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努力5年让平均寿命提高1岁,底气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31 08:15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饶思锐

千百年来,吃饱穿暖、健康长寿一直是国人最朴素的心愿。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早已吃穿不愁。如何让人们活得更加健康、长寿,成为更加重要的治理课题。

在前不久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使得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现在79岁的水平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并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从“人活七十古来稀”,到“人活八十没问题”,“十五五”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至80岁,底气何在?

2024年10月11日,重庆中央公园,老人们在活动现场参与健身舞表演。记者 崔力 巨文俊 摄/视觉重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

为什么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长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

从诗经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祝愿,到宋词里“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的美好期盼……从古至今,“但愿人长久”“岁岁常康宁”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今天,健康长寿不仅意味着生命长度的延伸,也意味着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人生价值的拓展。要不断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就要努力让人们更加健康长寿!

国民健康长寿,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本身更长久、更健康、更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数量红利”。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

健康长寿意味着更长的黄金工作年限、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更强的创新能力、更旺盛的消费需求。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挖掘“健康红利”,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激活“银发经济”,有助于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当下,人均预期寿命等健康指标,依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文化教育、环境质量和治理效能。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体现。人民健康水平直接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否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2024年12月2日,江北区寸滩街道兰溪社区,“银龄生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的卫生健康志愿者为群众义诊。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中国人在追求健康长寿方面,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探索。但从实践来看,健康长寿仍面临许多难以闯过的“万水千山”。

首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之治。这既需要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也需要强化疾病防控体系;既需要医疗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生物科技的发展;既需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既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民生福祉的改善。

从食疗到食补,从疗养到康养,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健康科普到健康管理,从全面健身到全民健康,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健康中国行动,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到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需要系统施策、久久为功。

其次,卫生健康发展和人口公共服务还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不是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寿命的提高,而是全体国民的健康长寿,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2024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要看到当下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养老服务等方面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如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均医疗支出金额、医疗机构分布数量、医护人员在人口中的占比等仍不平衡,部分基层地区、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有待提升。

再次,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期待与时俱进,但面临现实挑战。从活得久到活得好,从老有所养到病有所医,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全面检查”“过度治疗”,从健康食品到健康生活方式,从“老年人热衷买补品”到“90后追求养生”……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越来越追求长寿。

但随着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增,与年龄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同时,由于工作、生活环境影响,不少人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睡眠时间不足、生活作息颠倒,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上升,亚健康问题突出,部分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2024年11月11日,重庆高新区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试验中心内,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记者 张春晓摄/视觉重庆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是一个标志性的目标。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底气何在?

在国家治理层面,“健康优先”“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正在成为现实。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就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谋划。

从健全健康促进的政策体系,到健全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从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县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保障,到优化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各级政府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真正把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部门协同和高效服务监管。

以健康为中心,供给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和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让群众少得病、少得重病,看病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从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到积极发展家庭医生服务;从将慢性病作为作为攻关和突破的重点,到健全早筛早诊早治早康复的服务体系;从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到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从人员和服务下沉基层,到推广和推行巡回医疗、移动医疗和远程诊疗;从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宣介,到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通过一系列医卫服务顶层设计,中国建立起了预防端精准干预,治疗端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协作,康复端接续服务,管理端长期健康随访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这让更多老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大幅降低疾病因素在个人健康长寿中的影响,让疾病不再成为健康长寿的“一道坎”。

全社会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老年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人健康长寿夯实了基础。

从有机食品,到科学运动;从越来越重视健身、体检,到有效干预和控制影响身心健康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等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健康方面的危险因素,越来越追求更加健康有品质的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投入的增加,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基本养老、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安享晚年,不断拓展生命的长度。

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长期课题。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不仅需要每一个人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体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健康优先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努力5年再争1年,让数字从79变为80,这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社会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更具人文关怀的温暖见证。这“一岁”的底气,源于过去积累的实力,更源于面向未来的决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