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太平军强悍的战斗力:两千北伐军后卫撤回安庆只损失千人

发布时间:2025-10-31 17:3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855年春,刚下过一场雨,安庆城的江边泥地还没干透。

一支身影疲惫却列队整齐的部队,从江上缓缓靠岸。

没有号角,也没有欢迎的人群。

只是城头的守军愣了几秒,然后快步冲下来打开城门。

这些人是谁?他们穿着破旧,背着伤员,脸上全是风霜。

他们是太平军北伐时留下的后卫——两千人,从黄河南岸一路打回来,走了将近一千五百里。

现在,只剩一半人。

这事儿,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刚刚定都天京(南京)没多久,太平天国的高层决定北伐。

目标很明确:直捣北京,给清政府致命一击。

林凤祥和李开芳领着两万精锐,从扬州出发,北上渡淮,直逼黄河。

可真正的转折点,是在河南汜水县附近。

当时太平军准备渡河,清军主力还在后头,只有一小股兵力守着河对岸的渡口。

林凤祥判断得很准:对面只有一百五十人,守不住。

他干脆集中兵力强行渡河,清军象征性打了几枪就跑了。

但是,船不够。

过河花了整整一周。

最后几天,林凤祥和李开芳才坐上最后一批船。

而这时候,后面追兵也快到了。

为了拖住清军,林凤祥留下两千人断后,指挥这个部队的是他的族人林六。

说实话,那会儿没人觉得这两千人能撑多久。

清军是五千人,带着重兵器,背后还有援军。

太平军断后部队兵力悬殊,武器也差。

但林六没有退。

他带人死守汜水县城,打了三天,才撤。

奇怪的是,清军指挥官托明阿,等太平军撤了好几天都没敢进城。

说起来像笑话,但当时当地的百姓真是这么传的:“太平军走了,清兵还不敢进。”这支后卫部队的第一仗,就赢得干净利落。

不过,他们并没有再北上追主力,而是选择回安庆。

这决定看起来有点突然,但其实想想也合理。

北伐主力深入清军腹地,补给线拉得太长,形势越来越危险。

留下这两千人本就是一次冒险,现在主力走远了,他们要是再追,只怕被夹在中间全军覆没。

于是林六选择南撤,回太平天国控制区。

这一路,走得极其艰难。

河南那时候兵荒马乱,很多县城压根没兵。

太平军走到哪儿,地方官吏大多弃城而逃。

密县、新郑、葛县,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来了。

甚至有知县看见太平军来了,直接自己跑路。

可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这么顺。

到了许州,情况就变了。

这是个重镇,城墙高,守军硬,知州也不是那种临阵脱逃的主儿。

太平军围攻三天,打得很猛,但清军援兵来了。

他们只好撤。

这时候,清军开始组织反击。

河南巡抚陆应谷调兵遣将,三路围剿。

一支叫柏山的清军头目,老油条一个,猜太平军可能轻敌,就在遂平县设了伏。

那天下着大雨,太平军过河时被突袭,损失不小。

但他们很快反应过来。

几天后,在西平淤泥河设伏回击,把追兵打得措手不及,据说连清军将领王家琳也被砍伤。

太平军的战术灵活,行军路线也变。

一天能走一百八十里,清军根本追不上。

而且他们擅长借地形逃脱,有次渡淮河时,大雨刚好让河水暴涨,清军追到岸边只能干瞪眼。

进入湖北以后,本想抢船顺江而下,直接回安庆。

没想到被湖广总督张亮基识破,派部队提前封锁渡口。

太平军在黄安打下一座城,准备在宋埠镇过河,却被两路清军夹击。

这一战打得最惨。

太平军几乎丢光了辎重。

疲兵之下,他们放弃水路,改走陆路,翻山越岭绕进安徽。

那一路,太湖、石牌这些地名,都是他们踩出来的。

安徽按察使张熙宇亲自带兵拦截,结果还是被突破了。

太平军抢到船,顺江而下,终于到了安庆。

这两千人,从黄河打到长江,一路百战,活着回来的一千来人,全是硬骨头。

而后,林六这支部队并没解散。

他们被编入安庆守军,继续参战。

只是再也没有像这次一样单独出征。

后来有人问起他们经历的事,有人说:“那一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从那以后,没人再叫他们“后卫”。

他们有了个新称呼:“南归军”。

参考资料:

胡绳,《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何仲芳主编,《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200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太平天国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

罗尔纲,《太平天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