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走进科创园区|漕河泾开发区:从“试验田”到“科创灯塔”

发布时间:2025-10-29 17:02  浏览量:1

转自:新华社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9日电(记者 程思琪)从智能芯片的精密设计到生物药剂的研发突破,从人形机器人的敏捷运动到AI大模型的迭代演化……当前,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正成为前沿技术跨界融合的高地,在这片土地上,创新正以惊人的密度发生、交汇与绽放。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漕河泾开发区正从上海西南的“产业重镇”跃升为照亮未来的“科创灯塔”。

本期“走进科创园区”系列调研聚焦于漕河泾开发区,深入探访其如何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大企业开放赋能、小企业加速涌现,一幅以创新驱动未来、以生态凝聚产业的画卷正加速展开。

四十余载转型的关键跃迁

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首个微电子工业区,一粒“上海硅谷”的种子,在漕河泾破土萌芽。四年后,这里升格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又加挂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享有“双国家级”标签的战略高地,扛起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时代使命。

面对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漕河泾开发区紧抓机遇,吸引3M、飞利浦、强生等跨国巨头落地,构建“前研后厂”协同体系。很快,微电子、光纤通信、计算机软件如“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驱动园区驶入创新快车道。

如今再看漕河泾开发区,创新浪潮奔涌不息:曾在创业基地凭借二手服务器研发出《原神》的米哈游,如今全球用户已突破一亿;从这里成长的商汤科技,已建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外资企业与本土巨头在此共生共荣,铸就出强劲的“创新双引擎”。

不止于产业进阶,漕河泾开发区更率先驶入“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轨并进的新赛道——布局云计算、攻坚低碳技术,建成上海首个“冰蓄冷”区域供冷中心。这场领先全国的“数字园区”实践,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万家企业向阳生长。

从“阡陌农田”到“上海硅谷”,历经40余年的蜕变,漕河泾开发区如同一部微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它的每一次转型都深度呼应国家战略布局,每一步跨越都折射出中国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壮阔图景。

漕河泾开发区本部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三大先导产业的“闭环生态”

漕河泾开发区,产业生态精妙协同,构筑起“人工智能引领突破、集成电路自主攻坚、生物医药临床转化”三大先导产业相互赋能、闭环运行的创新矩阵。

“围绕这三大核心产业,我们从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资金链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推动产业升级、集聚资源要素、搭建转化平台、拓展应用场景,”漕河泾开发区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卫祖晔介绍道。

人工智能产业正实现从“技术”到“场景”的高效落地。商汤、腾讯、字节等AI开放平台发挥漕河泾开发区“链主”引力,吸引超500家企业汇聚成群——上海约1/4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在此扎根,带动相关营收突破1000亿元。园区自身更化身“1公里实景实验室”:每日早晨9点,身披“Carri”标识的配送机器人,灵活地穿梭于写字楼和附近门店,将餐品送到用户手中。

稀宇极智(MiniMax)副总裁严奕骏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上海AI的代表企业,漕河泾的生态使我们能更好地凝聚顶尖本土人才,助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闪耀全球。”

集成电路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在漕河泾开发区根深叶茂、生态蓬勃。桂平路680号的一栋老厂房,相继诞生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被业界誉为中国“芯”梦工厂;其中,孵化企业澜起科技推出的“1+9”内存架构成功晋升国际标准,服务覆盖全球数据中心。此外,从园区孵化器走出的聚跃检测,已成为国内首家全品类“芯片医院”,服务网络遍及全国五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此外,在生物医药领域,漕河泾开发区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国内顶尖医药院校的科研资源,搭建生物医药创新协同网络。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申康中心—漕河泾临床创新转化基地在2024年揭牌,携手37家市级三甲医院,联合打造集技术研发、概念验证、转化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转化平台。

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受访者供图)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支柱”

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漕河泾开发区正从“硬件筑基”与“模式创新”双向发力,以“一带一核三轴四片”的顶层规划重塑空间格局,持续释放创新载体潜力。园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依托临港国家实验室、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聚焦脑科学、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开展集中攻坚。

在模式层面,漕河泾开发区率先构建“孵化器3.0”体系,形成“科学家+基金+社群”的创新铁三角,推动园区与企业共享共治。成立刚满一年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正是这样一个创新“训练场”。孵化器负责人汪兵表示,其使命是帮助企业不断验证并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实现“弯道超车”。

在这里,众多具身智能企业正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初创企业青心意创(Cyan)成功研发出能够直膝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仅三个月,团队就完成首款原型机Orca Ⅰ的开发与多轮验证。这背后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选择落户漕河泾开发区,正是看中这里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

“徐汇是人工智能高地,漕河泾更是AI企业聚集区。作为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我们需要上游核心零部件,也依赖下游应用场景推进商业化。开发区的产业链协同,给我们带来巨大赋能。”青心意创CEO牛腾昦表示。

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漕河泾开发区与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徐汇西岸滨江形成了活跃联动的“AI黄金三角”,积极发挥产业溢出与互补的效益。此外,园区还在生活配套上为企业保驾护航。“我们在打造真正的产城融合区,提供2000多套人才公寓、丰富的商业设施,一站式解决后顾之忧。”漕河泾开发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汇事业部总经理周羽介绍道。

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受访者供图)

从传统的“造房子”转向深度“造生态”,漕河泾开发区从早期产业孵化的“试验田”,成长为今天照亮创新航路的“科创灯塔”。在这里,“吸引力”源自系统性的创新赋能——从技术攻坚、场景验证到产业出海的完整闭环。未来,漕河泾开发区将持续输出以融合、开放、赋能为基础的“上海样本”,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片可持续、可复制的“科创雨林”。

“走进科创园区”大型全媒体系列调研行旨在深度挖掘科创园区建设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成果,激发园区创新活力与产业协同效应,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活动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主办,上海银行联合主办。据了解,上海银行作为科创企业的“伙伴型”银行,在漕河泾开发区内专设特色服务网点——上海银行漕河泾开发区支行,目前该支行已经成为上海市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色网点,质押登记金额年均超15亿元。

编辑: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