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盟科技催收员获刑背后:马上消费的百亿催收生态与合作名单疑云!

发布时间:2025-10-31 08:11  浏览量:1

前言:当催收从风险控制手段异化为利润核心环节,当技术创新让位于暴力恐吓,消费金融的普惠初心已然迷失。

根据信网(qdxin.cn)10.30报道,2024年8月,重庆信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盟科技”)因员工涉及非法催收,200余名员工被浙江警方带走。最终,包括王某洲在内的14名催收员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

01信盟科技催收员的作业套路

根据信网获得的一份法律文书显示,非法催收造成造成浙江当地一巡特警大队等单位及个人无法正常工作,揭示了信盟科技催收员的作业套路。当常规催收无果后,他们便会启动所谓的“递进式催收”。

来源:信网(qdxin.cn)

催收员会通过非法软件和社交平台获取欠款人亲友、同事等关联方信息,然后使用个人手机进行轰炸。更为恶劣的是,他们会虚构导航即将到达、叫货拉拉上门等方式恐吓,甚至向无关人员手机发送大量验证码短信,使手机瘫痪。

信盟科技内部有专门标记为“不违规”的标准话术模板。对借款人本人,他们会说:“离你家不远了,你不还,我们就上门核查,找家人给你凑凑。”对与借款不相关的第三人,则用:“上午打电话你还同意转告,现在就不认识了?”

02信盟科技复杂的资本网络和业务关联

信盟科技表面上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催收公司,但实际上置身于资本网络中。公开资料显示,信盟科技是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科金”)的全资子公司,而中关村科金则是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9.506%

除了上述直接关联,近期上海华通银行、长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等纰漏的的助贷及委外催收机构名单中,信盟科技在列。

马上消费金融的创始人、董事长赵国庆,同时也是中关村科金的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信盟科技与马上消费金融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这种“左手放贷,右手催收”的产业闭环模式引发外界广泛质疑。

引用经济参考报文章内容:业内资深人士透露,马上消费金融的催收业务原先是自营的,2018年前后外包给了专门为之成立的重庆信盟,同时自营催收团队也基本上转入信盟。最初,信盟是马上消费金融唯一的合作催收机构,后来逐渐增多,到2025年已达到135家。

金融帮观点:尽管信盟科技承接马上消费金融业务的占比从最初的100%下降至不足20%,但其承接的外包催收业务量仍然名列前茅。这种“名为第三方,实为关联方”的合作关系,给催收合规、交易定价公允性及公司独立治理带来了挑战。

03马上消费合作名单对不上账的疑惑

在监管要求下,各家金融机构需要公布合作机构名单。然而,马上消费金融与其他机构公布的合作名单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引发了外界对其透明度的质疑。

马上消金出现在:西安银行、众邦银行、福建华通银行、蒙商消费金融、兰州银行、中信消费金融、中关村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富邦华一银行、梅州客商银行、幸福消费金融、微商银行、重庆富民银行、中信百信银行、湖南三湘银行、辽宁振兴银行、珠海华润银行、宁银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超过18家持牌金融机构公布的合作名单中。

然而,马上消费金融在自己披露的合作名单中。与上述机构的信息却相互得不到验证。根据马上消费金融2025年9月2日披露的合作名单,除助贷平台外,持牌金融机构仅有平安银行等2家,并未包含上述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持牌金融机构。

这种矛盾可能是否是因为时间差异,由于名单更新不及时造成的?但也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不透明的合作模式容易带来风险隐患,是否包括可能通过非公允定价实现利益输送、规避税收监管等问题?

5年百亿催收费,马上消金普惠金融争议

根据马上消费金融的公告显示。在过去五年间支付了高达106.93亿元的催收费用,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从2020年到2024年,其催收费用分别为11.56亿元、15.01亿元、20.88亿元、28.20亿元和31.28亿元。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催收费用不断攀升,马上消费金融仍保持了强劲的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49亿元,净利润22.81亿元,催收费用占营收的比重高达20.65%。

更值得关注的是,到2025年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680.99亿元,不足招联金融(1577.2亿元)的一半,但营业收入却超过了招联金融。这种“小而强”的盈利能力背后,可能与其高息贷款和强力催收模式有关。

在央广网的啄木鸟投诉、新浪的黑猫投诉以及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于马上消费金融的投诉量高达7.6万条,主要涉及暴力催收、被扣取会员费、附加费以及综合费率过高等问题。2023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曾因“贷前审查不审慎;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00万元。

这种商业模式引发了对普惠金融本质的质疑。当催收成为利润的重要保障,而消费者权益被置于次要位置时,所谓的“普惠”可能已经偏离了初衷。

05当个人行为违法时,公司不会替你“背锅”

信网报道的这起案件揭示了催收行业一个残酷的现实,当违法行为被发现时,底层员工往往成为“替罪羊”,而公司则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直接责任。

涉案员工在网络上发声:“之前公司大概意思就是不会让你们白被抓,这个锅你们40几个人背,现在翻脸不认人了。”公司试图以3000元补偿和保密协议让员工封口。

催收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信贷催收行业的监管,明确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然而,信盟科技在多地设立的分公司仍在招聘催收员,只是岗位名称被改为其他岗位名称。

催收员的自我保护指南:保留证据是关键时刻的护身符。如果察觉到公司可能卷入非法活动,应有意识地保留工作安排录音、工作群聊天记录、绩效要求文件等。

坚决拒绝执行明显违法的指令。一切针对债务无关第三人的催收、虚构事实、辱骂威胁、验证码轰炸都是明确的违法手段。了解合法催收的边界,仅针对债务人本人,在合理时间段内沟通,频率适度(如每日不超过3次),以提醒为主而非威胁等等。

结语:资本可以构建复杂的网络,但无法掩盖基本事实。五年支付百亿催收费用的背后,是成千上万被恐吓、被骚扰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一次财务周转困难,就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闭环式收割系统。当催收从风险控制手段异化为利润核心环节,当技术创新让位于暴力恐吓,消费金融的普惠初心已然迷失。

声明:部分内容信源引用自经济参考报及信网,本账号主体为自媒体,非新闻机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