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被嫌弃了!800万粉丝博主穿防护服拍扔粪节,被按粪堆暴打
发布时间:2025-10-30 16:03 浏览量:1
前几天,美国视频博主泰勒·奥利维拉穿着全套防护服,站在了印度卡纳塔克邦古马塔普拉村的“戈尔哈巴节”现场。
本来想这可能是一次普通的文化体验拍摄,但后来发现,他这趟行程最后闹成了跨洋的文化骂战,拍摄结束后,他发了条推文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恶心的经历,再也不回去了”,还配着自己浑身沾着牛粪的照片,视频很快就冲到了500万播放量。
每个地方的传统习俗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泰勒可能没搞懂,“戈尔哈巴节”是排灯节结束后的庆祝活动,村民扔的是晒干的牛粪,不是新鲜粪便,在当地农耕文化里,这是感恩土地、祈求丰收的方式。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给视频起了个“印度扔屎节”的标题,在印度教里,牛粪根本不是脏东西,当地村民信奉的比瑞什瓦拉·斯瓦米神,传说就是从牛粪里诞生的,这标题不光是难听,更像是直接踩在了别人的信仰上。
泰勒全程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那副嫌弃的样子,在村民眼里,跟当面侮辱没什么区别,泰勒的视频火了,印度网友的怒火也跟着烧了起来。
有人在网上大规模举报他的视频,还有人直接开骂“你跑到人家村里拍完,转头就哭哭啼啼说恶心,这算什么事?”
甚至有网友猜测“是不是巴基斯坦给钱让他来抹黑印度的”,虽然这说法有点离谱,但也能看出当地人有多生气。
后来泰勒在10月27号发了条“我很抱歉,印度”的推文,可道歉里还掺着辩解,说“拍个扔粪节又不是种族歧视”,甚至问《纽约邮报》的报道是不是印度人写的。
这种道歉更像甩锅,不光没平息怒气,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他就是来“黑”印度博流量的,毕竟他之前还说过在印度五星级酒店吃饭感染了四种沙门氏菌,两次事凑到一起,很难不让人多想。
这场文化冲突看着是个小插曲,但往深了看,它其实也牵扯出印度文化在全球交流里的尴尬,不光是外人容易误解,印度人走出国门的过程,本身也满是争议。
要说起印度人往海外走的历史,最早得追溯到19世纪的殖民时代,那时候大英帝国放弃了非洲黑奴贸易,转而从印度殖民地输出劳动力,这算是印度移民潮的起点。
那时候的印度移民被分得很清楚,完全是“分类利用”。
高种姓的婆罗门凭着文化素养做文职,负责处理殖民地的行政文书;马尔里人和巴萨人有经商经验,就管起了当地的市场和金融。
锡克人身材壮,就去当警察、当兵,维护治安;泰米尔这些低种姓的人因为数量多、成本低,就只能干最累的活,比如在种植园里劳作、修铁路。
那时候的印度移民哪是“出国”,更像是被当作“工具人”输出。
可即便这样,他们到了殖民地还是觉得比老家好,在印度本土,很多人只能住窝棚,夏天温度能飙到50多摄氏度,日子过得很内卷;到了殖民地,至少能靠干活赚口稳定的饭,年长女性也能凭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
这种“此间乐不思印”的心态,让不少人扎下根,还把亲戚朋友也接过来,慢慢形成了最早的印度移民社群,为后来的全球扩张埋下了伏笔,日子一长,印度移民的路子也变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爆发信息革命,IT、软件领域缺了大量程序员岗位。
可美国人不太愿意干这份高强度的活,要么守着制造业的舒适区,要么去读商科、法学,想进华尔街,硅谷的键盘反倒成了“没人要的苦差事”,这空当,刚好给了印度人机会。
