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岭:在科技大厂做“公益翻译官”
发布时间:2025-10-30 09:39 浏览量:1
科技因公益而温润
王岭。图|MORE x JOLI studio
和很多投身公益的人一样,王岭的公益之路也是从一次“刺痛”开始的。
那是2000年,王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志愿者,去往宁夏西海固探访。那是热播剧《山海情》剧情发生地,一个边远、贫瘠的地方。恶劣的生态、艰苦的生存条件让她震撼,而最让她感到刺痛的是,有些孩子因为交不起120元的学费而面临失学。
她和四位志愿者拎着一大包同事们捐的现金,把钱给了学校。她也开始关注起那里的几十个孩子,给他们一一写信。接着,她又关注到更多这样的地方、更多类似处境的人们,以至于一发不可收,她要成为一名全身心投入的职业公益人!
2005年,王岭以社区事务专员的身份入职微软,开启她的全职公益事业。从社区事务专员,到大中华区公益事务总监,再到亚洲区员工公益事务总监,在这个跨国的技术大厂,她作为“技术+公益”的一个连接器,将微软的技术和资源对接到公益组织的实际需求,提升公益组织的科技及数字化能力,让科技和公益有机融合,回应和解决社会难题。
其中,有许多在公益领域有口皆碑的创新型项目,例如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搭建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寻找走失儿童的解决方案;和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搭建了基于云技术的有声图书馆,并以AI技术制作高质量有声读物;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搭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实现AI守护濒危物种。
身在企业,心系公益,王岭将自己定位为企业中的“公益翻译官”。虽然一手把先进技术带给公益,但她一直强调,技术公益不要“自嗨”,科技企业要克制住炫技的冲动,回归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关怀之上。
潜伏的公益“线人”
《中国慈善家》:你的英文名字是Crossing,这不太常见,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王岭:Crossing不是一个很典型的英文名字,其实是我自己编出来的,它的确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有“十字路口”的意思。我感觉人生重要的时刻都是要在十字路口去做选择,所以想提醒自己在重要的时刻别选错方向。
此外,它还有“穿越”的意思。我原本是一个文科生,本科读的是贸易,研究生学的是社会工作,最后在微软这样一个科技公司从事“科技+公益”这项事业,我感觉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个跨界体验,冥冥之中把我带到公益这里来。
《中国慈善家》:这个冥冥之中就注定的旅途,是怎么开始的?
王岭:那是2000年,我作为企业员工志愿者第一次有机会走进宁夏的西海固,那一次探访让我深有感触。在25年前,当地的生活环境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交不起一年120块钱的学费,不得不辍学了。
当时,公司号召员工们捐款,我作为员工志愿者,就带着一大包现金,给到了当地的学校。120块钱,就能够让一个孩子得以继续上学!
我当时所在的公司做了很多跟企责相关的工作,我作为员工志愿者很积极地参加了,后面也就逐渐地开启了这条道路。后来,微软有一个社区事务专员的岗位开放,我就去应聘。2005年1月入职微软,我也正式成为一个全职的公益人。
公益就是我一生想做的事情,这个信念越来越强烈。但同时又觉得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内心不踏实,所以在微软工作三年之后,我选择重回校园,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了社会工作和非营利组织领导力方向的硕士项目。
毕业那会儿,微软前领导给我打电话问询我的毕业去向,邀请我回到微软工作。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插曲——最开始我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当时想法很简单,想着既然硕士读了这个专业,我认定要入职公益组织全心投入公益,不能再回到企业来了。
但另一位微软高层领导也来做我的思想工作,给了我一个很中肯的建议。他说,希望像我这样有热情、有专业知识的人,能够在企业为公益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他的话是有道理的。我还是回到了微软,全职做公益。有时候在和公益伙伴们开会时,我会调侃说,我是公益组织潜伏在微软里的“线人”。因为我了解公益组织,也知道公司有哪些资源,会自然而然地站在公益组织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对接企业资源,来服务于公益组织。
做公益的“翻译官”
《中国慈善家》:科技听起来是很硬核的东西,而公益充满人文关怀,在二者叠加的领域,作为女性会有哪些独特的视角?
王岭:在“科技+公益”这个领域,我觉得女性拥有敏锐、富有力量和同理心这样的特点。
力量,主要是内心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富有韧性,在过程和结果两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还有就是同理心,不光是倾听,还能进一步理解和感同身受。在做决定的时候,还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敏锐,则主要体现在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不仅能够发现问题,并且会愿意去多听、多看、多了解,然后去研究有哪些技术可以应用到现实场景中来,我身边很多同事都是非常优秀的女性产品经理。
《中国慈善家》:很多人都在说技术公益的重要性,但怎么实现“科技+公益”的有机融合?
