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渠道2025年观察:仍在困顿中找出路

发布时间:2025-10-30 20:00  浏览量:1

“有人感叹,去年有些渠道商,光是一场「双十一」业绩便能冲上四千万,而今年可能一年都达不到。2025 年的云渠道商正在想尽各种办法自救。”

作者丨胡敏

编辑丨包永刚

“后疫情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客户不见了。”一位熟悉阿里渠道体系的前员工坦言。

他回忆,早些年在阿里工作时,官网每天自然流入的企业客户能达到四五千个,如今却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

这两年,为争夺越来越有限的客户,渠道商之间的厮杀越来越激烈,即便放出手上大部分的返点,也不一定能拿到客户。更棘手的是,厂商还在收回优质客户,这就导致渠道生存空间被进一步蚕食。

面对如此窘境,云渠道商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尽各种方法自救:有的在原有多云的基础上,尝试去做火山引擎的业务;还有的延伸做 AI 产品服务,押注大模型落地的新需求;还有一类干脆把视线投向海外市场,试图在出海浪潮中重启增长。

但从 2025 年年中回看,这三条自救之路似乎都布满荆棘。

01

想借多云自救,很难

渠道自救的一条路就是选择做多云,但多名代理商对雷峰网表示,在存量客户时代想通过多云自救,很难。

“你连阿里云都卖不好,想卖好其他云,很可能更难。”代理商张雅文表示。

而且所谓做多云,要看渠道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是洒洒水做一点营收,那这件事很简单,不管是挂个二代,还是自己偶尔接点兼职单子。但这并非一条自救之路,因为要把它做成真正意义的生意,能出现在厂商每次活动重点邀约名单,并不容易。想了解探讨更多关于渠道商的未来出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indy1857交流。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的渠道在尝试、探索。而过去一年,很多渠道商加入火山引擎的阵营。

李响是一位来自山东的代理商,去年正式签约火山引擎。

他加入火山引擎背后的判断逻辑是,其他几家云厂商的机会都差不多见顶了,像阿里云,现在整体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好的客户资源都是在阿里云直销或者电销、官网手上的,留给伙伴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了。腾讯云、华为云政策虽然稳定些,但也没有很多突围空间。

唯独火山还处在起步阶段,有时间窗口可抓。这种时间窗口包括,抢占客户先机,以及比高于友商的返佣政策补贴。

在他看来,火山引擎最大的机会在于背靠抖音。抖音拥有大量优质广告主和游戏客户,而火山引擎又是字节体系内的业务,“抖音的客户,火山多少能沾一点”。他判断,这意味着还能借助集团资源,拿到一些新增业务机会。

去年李响没有太多犹豫就加入了火山引擎。

不过像李响这种如此果断加入的渠道商并没有那么多,很多渠道商一开始对火山业务并不感冒,但最后促使大批渠道愿意尝试,有一个关键原因:厂商的激励。

去年是火山引擎渠道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多名渠道商回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位曾任阿里云资深分销负责人的加入之后,渠道体系的搭建工作自此全面铺开。

为了拉拢渠道商,火山引擎出手格外大方。

有代理商回忆,他们曾被邀请到长沙梅溪湖边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参加渠道晚宴,中餐厅里整排整排地摆着茅台。“那场饭局让我第一次觉得,火山是真的有钱、也真想做。”

到了去年10 月,在双十一来临之前,火山引擎更是放出了一记“狠招”——人头补贴,补贴额度高得惊人:每人每月十万元。 有些代理商想,在大连、郑州、成都、西安等地设点,一线员工的月薪也就几千,而补贴却能拿十万。只要团队里有人在卖火山引擎,就能拿到这笔钱。

在“茅台晚宴”和“十万补贴”的双重诱惑下,原本犹豫观望的渠道商们,纷纷被拉进了火山阵营。

一年过去了,结果并不理想。多位代理商表示,投入颇多,却收效甚微。在营收端,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代理商,年营收也不过几百万元。而在利润端,大部分伙伴的业务都还处在盈亏平衡附近,有些伙伴还是略亏一点。

对于去年火山引擎生态营收全年有达几个亿的说法,一些从业者认为,这可能跟统计口径有关,如果是几亿营收,口径大多应该包括了很多CDN短信等流量型产品。

代理商打粮食不多的原因,总结下来,大概有两点:

第一,产品力问题。

渠道商张雅文坦言了他去年卖火山引擎,所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他们的一位客户在火山引擎上运行业务,每月消费约十万元,年消费过百万,也算是一个中腰部客户。某天这个客户遭遇攻击,服务器被迫停机。客户着急上火,主动提出愿意自费购买高防 IP 来抵御攻击、恢复业务。

但火山引擎的产品线答复是:“不行,这会影响机房里其他客户的稳定性,我们建议你迁走。”

张雅文听完直接无语:“客户愿意掏钱买安全,你第一反应居然是让他走?要落在其他厂商,这产品经理第二天就得挨批。”