印度人因为之前的殖民历史,英语成了第二母语,而编程语言大多脱胎于英语,他们学编程时少了语言这道坎,能直接进入技能培训阶段。
更关键的是,印度人还搞出了一套“就业包装流水线”,本来想好好教技术,后来发现市场更吃“面试话术”那套,于是C语言培训班的核心变成了打磨话术。
3个月的题库训练能吹成5年实战经验,只会写个“HelloWorld”就敢说自己精通好几门语言,23岁的新人张口就敢提8年项目经验。
如此看来,这种“包装术”确实让他们在移民里跑得比别人快,别的国家移民还在为语言、文凭发愁时,印度人已经靠着语言优势、简历包装和抱团心态冲在了前面。
等真到了美国,这些印度人还特别抱团,他们在公司里拉帮结派,通过互相扶持慢慢占了关键岗位,甚至能架空管理层、掌控人事大权。
掌权之后,他们就开始建“移民生态圈”:用职权把同乡弄进来,开空壳公司做中转,还办起野鸡大学“刷学历”,让老家的人能通过“上学—实习—就业”的路子拿到合法身份。
这套体系看着能让多方获利,中介和野鸡大学能赚钱,印度政府能赚外汇,年轻人能拿到硅谷跳板,可问题也跟着来。
不少印度从业者的能力根本跟不上包装出来的履历,连代码规划都说不明白,业务能力全靠嘴上吹嘘,必须依赖老员工带教。
可这些老员工,说不定下一秒就被公司列入“降本增效”的裁员名单,相当于“亲手教出自己的继任者,然后被公司开除”。
就算留下来,日子也不好过,印度同事会用印地语、泰米尔语“加密沟通”,形成职场隔离;出了错会被甩锅,要是想理论,还可能被印度裔高管用“种族歧视”警告。
很显然,当族裔取代能力成为用人的核心标准,公司衰败其实是早晚的事,不光是美国,加拿大也碰到了类似的麻烦。
加拿大白人本来就3000多万,生育率还低。
2013年特鲁多执政后,为了争少数族裔的选票放宽了移民门槛,10年里全国人口涨到4000万,其中印度裔就占了500万,这个数量已经能影响大选结果了。
熟悉的剧情又上演了:印度裔的议员、部长慢慢进入权力核心,野鸡大学和偷渡中介遍地都是,假学历、假工作证明成了移民“捷径”,本土学生的就业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
印度裔的影响还不止在职场。
他们会集中财力在市区买房,把房价炒高后再高价租给本土青年;在街上修神像、办节日庆典时偶尔会扰民,要是有人在网上吐槽,还会遭遇集体网暴,连政客和警方都可能以“破坏团结”为由施压。
白左政客本来想靠移民补劳动力缺口,却低估了印度裔的抱团能力,也没算到“政治正确”会被反过来利用。
当移民群体能靠着规则绑架本土群体、逼着修改规则时,谁强谁弱的阵营其实已经反过来了,斐济、圭亚纳、毛里求斯这些小国的现状,其实早揭示了这种浪潮的终局。
斐济的印度裔掌控着工商业命脉,圭亚纳和苏里南的印度裔超过40%、主导政坛,毛里求斯的印度裔更是占了70%,快成印度的“海外卫星城”了,这些国家的今天,其实就是英美澳加正在走的路。
2025年,不少西方国家终于开始“止损”:美国把H1B签证费涨了不少,英国收紧了工签,加拿大削减了国际生配额,澳大利亚也调整了移民标准。
可说实话,这步棋走得有点晚了,多年的宽松政策已经让印度裔形成了庞大的存量,就算外面的增量少了,他们还能靠高生育率实现内部增长。
现在回头看,泰勒的“扔粪节”争议和印度移民的百年浪潮,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文化交流得有尊重,移民政策得找平衡。
泰勒不尊重印度的传统,闹得一身骂;各国之前的宽松移民政策,也让印度裔的扩张成了麻烦。
毫无疑问,移民政策的本质从来不是“单方面接纳”或“单方面扩张”,而是族群平衡与文明共生,任何偏离这个核心的选择,最后都得付出代价。
未来,怎么在多元文化里做到“理解而非嘲笑”、“共存而非替代”,怕是每个国家都得好好琢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