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不绝意

发布时间:2025-10-29 13:03  浏览量:1

金中基

秋日的雪峰山,正是层林尽染的时节,王行水将刚刚出炉的诗集《雪峰山的黄昏》相赠。打开一看,令人一惊。

这本诗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与别的诗集不同的是,并非请名家大咖作序,而是作者本人自序,且是以一首诗代序。真乃诗人本性使然。

在《一个人的“三三”诗团》代自序诗中,开笔气势不凡:三千汉字摩拳擦掌/个个奋勇争抢着出征/三千粉丝欢呼雀跃/为诗人冲刺三千首诗/全程伴跑鼓劲加油。我有些茫然,唐诗三百首,尚且让人读得费劲,何况要写诗三千首?王行水语气非常肯定:“是的,三千首是我的目标!”

很早的时候,王行水与王跃文、舒新宇、陈黎明等一帮文青,在湘西小县城溆浦,已是小有名气。我认识他,是在其调入怀化工作后。我们俩经常一起随领导出差。那时,只见他喜欢观察事物,且非常用心,随身带个小本子记一记。

有一次大型活动中,交警在前面骑摩托车开道,挥舞禁止牌叫停两边的车辆给车队让行,大多的车见牌而停。王行水风趣地说:“这个好比‘点穴’”,武功好的一“点”就打住。”“点穴”之喻,奇妙而恰当,富含诗意,同车的人都禁不住噗哧一笑。

王行水与我同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他身材魁梧,做事干练果敢,说话铿锵有力,行为举止透着武的气质。若干年后,却冷不丁成了一名诗人,其诗艺成就不可小觑,被人誉为“涉江吟咏的现代传人”。

“从小爱活动,喜欢动脑筋,儿时在农村,便自己动手,做出了弹弓、高跷、滑板车等一大堆玩具。”他说,走上写诗之路,纯属偶然。

一次进城走亲戚,见城里孩子放风筝,又高又远,令他羡慕不已。一问才知是在商店买的,批量化生产。奈何囊中空空,唯有徒羡。当夜,他便梦见自己放飞风筝,直冲云霄。“乘着东风/我放上精致的风筝/让理想飞上蓝天/把憧憬带给白云”,他信手涂鸦几句,不料县里《春笋》杂志给登了,县文化馆创作员看后还谱成歌曲。这是他与诗歌的最早结缘。

诗由心生,有心为之,处处皆诗。

一次照镜子,他猛然发现前额上一条抬头纹,怎么抹也抹不平,当时大吃一惊:自己才十七岁呀,胡子尚未长出,皱纹竟如刀刻!难道自己长得像大人们说的“小老树”?他却乐观豪迈地写下了《青春通行证》:呵/我额上的第一条抬头纹/是人生特地为我签署的/一份彤亮的——青春通行证。

自然界的天气万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无不使王行水怦然心动,融入行云流水般的诗行。农家打草鞋,他望着草鞋架出神:“草垛上的理想只是为了登高/走下草垛的稻草/还想走远/回望收割后的田垄”。即使一道湘西菜,他也会吟上几句:“一盘红彤彤的湘辣牛筋在美味大赛中勇夺金牌/尝一粒就能听到任何五脏六腑都发不出来的咯吱之声”。

在封城抗疫、寒冬宅家的日子,他依然笔耕不辍。“风有些冷/雨有些凉/风风雨雨阻挡不了铿锵的脚步”“不管是寒冬还是暖冬/蹚过了冬天的河/才会见到春天”“总有一条小径/必然地通往春天”。在那段最难熬的时光里,这些诗歌给人以信心与希望。

王行水从政多年,在职时多用笔名“三都河”。在湖南诗坛,只识“三都河”,不知王行水。这与他的“小心”“低调”为文为人大有关系。

“走过了万水千山/日思夜梦忘怀不了/还是家乡雪峰山……”出生于雪峰山下、屈原行吟之地、中国诗歌发源地溆浦的王行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泛舟长河》《梦幻夜郎》《伴雪起舞》《雪峰山的黄昏》等诗集,目前诗作逾两千首。天天写诗不断,时常有新作见诸网端报刊。即使短暂客住长沙,他一口气写下了《香樟》等多首诗篇。

纸媒留墨香,网络传播快。近期,年届六旬的王行水,在网上开起了视频号,戴着眼镜上阵朗诵诗作。如此孜孜不倦、诗意不绝,怎不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