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开国少将:余克勤

发布时间:2025-10-29 09:00  浏览量:1

在豫南固始的群山深处,曾走出一位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军的传奇人物。他在枪林弹雨中铸就铁血军魂,在和平年代里坚守育人初心,在家庭生活中传承清廉家风,他就是余克勤——那位镌刻在中原大地上的开国少将。

1913年5月,余克勤出生在河南固始方集镇吴上楼村一个雇农家庭,泥土的芬芳里裹挟着生存的艰辛。8岁那年,饥饿的阴影笼罩了这个破败的家,姐姐已被送走,父母看着年幼的弟妹唉声叹气。小小的余克勤攥紧拳头,主动提出去地主家放牛当长工:"我去干活,别送弟弟妹妹走。" 这句稚嫩的承诺,开启了他早年间被欺压剥削的岁月,却也悄然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种子 。

16岁的一天,正在山上打柴的余克勤偶遇一位红军战士,"共产党、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话语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1929年11月,他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投身商南暴动的洪流,从此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初入军营的他作战勇猛,很快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员,还当上了王树声军长的警卫员,在首长身边淬炼出严谨的作风与敏锐的洞察力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考验远比想象中残酷。1934年雨夜,执行任务的余克勤从战马上摔下,头部重伤留下终身脑震荡后遗症;后来因战马意外涨死,他险些被张国焘处决,幸得战友力保才捡回性命。即便如此,他仍紧随红军主力转战鄂豫皖、川陕苏区,在四次反"围剿"中冲锋在前,更三过雪山草地,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磨砺出钢铁意志。长征路上,他曾孤身狙击百余人的敌人队伍成功脱险,也曾在红军大学的课堂上汲取军事智慧,为日后的指挥生涯奠定根基 。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克勤的军事才华在敌后战场愈发耀眼。他先后担任陕北公学支队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营长,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战策略。1939年,他出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支队参谋长,与司令员赵基梅、政委谭甫仁率部转战磁县、林县,在华北平原的青纱帐里播撒抗日火种 。

1940年,余克勤升任新编第三旅七团团长,在盘丘战斗中创造性地运用"牵牛"战术,诱敌深入后一举歼灭日军100余人,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1944年6月,党中央命令他率南下大队挺进豫东水东地区——这片被日伪军和顽军双重盘踞的战略要地。明知此处斗争复杂、条件艰苦,余克勤却毫不犹豫:"只要能打击敌人,再难的骨头也要啃。" 抵达水东的第一战,他便指挥部队奇袭民权县杨城据点,全歼伪军300余人,活捉汉奸大队长,给当地百姓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见面礼" 。

在水东的日子里,余克勤既是运筹帷幄的司令员,也是心系百姓的守护者。1945年2月,他率部在太康西南部横扫顽军,缴获5部电台及大批武器,扫清了西渡黄河的障碍,打通了华北与华中根据地的联系。3月,冀鲁豫第十二军分区正式成立,余克勤出任司令员,麾下的部队在他指挥下如利剑般刺破敌阵。7月的欧阳岗战斗堪称经典:面对600余伪军驻守的重镇和增援日军,他周密部署,激战30小时后全歼守敌,重创援军,粉碎了日伪的"扫荡"计划。战斗结束后,他总会下令打开敌人的粮仓,将粮食分给饥寒交迫的百姓,"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把我们送到哪里"的佳话在水东大地流传 。

这位铁血将军的战术字典里,既有猛冲猛打的果敢,更有灵活变通的智慧。在围剿睢县恶霸孟昭华的战斗中,他巧用"围点打援"之计,得知孟昭华不在据点后,当即调整战术活捉其弟孟昭炳。随后又利用孟家母子情深,通过孟母传递药品,既震慑了孟昭华,又打通了敌占区的情报通道。短短一年多时间,他指挥部队七战七捷,建立五个抗日民主政府,让水东根据地从危难中走向巩固,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守护神"。

