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生死局
发布时间:2025-10-30 09:24 浏览量:1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削藩先后有四次。明朝建文帝削藩之前,有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晋惠帝削藩引发“八王之乱”,之后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上古无削藩之说,乃因其时天下部落或诸侯国众多(以商代为例,诸侯国至少超过八百),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无法与中央抗衡,自然无削藩的必要。秦皇独夫,天下无诸侯藩王。
汉高祖刘邦大封子弟为王,建立屏藩以拱卫京师,本非其初心,只为消除异姓王,不想后来直接导致藩王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且有谋逆之举,削藩实属不得已。四次削藩,两成两败,胜算百分之五十。即使成功,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国家动荡,政权飘摇,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如果不幸失败,更是糟糕透顶,像建文帝朱允炆,落了个悲剧性收场,甚至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接过权杖之后,第一件事是与民休息,薄赋轻徭,更定《大明律》中的畸重条文,放单独男丁的军人还乡为民;第二件事就是大张旗鼓地削藩。朱元璋后期统治严酷,朱允炆济之以宽。明初四方多事,亲王镇守要冲,手握兵权,多行不法,尾大不掉,中央号令不行,必须制裁。第一件事自然赢得天下一片赞颂,“天下莫不颂德焉”。第二件事却捋了虎须,惹了弥天大祸。
朱允炆削藩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削藩时机不成熟,更要命的是用人失误,主次失序。
其时,诸王扼守战略要地,在其领地经营多年,各拥强大势力,并且大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多年,能征善战,是大明基业的开创者。太子朱标早夭,诸王自然觊觎皇位,未料朱元璋绕过他们将皇位传给了孙子,他们自然不服。如此,种下了动乱之因。朱允炆登极后,皇位未稳,政治、军事和人才储备未充分,就下手削藩,操之过急的结果是削了自己。
再说用人失误。时为燕王的朱棣起兵造侄子的反,由头是清君侧、诛奸臣,也就是铲除建议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其实削藩并非齐、黄二人的首倡,他们只是迎合了朱允炆内心的想法。还是皇太孙时,朱允炆就曾暗示黄子澄,“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当上皇帝后,他重用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位当时最有声望的大儒,这也没错,只是削藩大事,事关国家安危,岂能委之于书生?《明史》就此评论道:“始帝信任子澄与泰,骤事削藩。两人本书生,兵事非其所长。”“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
最终,朱允炆只坐了四年江山,而且没有当过一天太平天子,就被叔父生生夺去了皇位,自己落个国破家亡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隐于云贵为僧)的悲惨下场。
擒贼先擒王,诸王中,数燕王实力最强,智勇超群,最善于用兵,又据幽燕形胜之地,并且早有叛逆迹象,削藩自然先削燕。朱允炆却既顾忌燕王英武,又怕天下人议论寡恩,试图敲山震虎,于是先废了周、代、湘、齐、岷五王,才对燕王动手。先是禁锢,接着调兵遣将包围防范,就像下毒不用砒霜而用宝塔糖,如此优柔寡断小儿科,岂是老谋深算的朱棣的对手?
论者多说朱允炆太过仁慈,固然有道理,但我以为不尽然。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追谥朱允炆为恭闵惠皇帝,谥为“惠”而不是“仁”,自有其道理。按照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贵贤亲亲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朱允炆果真非常仁慈善良,就不会起削藩之心,毕竟那些藩王非叔伯即弟兄,手足相残之事,大仁大善者绝不愿为。何况,削藩之念,在其为皇太孙时就已根深蒂固了。
不过朱允炆也的确心太软。燕王朱棣从北京起兵杀向南京,一路绝非一帆风顺,中途多次遭受重挫,数次差点丧师甚至丧命。最危险的两次,一次是大败于徐辉祖,“燕兵惧,谋北归”,造反濒临彻底失败;一次是只带十几名随从探视敌情,在盛庸军营中被团团包围,取其性命易如反掌。前次,朱允炆听信燕兵已经返回北方的讹言,将徐辉祖召回;后次,与叛军作战之前,朱允炆就有明诏:“毋使负杀叔父名。”因而朱棣得以“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仓促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今人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正如此言,朱允炆削藩之败,并非败于朱棣,而是败于他自身。雄武大志的朱棣,也正是深知自己侄子的孱弱,才敢“犯顺称兵、阴谋夺国”(乾隆皇帝语)。
说到底,朱允炆是一个书生。
摘自 | 《领导文萃》2025年10月下
稿件来源 | 《雪夜闲书》
本文作者 | 储劲松
责任编辑 | 食月
微信编辑 | 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