王岭:在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时候,技术、产品、服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术”,而在这之前需要先搞明白“道”,你的底层出发点是什么?你应该把你的公益合作伙伴真正地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将合作的平等关系流于表面,最后还是以自己的意识、意愿为主导。
王岭。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摆正自己的位置之后,再去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时候,你的角度就是平视的,而不再是“我给你这,我给你那”这种投喂式的、从上往下看的关系。我反复跟我们团队伙伴传递一个观点:去到公益组织做志愿者,别总想着我能帮你做什么,第一步你先别给人家添麻烦。
甚至有时候我们看公益组织是往上看的,因为我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技术,但实际上我们不是那个公益领域的专家。比如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这样的合作伙伴,他们分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视障人士赋能、政策研究和社会实验的专业公益组织。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我抱着一堆工具和技术,我是要去向人家学习,然后找到他们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和我们技术的结合点。
你给钱、给技术,但单靠这些是做不了项目的,你还是要依靠你的公益伙伴。每一个项目的成功,我们的公益伙伴才是最关键的人物,我们只不过在背后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资源。
《中国慈善家》:做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王岭:拿我们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合作来说,与其说是挑战,还不如说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
在微软全球发起的“地球人工智能计划”(AI for Earth)框架下,我开始主动寻求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合作,希望将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021年9月,王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平行论坛上介绍项目。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团队进行交流,他们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非常严谨,有很多专业术语,我能听懂对方说的是中国话,但不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想法,只能等他们说完,我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确保彼此理解。不懂?没关系,那就学!
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我往往充当的是一个“翻译”的角色,把公益组织的实际需求向微软技术团队解释清楚。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我去深入了解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整个工作流程和逻辑。例如怎么去野外布置红外相机,怎样进行照片回收和筛选,如何去做数据分析和产出报告?只有特别深入地去学习、去了解,才能和公益组织一起设计出来符合需求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个挑战,是技术端的挑战。微软的技术是很复杂的,这就需要确保我们开发的两个智能化工具(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红外相机智慧管理系统),在面对最终用户的时候一定要越简单越好。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设计,因为考虑到收集存储卡的牧民们的文化程度,我们在做红外相机界面设计的时候没有体现文字,一个红色按钮,一个绿色按钮,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所以它背后的逻辑就是“需求第一,用户友好”。不管背后的算法、技术有多么纷繁复杂,我们给到的技术解决方案必须是简单易用的。
总之,科技企业做公益,没必要在公益组织面前炫技。
共创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慈善家》:除了用技术赋能公益行业,你也推动很多倡导工作,比如通过组织非营利组织信息日,推动公益组织对技术的关注和应用,并积极倡导“负责任的AI”等等。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王岭:进入AI时代,科技普惠成了一个社会普遍的共识。创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确能帮助公益组织在某些层面上降低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有利于他们将宝贵的公益资源投入到更关键的社会议题上去。
当技术热度已经很高的时候,这个时候科技企业反而需要降降温,给技术祛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伦理、数据安全以及人本关怀上。
说到“负责任的AI”,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妥协余地的原则。举个例子,2014年微软语音合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有一个很美好的设想,希望用AI合成留守儿童父母的声音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陪伴这些孩子。这个想法最终被放弃了,因为那个时候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没有完善到位,你把这个技术拿出去,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去拐卖小孩怎么办?
也就是说,比起技术落地的场景,我们更关注做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否则我们宁可不做。
2018年,王岭在以 “AI for Good,公益与AI同行”为主题的微软非营利组织信息日活动上发言。图|受访者提供
这也和我想表达的另一个观点不谋而合:AI无处不在的时代,更需要HI(Human Intelligence,人类智能)。AI归根结底是一个工具,不要把它给神化了,科技企业要克制住炫技的冲动,尤其是在和公益组织合作时,要回归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关怀上。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样把这个工具用好,才能真正帮助每个人释放发展潜能,助力公益组织完成自身的使命。
《中国慈善家》:做了那么多年公益,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变化?
王岭:2005年刚开始全职做公益的时候,看问题、做事情都是这一个点、那一个点,缺乏系统性的全局思考。我记得那时候,微软在为外来务工青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时,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更直接地去帮助务工青年解决眼前最迫切的生活需求,而非要做信息技能培训?
后来,通过跟学员的接触和了解,我才发现,虽然 IT技术不能立竿见影地帮助他们去改善生活条件,但对他们的个人认知、自信心建立,以及融入城市生活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这个经历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一位职场前辈给予我的教诲,就是不要让你的个人情感影响到你的职业判断。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也一直在系统地思考,如何将微软的全球公益战略与中国本土的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无论是三农议题、计算思维教育,还是大学生就业等相关项目的落地,我们都有一种全局观,既要洞悉整个社会大环境,又要切实找到与公司业务专长的结合点。
2015年微软与宝贝回家合作,借助技术找回来第一个走失的孩子。王岭与父子俩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此外,我也更多地考虑到,公益实践产生的影响力是什么。客观来讲,微软中国和我们国内一些本土企业在公益资源投入方面并不在一个量级上,我其实特别希望,哪怕我做了一点点事情能带动并启发其他相关方投入这一领域,一起做事情,这也是价值和影响力所在。
《中国慈善家》:未来你最想探索的社会议题是什么?
王岭:从个人层面来说,我想更多地走进校园,和下一代青年学生们有更多人生和职场经历的交流分享。后浪推前浪,我希望尽己所能做下一代青年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此外,人工智能助力无障碍领域,也是我想深入探索的。这个议题除了涉及残障人士以外,还有更广大的银龄群体,也很契合我们整个大的社会环境。
接手微软亚洲区员工公益事务,也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除了我们中国的这些公益组织,我还能够和整个亚洲区的公益组织进行交流互动。未来,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亚洲公益组织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合作平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为中国公益组织发声,也把我们本土的一些优秀公益实践案例分享出去,在更大的舞台上讲好中国的公益故事。
- 上一篇:她们以科技创新诠释“她力量”
- 下一篇:埃奇库姆力压状元领跑新秀榜,弗拉格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