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和宣统都出自醇王府,一门两帝的殊荣,醇亲王奕譞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25-11-01 04:59  浏览量:2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四岁的长子载湉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

立帝位,对慈禧来讲并不是简单的人事继承关系,而是涉及到自己的权力维持,还有传统礼法。

作为咸丰帝弟弟的奕譞,他家不是唯一的选择。奕譞远没有亦訢出名,也没有亦訢能力出众。或许正是因为能力不突出,不会威胁慈禧的权力地位,他的儿子才会被选中。

奕譞听到慈禧让他儿子做皇帝,昏了过去。真假不说,也足见其察言观色的本领,不然让他现场表态,那么多王公大臣,他该如何让人信服。

奕譞的儿子能被立为皇帝,与其为人本分,谨小慎微分不开。奕譞谦恭自抑,不像亦訢那样张扬,因而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在儿子载湉(光绪)被立为皇帝后,奕譞即退居王府,不再问政。奕譞有意将王府的厅堂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严格要求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奕譞亲自为醇王府撰写了家训,曰:“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意思是不要贪太多财产,维持小家小业即可。

原户部官员何刚德记述,他去醇王府的时候,看到奕譞自晒煤丸。可见其勤俭也不是做做样子。

奕譞的儿子能被选中皇帝,也与其家室分不开,他的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这种关系自然会有很大的加分。

在奕譞看来,慈禧太后的性格与手段非一般人所能窥知,一旦对自己起了疑心,其结果不但会危及王府,而且会威胁到光绪的安全。因此,对慈禧太后特赐给他的杏黄轿,奕譞并不是招摇过市,而是供起来,一次也没用过。

1891年,50岁的奕譞去世。其子载沣承继了亲王衔,为新的醇亲王。按清制,要降一格,但他哥哥是皇帝,自然就不用降了,也成为铁帽子王了。

1901年,18岁的载沣就代表清廷出访德国,这也是清廷皇室成员第一次出国,打破了皇家子弟不能出国的惯例。

回来后即受到慈太后的重视,先后担任过宫廷行走、阅兵大臣、随扈大臣等差使。

溥仪1906年出生后,载沣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提升,次年其即被任命为正红旗满洲都统,成为朝中一品大员。

1907年6月,时年不过24岁的载沣受命入军机处学习,从此进入了清廷最核心、最机密的部门。次年,载沣成为军机大臣。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慈禧临终前,再次选择醇王府的人接班,指定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的皇帝,就是后来的宣统。

一门两帝,就不是运气那么简单了。老醇亲王奕譞低调的为人处世,不贪求权力,被慈禧看在眼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稳重是最重要的品质。

奕譞在慈禧夺权时,也是功臣,只是不为外人所知。或许,奕譞也常常想到自己的英勇:“想我21岁那年,单手持刀,一脚踢破肃顺大门将之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