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别瞎买!药盒 5 类字要慎看,儿童 3种常备药用错害娃!

发布时间:2025-10-31 10:39  浏览量:1

文I凯旋而归

编辑I凯旋而归

不少人去药店买药时,只盯着“治感冒”“止腹泻”的功效说明,对药盒上几个不起眼的小字毫不在意,却不知这些字背后可能藏着健康隐患。

人们选购药物时,往往优先关注能治疗的症状,却容易忽略药盒名称或成分表中的关键汉字,这些汉字对应的成分,可能会与特定人群的身体状况冲突,误用后可能加重不适甚至引发新问题。

很多感冒药的名称或成分表中会出现“麻”字,这类药物多含有伪麻黄碱成分,伪麻黄碱能收缩鼻腔血管,有效缓解鼻塞症状,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这类感冒药时,不能自行购买服用,需先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血压情况判断是否适用。

部分感冒药的成分中会带有“敏”“扑”或“苯”字,比如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苯海拉明等,这些成分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服用后容易让人犯困、精神不集中。

如果需要从事驾驶、参加考试,或是进行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应避免使用含有这类成分的药物。

一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的药物中会含有“酚”类成分,常见的如对乙酰氨基酚,这类成分若长期服用,或在空腹状态下服用,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不仅要慎用这类药物,更不能空腹服用,否则可能增加溃疡穿孔的风险。

止咳药和部分感冒药中,常会标注与“咳”相关的成分或功效,比如右美沙芬,这类成分虽能起到镇咳作用,但可能会抑制呼吸功能。

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人来说,使用后可能会加重呼吸不畅的症状,不建议自行购买服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止咳方式。

市面上一些中药制剂的名称中会带有“解毒”二字,这类药物多适用于短期清热泻火,比如缓解上火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但不建议长期服用,长期使用可能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尤其是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容易出现腹泻、肠胃不适等问题,具体服用时长需遵医嘱。

很多家庭会为孩子准备一些常用药,应对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症状,但这些看似安全的药物,若用法、用量不当,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以下三种药物尤其需要注意。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不少人熟知的“止泻药”,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效果较好,这类药物的名称中多带有“沙星”二字,比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药物的说明书中明确标注18岁以下儿童禁用,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导致骨骼生长异常。

孩子出现腹泻症状时,家长不能盲目给孩子用这类药,应先带孩子就医,明确腹泻原因后再对症用药,蒙脱石散是儿童腹泻时的常用药,属于粘膜保护剂,能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肠道刺激,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但使用时需注意服药时间,在给孩子服用蒙脱石散前2小时内,不能让孩子吃其他药物,因为蒙脱石散的吸附性较强,若与其他药物间隔时间过短,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无法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

儿童退烧混悬液因口感好、容易入口,成为很多家长给孩子退烧的首选,这类药物为了改善口感,会添加少量糖和淀粉等成分。

使用时要注意,服用前必须充分摇匀,因为混悬液放置后容易出现成分沉淀,不摇匀会导致药物浓度不均,影响退烧效果,而且药物开封后不能长期存放,也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糖和淀粉等成分容易变质,导致药物失效,下次孩子发烧时不建议继续使用,最好更换新的药品。

除了药盒认字、儿童用药的误区,还有两个常见的用药问题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两个群体,误用后的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提醒。

目前仍有部分小型医院或诊所会采用灌肠的方式给孩子退烧,很多家长觉得这种方式起效快,愿意尝试。

灌肠退烧之所以起效快,是因为直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能让药物快速作用于全身,但这种方式的风险极高,灌肠时使用的药物剂量难以精准控制,且部分药物可能含有激素或不明成分的中药,容易导致孩子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肝衰竭、肾衰竭,危及孩子的生命。

在临床中,灌肠仅用于帮助老人缓解便秘,比如用肥皂水灌肠,刺激肠道蠕动,帮助大便排出,并非退烧手段,家长切勿给孩子选择这种退烧方式。

每到换季降温时,不少老人会主动要求去医院输液,认为这样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这种预防性输液并不可取,反而存在不少风险。

一方面,很多老人本身心肺功能较弱,输液时输入的液体量较多,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衰;另一方面,若输入的药物是老人之前未使用过的,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且频繁输液还会对血管造成刺激,损伤血管壁。

此外,老人在换季时若出现咳嗽、感冒、发烧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不能拖延,应及时就医,早期感染通过口服药物等方式就能控制,若拖延不治,可能会发展成心衰、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