第二,政策稳定性。

代理商张雅文表示,他目前最大的担心,还是在于政策。

去年,张雅文做火山的生意时,刚起步那阵子势头不错,他们找了一些有特定需求的群体,比如做音视频的客户,这些客户正好需要火山的技术。火山在音视频领域和腾讯算是并驾齐驱,但价格更有优势,于是吸引了一批用户。只是好景不长,价格优势没维持多久。随着产品线的KPI完成,价格又被调了回来。

张雅文称,最高的时候他们一个月能做到一百多万的业绩,但随着政策变动,那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下滑了。

除短期政策不稳定外,张雅文也会担忧火山引擎的长期发展。

在他看来,眼下火山现在打 To B 的牌,并且疯狂对外造势,并且直接与阿里云、腾讯云对抗,但这种凶猛能维持多久并不可确定。火山引擎的诞生,它更多是“自用型驱动”,因为字节自身,尤其抖音体系,内部需要云,所以建云,而对外探索To B 也有可能只是“顺带探索”的副产品。

当然,也有人认为如果火山通过 AI 在 to B 领域立稳脚跟,那便是另一番景象,但现实是,目前火山 AI 在 to B 领域的实验田并不够,其大模型真正的竞争力是在 To C 端,依托抖音、头条等庞大的流量生态,可以在广告、内容创作、智能推荐等领域,把 AI 技术直接变现。

“如果一个厂商的战略根基仍在 To C,那么它在 To B 的激励政策、代理分润、客户支持等都可能是阶段性的。”这是张雅文最为担忧的问题。

一些渠道商原本奔着火山引擎的人头补贴而来,但雷峰网打听,后来并没有很多渠道很多中途做着做着业绩,就发现难以完成业绩指标,最终那笔补贴也不了了之。

经历了一轮轮尝试后,不少代理商回到了原点。

“嘴上骂阿里云把客户都收回去了,但最后还是乖乖再签一年,”一位渠道商苦笑着说,“没办法,阿里云还是做得最好的。”

02

做AI,看不见钱在哪

除做多云外,今年,有不少渠道商开始把目光投向 AI,毕竟整个云计算行业的风向正在改变。

各大云厂商几乎同时释放出一个信号:未来的增长点,在 AI。阿里云最新财报显示,其 AI 相关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带动了公共云需求的回升。

AI 的确正在成为厂商的新引擎,但据雷峰网了解,真正靠卖 AI 产品赚钱的代理商却屈指可数。

有的代理商尝试卖大模型 API,结果发现利润太薄。

API 的调用是按照 tokens 付费,但现在各家 tokens 的价格已经降到地板,代理商卖一单也就赚几百块,和卖云主机、存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久而久之,代理商几乎没啥积极性去卖 API,除非是客户有需求主动找上门。

也有渠道商尝试卖 GPU,但发现也不一定能拿到稳定丰厚收益,特别是一些定位做中小客群的渠道商。

张雅文称,他们的客户大多大多年用云量在100 万以下的,今年在厂商的号召下,他们也曾想尝试推过推理资源,但发现大部分中小体量客户是根本没这个需求,也没预算去买 GPU 来训练模型。

另外,GPU 玩法比 CPU 的更复杂。CPU是用什么量级,大概就可以知道价格多少,返佣多少。卖 GPU价格和返佣都是不标准的。每次他们接到一个客户需求后,都要提前问好客户需要确定用多长时间,用什么卡,然后再对应申请折扣,流程比较繁琐,而且资源紧缺时,价格也不好申请下来,返佣也很少,深圳代理商刘飞谈及卖火山引擎GPU的经历,现在他们也不重点指望着靠GPU 赚钱了。

还有一些代理商选择更“重”的方式:帮客户做 AI 项目。

一位来自华北的代理商透露,他们最近正在试水,一边招开发者搭建智能体底座,一边培训销售团队,教他们怎么识别客户需求、怎么开口聊 AI。接下来,他们打算从上万家客户中筛出有定制化智能体需求的企业去切入。

但这种玩法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坚持。

现实的第一道坎,是投入。

交付自然不用说,AI 售前和卖云售前都是有很大差别,渠道商张宇说,他原是云架构师,经常是公司代表去各个活动展台上讲大数据、讲云架构;今年再站上去,客户上来就问模型、算法、数据标注,“很多问题根本接不住。”

所以要想揽瓷器活,先得有金刚钻,先砸钱培训销售,组建技术团队,这是做 AI 服务的前提。

而这种重投入,基本秒杀掉大部分的渠道商,过去云渠道体系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十人以下、靠打电话和返点活着的云渠道,让他们砸重金投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敢投,也未必有回报。

渠道商刘鹏称,眼下客户对大模型的期待很高,但大模型能否实现这个预期,还是存疑。一旦交付结果不通过,渠道商很可能被连累。

这种担忧也不是没依据,许多伙伴联想到了数据中台,前期期待极高,后期却只交付了一块大屏,很多客户并不满意,导致项目回款难、坏账频出,一些伙伴由此被拖累。数梦工厂就是一个例子,此前做了很多数据中台的项目,前段时间已经爆出现金流断裂,大量的拖欠工资等情况。

