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率先破题:“无作业日”撬动“三课贯通”改革

发布时间:2025-10-28 19:38  浏览量:2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此项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心理健康的举措,惠山区早在今年上半年便结合“双减” 深化要求启动谋划推进。

今年6月,惠山区在全市率先谋划“无作业日”推进方案,并于9月秋学期起在全区36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铺开,将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制度化、常态化,成为深化国家“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先手棋”。

01

系统谋划 制度先行

从区域统筹到校本化落地

“我区持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无作业日’并非孤立举措,而是课程、课堂、课业‘三课’一体贯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山区于今年8月正式下发《惠山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核心目标就是构建“三课”一体贯通的教育新格局。该方案聚焦五大行动任务,其中在“课业优化改进行动”中,前瞻性地明确提出“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制度”,并将其作为营造教育“松弛感”、推动教学系统优化的关键举措。

该制度于9月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并遵循“一校一案”原则,推动各校形成校本化实施方案。从周二的从容阅读、周三的社团探索,到周四的亲子互动、周五的主题实践,各校“无作业日”的具体安排虽不尽相同,但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将课后时间从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系统性转向实践探究与素养生成。

02

每周一天的“留白”

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每周固定的一天,小学生的书包里不再塞满练习册,中学生的晚间时光不再被试题占据。自全面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以来,这场源于顶层设计的改革,正在惠山的每一所校园、每一个家庭中,催生出真实而动人的教育场景。

周三下午放学前,省锡实二小五(3)班的同学们发现,班级作业栏上没有常规的语数英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特别的“实践任务单”。原来,这周是“体育实践周”,孩子们要挑战一分钟跳绳,还可邀请爸爸妈妈一起玩一项他们童年时的传统游戏。

“一开始也有顾虑,担心学生的心会散。”班主任杜老师坦言。令她惊喜的是,学生听课的专注度反而更高了。“因为周三不布置书面作业,我们把核心知识更多地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反而更加高效且充满活力。”

而真正走向前台的,是综合学科的老师们。体育组王老师最近成了校园里的“大红人”,她每周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居家运动计划;科学朱老师则准备带领学生进行“厨房酸碱小实验”。“我们的作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学生素养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王老师说。四年级学生刘逸文的感受最直接:“我现在特别喜欢星期三!可以和爸爸一起玩他小时候的游戏,第二天还能在体育课上和同学比赛,特别有劲儿。”

走进华锐实验学校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扎染社团的同学们正和专业老师一起,将白布用棉线扎结成各种形状,浸入靛蓝染缸。“这是我们的‘无作业日’特色活动之一,学生可以带着家长一起来体验。”该校美术老师张明敏介绍,“在动手实践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物理的渗透原理、化学的氧化反应,更深刻理解了什么叫‘青出于蓝’。”

与此同时,机器人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编程操控机器人完成指定路线。三(6)班学生曹卢佳航的父亲也被邀请来参与“迷你机器人组装”任务。“以前辅导作业总是鸡飞狗跳,现在我们一起研究图纸、讨论结构,像战友一样。”这位父亲感慨,“我看到孩子平时接触不到的另一面,他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让我很惊喜。”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的“无作业日”奉行一套温暖的“五个一”哲学,即一段读书时光、一个健身项目、一次家务劳动、一个兴趣特长体验、一次亲情聊天。这张看似简单的清单,正悄然重塑着天一实小家校协同教育生态。

该校三年级班主任胡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有家长在班级群分享,孩子现在晚饭后会主动提出洗碗,动作虽然还有些笨拙,但脸上认真负责的神情,特别让人欣慰;还有孩子开始主动跟家长聊学校里的趣事,把在校园里的幸福时刻同家长分享,温暖的话语就在这样的交流里慢慢流淌。”她坦言,这些反馈让她更加坚定一个认知:教育的目标从来不只是追求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会生活、懂关爱、人格完整的人。

“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三放学后的时光!”学生许知巽笑着说,“这天,爸爸会陪我一起跳绳,妈妈会坐下来陪我读书,我还能安安静静地画画,感觉特别开心。”许同学的心声,更是道出了“无作业日”的魅力。

在中学阶段,“无作业日”被赋予了更深的探究意义。

钱桥中学周五全天不布置任何书面家庭作业,实行“主题实践联动”机制。如果周五恰逢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学校会联合社会资源策划特色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不久前开展的“体验科学,启迪梦想”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中,学子们在“看、玩、摸、试、思”中解锁科学知识,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让“无作业日”的价值进一步延伸。

初一(3)班学生周儒艺在心得中写道:“凹面镜的神奇、电影原理的有趣、磁铁的奇妙,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恰逢无作业日,我打算回家读些科普书,试着做个小实验,更深入地了解科技的奥秘。” 同班的杨意帆则对“血管结构展示”和“回形针机器”印象深刻:“这些简单的机器里藏着无穷的科学乐趣,让我明白科学离我们一点都不远。”芮妍则在体验“大脑反应测试”后兴奋地记录:“我用了0.55秒,而最高纪录才0.02秒!‘无作业日’让我有了更多体验科学的机会。”

西漳中学则提出了“慧成课业”理念,推动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九年级数学教师曹建英表示:“‘无作业日’让我们重新思考,课堂是否真的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我们现在会注重设计更多真实情境任务,比如‘如何测量人的心率’‘根据心率测量结果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并制定合适的健康运动计划’等。”

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课程、课堂、课业深度贯通后,教育生态向“绿”而生的直观体现。学生身心得以放松,家长从“作业监工”的角色中解放,教师则赢得了反思与创新的空间。“无作业日”如同一个支点,悄然撬动着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角色的积极转变,为区域教育注入了松弛、信任与创新的新活力。

03

未来展望:“留白”是为了更丰盈的成长

以“无作业日”破题,促“三课贯通”提质。如今,惠山区的这项改革已从区域方案落地为生动的校本实践,全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探索已从“破题”迈入“立新”阶段。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无作业日”的深层思考,在于打破“三课”间的壁垒。“这一天看似是‘留白’,实则是为学生素养发展‘增容’。它促使课堂必须高效,推动课程走向生活,让课业形态更多元。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松弛有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下一步,全区将聚焦深化“三课”联动机制、构建科学评估与共享体系、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三大方向,共同营造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

当每周一天的“留白”,被阅读、运动、艺术、劳动、亲情和科学探究填满,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回归育人本真的美好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