看得见的是劳动力短缺和年龄结构的倾斜。按照官方说法,5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从1990年的21.1%升到2025年的约30%。通俗点说,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要退休或已经退休了。企业缺人,建筑工地招不到活儿,工厂的产能也上不去。银行、统计局的资料也能看出端倪:2024年外来务工人数比上年掉了18%,以前靠中亚、东欧来的工人来填补空缺的路子,现在补不上了。许多人宁愿转去德国、土耳其,觉得那边手续简单、活儿也好干。这个缺口不是一两个月能补回来的。
战争自2022年打响,把原本就脆弱的生育势头又往下拖了好几档。统计显示,2024年间,25到35岁的男性比2020年少了将近8%。这批人本来是结婚生子、撑起人口更替的一代,却有人在前线受伤牺牲,有人逃避征召出国,也有人为了找工作直接移民。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女性适龄人口基数就没多大,少生育的影响到了现在——基数一小,新生儿自然也少。自2022年以来,估计有八十多万人离开俄罗斯,约占总人口的0.6%。人走了,影响不只是人口数字:消费少了、税收少了、社保压力结构改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不断往外扩。
经济层面的因素也很现实。近几年通胀高,物价涨得快,工资跟不上。联邦统计局一项调查里,72%的年轻夫妇把“经济不稳定”列为不愿生孩子的首要理由。这不是虚的:育儿的直接成本——奶粉、尿布、托育、学前教育,这些都让很多家庭算不过来要不要多生。战争带来的制裁和出口受阻压缩了国家财政,公共服务和长期投资缩水,失业和收入波动让年轻人对未来信心不足。你要是指望用几次宣传活动就把这些现实问题抹平,那真是天方夜谭。
政策上走过不少路,效果却有限。近两年比较引人注目的一套是比较强硬的限制措施:2024年开始限制堕胎药销售、收紧堕胎相关服务,同时对“不生孩子”相关的宣传搞治理。官员们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法律和舆论营造鼓励生育的环境。但老问题来了:当女性遇到限制时,有人转向私人诊所,有人更隐蔽地处理生育问题。专家早就说过,强硬的法律手段容易引发抵触,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式的鼓励也在做,比如设立家庭日、搞宣传,但这些东西碰到经济压力显得很单薄。
福利政策在近二三十年里折腾过几回。200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把油气收入投入社会保障,试图通过经济稳定带动生育。2010年代初,这套思路一度管用,出生数从1999年的低谷慢慢回升,2015年一度回到约194万,那个时候医院忙得很,多的是“人口回暖”的报道。可好景不长:2015年后出生率又掉头,政府又加大现金补贴、对多子女家庭的支持、孩子的免费餐食、设立荣誉之类的激励,目的明确是减轻家庭负担。问题是,高通胀把这些补贴的实际价值吞没了,几张育儿券抵不上现实开销。很多年轻人掂量过账本,结论是“吃不消”。所以到2024年出生数又跌回历史低位,2025年1月和2月新生儿加起来只有195,400个,说明短期内没见好转。
把时间拉长看,人口下滑并非近几年才有的事。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时,经济断层、失业暴涨、收入骤降,很多人把生孩子往后拖,1999年全俄新生儿仅有约121万,成了那段时间的低点。那一代人的少生,像在地下埋下了一个钉子,几年后它慢慢显现结果:适龄人口基数小,未来的生育人数天然受限。移民在某段时间里能够部分缓和这个缺口,外来劳工来干体力活、维护生产线,但近年移民政策收紧、手续繁琐,再加上西边和土耳其等地条件改善,很多外来工转移阵地。外来工变少,工程进度拖延、农产和建筑业缺人,整个供给链都受影响。
从宏观数据到现场细节,这条路上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出生率长期低于2.1的替代水平,2025年估计在1.42附近徘徊。表面上人口从1990年的1.476亿到2025年的1.46亿变化不算剧烈,但内部结构变化已经很明显:年轻劳动力少了,老龄人口多了,社会保障的长期负担在增长。经济上的不稳又压着生育意愿,生育意愿低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力,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
说句不拐弯的话,很多政策看起来有动静,但解决的是表面问题。口号能营造气氛,但把钱、托育、教育、医疗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安排好,才是年轻家庭真正关心的。当市场、法令、文化、战争、移民这几股劲儿一起拽,能把人口问题扭回来,需要时间,也需要稳扎稳打去填那些实际的“坑”。
有时候会想到街角的一处托儿所,空位比想象多,或是工地上的启动机台因为缺人停下,都是具体又生硬的画面。看着这些数字,会觉得问题不只是统计学上的冷冰冰的递减,而是每个家庭、每个工厂、每个社区都能体会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