如今的大模型交付里,类似风险又在重演。据知情人士透露,眼下华南一家帮厂商已经在做一些厂商大模型项目代交付项目,“上百号人,一年营收才一千多万”,几乎是“边亏边做”。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indy1857交流。

代理商的生意,本质是“跟随厂商”:只有当厂商把商业模式跑通、客户需求被验证后,他们跟进,批量化销售,才可能赚到钱。但眼下API 不赚钱、GPU 难卖、AI 项目太重,渠道商的种种探索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短期内,AI 还不是渠道寻找新增量的解题方向。

10 月中旬,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在三亚召开了一场闭门生态大会,会议核心仍是 “AI”。有渠道认为,现场的讨论也多停留在愿景层面——AI 如何走向普惠、如何与生态融合,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商业模式。

03

出海,富贵险中求

从卖云到卖 AI,一部分渠道商想的是升级自己的业务能力,往更高价值的服务延伸,而另一部分人则干脆“把地图摊大”,顺着出海的浪潮去找新增长。

“大部分认真做出海业务的,基本都赚到钱了。”张雅文提到他身边的一些转型出海的同行朋友,少的年利润有 100-200万,多的年利润达到了2000 万,比如像杭州、福建的几家渠道商。

张雅文解释说,出海之所以好做,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格局和客户结构的不同。

在海外,云普及率还没那么高,很多企业正处于数字化建设初期,客户更愿意听方案、买服务,也更舍得花钱。国内云市场经过多年厮杀,客户选择也趋于固化。雷峰网云情报群中有诸多出海客户、云厂商、渠道商,想入群可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

而且国内市场上的渠道商之间早已“卷到骨头里”,返佣被压得极低,很多情况下是,厂商给了大几十个点的返点,绝大部分又返给客户了,代理商只能留几个点。

但做海外客户不同,“在国际市场,返佣做到 20 个点就能打得开,甚至有很多客户是根本不在乎返点的。”

有些渠道商为了做出海业务,干脆在海外新注册一公司,并且法人本人也常年在海外呆着,这么做出海业务时的法律风险会相对可控。

不过也有一些渠道商仍然对出海比较谨慎。

“现在说做出海的,其实要分清楚是哪种出海。”张雅文说道。

在他看来,很多人理解的“出海”,是帮助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比如做东南亚、欧美的本地客户;但现实中,渠道商真正能触达到海外本地客户的渠道商并不多。

“你去看那些体量很大的公司,确实都做得很大,但他们主要客户群其实还是国内,只是挂了个‘出海’的名义。”

而这些公司的出海业务里,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灰色地带”的客户在海外买资源,“大概七成以上吧,不能说全是,但比例很大。”

这些客户往往游走在合规边缘,一旦被平台或当地监管盯上,代理商也会被牵连,风险极高。

张雅文表示,他所了解一些做出海的渠道商,隔三差五叫去派出所问询。“有些渠道做这些生意,做着做着直接被抓进去了。”

“我公司现在一单出海业务都不接,”张雅文坦言,“利润再高也怕出事。”

所以说,出海业务是富贵险中求,也并不是所有渠道商能无脑 all in。国内做得越大的渠道商,反而越不敢轻易“下海”。他们手里握着一摊正经生意,担心一旦踩雷,会波及到国内的核心业务。

相比之下,那些规模不大的小渠道商可能显得更为大胆。反正本土市场能失去的不多,他们更愿意孤注一掷,把重心押在出海的机会里。

04

今年云双十一,热闹正在消散

从卖云到卖 AI,从国内卷到出海,渠道商们一次次寻找新的增量。但当增量越来越难,他们的激情,也在慢慢退去。

眼下,双十一又要到了。曾经,这不仅是 to C 的狂欢,云厂商也努力在 to B 端造节。

阿里云往年会推出各种激励政策,只要完成指标,就能拿到额外返佣。为了冲这一波,不少代理商会把原本十月的单子,攒到十一月一并释放。

渠道商张宇记得,那几年双十一像一场战役。凌晨两三点,办公室灯火通明,所有人盯着订单系统,生怕错过哪一笔交易。墙上挂着实时更新的大屏,战绩榜此起彼伏,谁都不想掉队。每年公司还设置了“双十一首单奖”,谁第一个成交,就能拿奖金——有个同事慢了两秒,错失奖励,当场哭了出来。

“那些年的双十一战役,虽然特别累,但是也有很多感动和收获。”

如今,这种热烈的气氛正在消散。

“都没有几个客户在增长,谁还有激情冲双十一。” 在云圈摸爬滚打了五六年的云渠道商刘飞叹气道,这是他最为没有激情的一个双十一。

厂商不再大张旗鼓搞激励。据悉今年阿里云的双十一渠道激励政策也还未出台,具体有没有,目前也仍然未可知。

渠道商也没有当年的冲劲。有人感叹,去年还有一级渠道商在双十一冲到四千万的业绩,今年可能一年都达不到。一位熟悉阿里渠道体系的前员工说,如今的渠道商,更多是在努力“留在牌桌上”。

这,或许就是今天云渠道商的真实写照。

注:文中李响、张雅文、张宇、刘飞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