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萧条30年,反而靠“卖旧东西”翻身?闲置成了香饽饽
发布时间:2025-10-30 02:34 浏览量:1
前阵子刷到个新闻,说日本二手经济的规模这几年已经冲到6万亿日元了,比30年前整整涨了4倍。这事儿让我特惊讶——谁能想到,当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被称为“失落三十年”的日本,居然靠处理闲置物品挖出了新出路,那些堆在家里落灰的旧东西,反倒成了逆势赚钱的“黄金筹码”。
后来查了些资料,又听在日本生活的朋友讲了讲实际情况,才明白这根本不是偶然。经济越低迷,大家越想“花小钱过好日子”,二手交易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从街头跳蚤市场变成了正经的万亿级产业,里面藏着太多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先说说日本的二手经济是怎么在萧条里“活”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价暴跌、股市蒸发大半,企业倒闭一堆,500多万人丢了工作,手里的钱一下紧了。以前大家追着买新品,那时候突然转了性:白领把不用的奢侈品包包拿去卖了换生活费,普通家庭买二手家具家电能省一半钱,学生更是靠二手书、旧数码过活。
需求一上来,市场自然就火了。东京的二手门店从1990年的不到2000家,十年间飙到1.2万家。我朋友说现在在日本,不管是繁华的新宿还是小县城的街头,二手店比便利店还常见,大到冰箱彩电,小到衣服首饰,啥都能找到,而且品相大多跟新的一样——日本人本来就爱惜东西,闲置物品保存得特别好,买二手根本不算“委屈自己”。
但光有需求还不够,日本把二手生意做起来的关键,是把“卖旧东西”做成了靠谱的产业。以前大家总觉得二手交易就是“看人下菜”,容易买到假货,价格也没谱。后来有商家琢磨出了门道,搞起了标准化操作。
比如1990年开的二手书店Book Off,就立下了规矩:统一收书、专业翻新消毒,再明码标价卖。一本书回收价可能就几十日元,整理好卖几百日元,既让卖书的人方便,买的人也放心,巅峰时在全球开了1000多家店。还有二手奢侈品平台更厉害,专门请鉴定师把关,每只包包都出鉴定证书,客单价能稳定在5万日元以上,连欧美明星都特意来淘绝版款。
线上平台就更方便了,像Mercari(煤炉)这种APP,不管是家里的旧相机、手办,还是穿不着的衣服,拍几张照片挂上去,一两天就能卖掉,现在每个月交易额都能轻松过百亿日元。朋友说她邻居是个家庭主妇,专门收小区里的闲置童装,清洁消毒后挂到网上卖,还搞了“童装租赁”服务,解决了孩子长得快衣服浪费的问题,一年赚的比上班的老公还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生意真能赚钱吗?算笔账就清楚了。二手生意的利润不在漫天要价,而在“低收高卖”的差价和快周转。比如一只原价20万日元的LV包,回收价大概5万日元,稍微清洁翻新一下卖12万日元,利润率能超140%。再比如二手家电,回收过来修一修,以新品一半的价格卖掉,像日本最大的二手家电商Hard Off,年利润率能到28%,比普通零售业高一大截。
对普通人来说,这生意门槛还低。失业的大叔开个社区二手小店,收点家具家电修修再卖,不用大本钱就能起步;年轻人靠线上平台卖闲置数码产品,当个副业每月多赚几万日元;就连退休老人,整理家里的旧书旧餐具拿去寄卖,都能补贴家用。我朋友说她楼下的二手店老板,以前是汽车厂的工人,裁员后靠这生意买了新房,现在雇了两个人帮忙,成了小老板。
其实仔细想,日本二手经济能成气候,根本原因是踩中了三个“抗周期密码”。
首先是“双向刚需”太稳了。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一边想“省钱”,买二手能省30%到70%的开支;一边想“变现”,把闲置变成现金缓解压力。这种需求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反而越低迷越强烈。
其次是“轻资产”抗风险。开二手店不用建厂房、搞研发,初期就花点租金和回收成本,库存周转还快,多数商品一个月内就能卖掉,就算市场波动,调整回收价格就能适应,比重资产行业安全多了。
最后是观念变了。以前觉得“买二手没面子”,现在大家更认“性价比”和“可持续”,年轻人觉得“用二手是环保”,老年人觉得“闲置变现很划算”,没人再把二手和“穷酸”挂钩了。
日本的经历其实挺有启发的,经济低迷未必全是坏事,反而会逼着大家发现新机会。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闲置物品”,背后藏着的是“花小钱享好物”的需求,只要把服务做规范、把渠道打通,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现在咱们国内的二手经济也在涨,闲鱼上年销售额超10万的卖家都有10万人了。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靠卖闲置赚钱的人?你觉得哪些闲置物品最有商机?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琢磨出个靠谱的副业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