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东盟峰会请帖,特朗普竟摆起了谱,还对中方提出一个要求

发布时间:2025-10-31 15:18  浏览量:1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25年10月的吉隆坡,空气中似乎都飘着外交博弈的味道,第 47 届东盟峰会的红毯刚一铺开,就迎来了最受瞩目的客人 —— 美国总统特朗普。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顶着 “解放日关税” 争议的总统,刚落地就摆起了谱:不仅要求马来西亚提供超规格安保,还在会谈中直白向中方提出 “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的要求,这番操作让原本聚焦 “团结与合作” 的峰会,瞬间多了几分微妙的张力。

一边是安瓦尔总理精心营造的 “多边对话舞台”,一边是特朗普自带的 “单边诉求气场”,这场东盟峰会,到底是彰显了马来西亚的外交实力,还是成了大国博弈的 “秀场”?

故事得从马来西亚接过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接力棒说起,2025年对安瓦尔而言,本就是个证明自己的关键年份。

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国,马来西亚若能借峰会让区域合作落地,不仅能提升东盟的国际话语权,更能为安瓦尔的政治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从峰会筹备之初,安瓦尔团队就定下了 “高规格、广覆盖” 的基调,目标很明确:要让全世界看到,东盟有能力成为跨阵营对话的核心平台。

10月27日,吉隆坡会展中心内,各国领导人的身影频频闪现:中国总理李强、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巴西总统卢拉、南非总统拉马福萨…… 连许久未在东盟峰会露面的特朗普,也带着庞大的代表团来了。

可特朗普的 “出场方式”,却透着股 “特殊”: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时,他不仅要求马来西亚安排军乐与传统舞蹈欢迎,还临时提出要与安瓦尔同乘被称为 “野兽” 的防弹专车入城。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峰会首日的闭门会谈中,特朗普直接将话题引向了自己今年 4 月推出的 “解放日关税”,甚至对着中方代表提出 “中方应降低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全然不顾这场峰会的核心议题本是东盟区域合作与安全协调。

面对特朗普的 “强势画风”,安瓦尔的应对堪称 “教科书级别的平衡术”。

他没有直接回避特朗普的诉求,而是巧妙将话题引导至 “多边贸易协商机制” 上,提议各国可借助当天同步举办的RCEP峰会,共同探讨关税与市场开放问题。

要知道,这可是时隔五年重启的RCEP峰会,各国领导人本就有意愿重申 “开放、公平、以规则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安瓦尔的这番引导,既给了特朗普表达诉求的台阶,又没让峰会偏离既定议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中国与东盟还顺势签署了升级版《自贸区协定3.0》,把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供应链合作这些新领域纳入其中。

这看似巧合的 “成果落地”,实则是安瓦尔团队提前预判、精准把控议程的结果。

当然,安瓦尔的外交智慧,可不止体现在应对特朗普上,峰会期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他斡旋下的泰柬和平宣言签署。

之前,泰国与柬埔寨因边境领土争端,爆发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冲突,双方一度在边境部署重兵,局势剑拔弩张。

安瓦尔得知后,主动牵头组织双边会谈,还特意将谈判地点选在吉隆坡,这个既不属于泰国也不属于柬埔寨的 “中立地带”,让双方都没了 “主场压力”。

虽说泰国外长后来不愿用 “吉隆坡和平协议” 来命名这份宣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安瓦尔通过这件事,彻底坐实了 “区域调解者” 的身份。

不过,外交场上的 “高光时刻”,往往也藏着不为人知的 “隐忧”,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次峰会期间的不少 “重磅成果”,其实都绕开了东盟机制。

比如美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全是在峰会场外谈成的;就连特朗普反复提及的 “解放日关税”,也只是在他与各国领导人的双边会谈中被讨论,并未进入东盟的集体议事日程。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林若安就直言:“东盟这次更像个‘场地提供者’,而非‘成果主导者’。”

这种 “机制边缘化” 的问题,其实早有苗头,过去几年,东盟在缅甸局势、南海争端等核心议题上,始终没能拿出有约束力的解决方案,这次峰会虽有泰柬和平宣言这样的突破,但面对更复杂的区域安全问题,依旧显得力不从心。

安瓦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格外重视 “全球南方” 的声音。

在峰会的多场圆桌会议上,他多次强调 “东盟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声平台”,还推动成立了 “东盟 - 全球南方经贸合作工作组”,计划通过多边贸易倡议,让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能更顺畅地对接东盟市场。

马来亚大学的邱英辉教授评价道:“在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安瓦尔让东盟找到了新的定位 —— 不再是大国博弈的‘夹心层’,而是发展中国家的‘协调者’。”

就像这次峰会,安瓦尔特意邀请了南非、巴西等非东盟国家领导人参会,就是想让东盟的影响力突破东南亚,延伸到更广阔的发展中国家群体中。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安瓦尔在国际舞台上赚足了掌声,在国内却遭遇了 “冷遇”。

特朗普访马期间,马来西亚伊斯兰党联合多个民间团体,在吉隆坡街头举行抗议活动,抗议者举着 “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 的标语,指责安瓦尔 “在巴勒斯坦人流血时,还为特朗普铺红毯”。

反对党领袖慕尤丁更是直接炮轰:“这是对人道主义的漠视,安瓦尔眼里只有外交面子,没有民生里子。”

其实,反对党的不满并非没有道理,对大多数马来西亚民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菜篮子里的物价、口袋里的收入,而非领导人在峰会上与谁握手、共舞。

努山塔拉战略研究院的阿兹米研究员就分析道:“安瓦尔的外交成绩确实亮眼,但没能转化成民生红利。

马来西亚今年的通货膨胀率还维持在 3.5% 左右,汽油价格、食品价格都在涨,老百姓看不到外交成果对自己生活的实际影响,自然不会买账。”

就连一些中间选民也坦言:“安瓦尔能让特朗普来参会,确实厉害,但如果能把这份精力用在降低生活成本上,会更让人认可。”

不过,若就此否定安瓦尔的外交努力,也未免太过片面,毕竟,在全球局势动荡的当下,能让中美、日韩、欧美等不同阵营的领导人齐聚一堂,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像国际伊斯兰大学的沙扎・舒克里教授说的:“安瓦尔成功把世界带到了东盟面前,这不仅提升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也让东盟在大国博弈中,多了几分话语权。”

比如在加沙局势的讨论中,安瓦尔就借着与特朗普会谈的机会,明确表达了马来西亚对 “巴勒斯坦权益” 的支持,还推动峰会发表了《东盟关于加沙人道主义局势的声明》,这份声明虽没有强制约束力,却让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被更多人看到。

如今,第 47 届东盟峰会早已落下帷幕,安瓦尔也已将主席国的接力棒交给了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

回头看这场峰会,有突破也有遗憾:泰柬和平宣言的签署,让东盟看到了 “区域调解” 的可能性;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的落地,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可东盟机制的 “空心化”、国内民生与外交成果的 “脱节”,仍是安瓦尔留下的 “待解难题”。

对东盟而言,这场峰会更像一次 “成长的考验”,它证明了东盟有能力成为多边对话的平台,却也暴露了其在核心议题上 “难有作为” 的短板。

而对安瓦尔来说,这次主席国任期,既是他个人外交魅力的 “展示台”,也是他平衡国内外局势的 “练兵场”。

未来,东盟能否从 “舞台” 走向 “主角”,安瓦尔能否将国际赞誉转化为国内支持,或许还要看接下来的每一步,如何走得更扎实、更贴近人心。

毕竟,外交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红毯上的掌声,而是老百姓生活里的踏实与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