抗战胜利的号角尚未散尽,内战的阴云又笼罩华夏。余克勤先后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在鲁西南的平原上续写战功。1948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相继打响,他率领部队担负阻击、牵制任务,在枪林弹雨中保障主力部队作战。淮海战役期间,他巧用智谋智取敌军70辆卡车,这些车辆后来成为我军首个汽车团的核心装备,为战役胜利输送了关键物资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余克勤并未卸下肩头的责任。他先后出任平原省湖西军分区司令员、第68军副军长,1952年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从实战指挥员向军事教育家转型。毕业后,他接过第三十一步兵学校、第八步兵学校、洛阳步兵学校等多所军校的校长重任,将17年的光阴奉献给军事教育事业 。

在洛阳步兵学校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这位少将校长的身影。他穿着与学员同样的军装,亲自示范山地射击动作,手把手纠正战术姿势。为了适应实战需求,他带领教员编写的"步兵武器山地射击教材"在全军推广;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开荒种粮,将收获的粮食优先送往幼儿园和机关食堂,自己却和学员们一起啃窝头。学员们记得,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从没有架子,会和大家一起排队理发,会在训练间隙讲长征故事,更会告诫年轻人:"战场不分官阶,胜利只认实力"。

1955年授衔仪式上,当少将军衔的肩章佩戴在肩头,当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挂在胸前时,余克勤想起的不是个人荣耀,而是那些长眠在战场上的战友。

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余克勤,在家人眼中却是位温情而严格的长辈。他与妻子司同兰在战火中结为伴侣,六个子女的成长浸润着他的教育智慧。大女儿余豫东1945年出生时,正值豫东大捷的关键时刻,夫妇俩无暇照料,只得将未满半月的孩子托付给老乡喂养。后来余豫东随军,常在马车上颠簸,却也亲眼见证了父亲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岁月 。

为了让子女们养成良好品行,余克勤定下三条家规:自理、互助、尽责。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花布包袱,要求衣服自己整理、作业自己规划;倡导"大管小、大让小",让家中始终充满团结氛围;更带着孩子们到田间劳作,指着挥汗如雨的农民说:"没有粪臭,哪有谷香,劳动最光荣"。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他也从不让子女享受特殊待遇,家里的陈设简单朴素,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学,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别无二致 。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靠别人铺路,自己顺顺当当地去走,最没价值、最没出息。"这是余克勤常对子女说的话。他的老部下中有不少身居要职,亲友们也想托他谋个便利,但都被他婉拒。他常告诫家人:"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办事,不能开半点私情的口子"。这种清廉家风,如同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后辈的成长 。

1966年,因长期征战落下的伤病和严重的胃病,余克勤不得不申请离休。但他并未就此闲居,1979年,他当选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将精力投入到地方建设中。他深入基层调研,为老区发展建言献策,关心青少年成长,经常到学校、厂矿作传统报告,将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

1982年,组织上为余克勤调整为副兵团级待遇,这份迟来的荣誉,他却看得很淡。有人劝他到大城市安享晚年,他却摇摇头:"河南是我的根,这里有百姓,有战友,我就在这扎根了"。晚年的他生活依旧简朴,家里的桌椅还是老款式,衣服洗得发白却整洁如新。1988年,当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送到家中时,这位75岁的老人摩挲着勋章,眼中泛起泪光,那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初心的坚守。

1988年9月14日,余克勤在洛阳病逝,临终前他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位从固始大山走出的将军,最终又融入了中原的沃土。

余克勤的一生,是革命年代的缩影,是军人本色的写照,更是家国情怀的诠释。他有战场上的铁血锋芒,也有对百姓的似水柔情;有对事业的执着坚守,也有对家人的深沉关爱。那些勋章见证着他的战功,那些故事铭记着他的品格,那些家风传承着他的精神。正如豫南大地永远记得那位送粮分田的司令员,军营院校永远记得那位亲授战术的老校长,家人后代永远记得那位教诲"自食其力"的老父亲,余克勤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