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压终身、累死还不清!日本年轻人为何宁肯去卖,也不敢上大学?

发布时间:2025-11-13 08:00  浏览量:1

一张毕业证在日本可能不是门票,而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第一笔沉重债务

日本的大学价格不再是抽象数字

国立四年起码要500万日元,私立或医学类从600万到700万日元起步,若把生活费算进去,总额能顶到900万日元

昂贵学费与带息“奖学金”叠加,正在把教育从上升通道推向负债陷阱

看合同的那天,很多高中毕业生以为自己拿到了奖励

日语里的“奨学金”却多是要还的,而且还要付利息

2016年前后,约一半大学生申请了这种带息资金,到了2017年,拖欠还款的有33万人,涉及876亿日元

当“奖学金”与“贷款”混淆,风险被提前绑定在成年礼上

数额摆在那,不是个体感受,而是宏观负担

2022年,20到30岁的年轻人背着可追踪的学生贷款总计9.5万亿日元

有人选择熬到硕士再说,可两年硕士学费大致要600万日元;

读到博士,三年接近900万日元

到2024年,日本最终完成博士学业的人只有9.4%,不是不想读,是付不起代价

问题并不止在学费多高,更在于毕业后的收入能不能接住这笔债

不少大学毕业生连正式员工都没混上,比例超过四成

工资十几万日元一个月,在东京并不稀罕

东洋经济报道过一个叫高桥直树的年轻人,到手15万日元,还完贷款只剩5万,连夜里都在卡拉OK沙发合眼

这不是个例情绪,而是账本上的冷数字

还有更冷的新闻

日本警方披露,2022年出现10起因无法偿还奖学金诱发的极端个案,给社会提醒不应更轻

讲到这,问题就变得直白又尖锐:一纸教育融资安排,真能承受一个家庭的全部风险吗

故事也有看似“励志”的版本

有媒体写过一位名为荒野冲的年轻人,靠画同人本卖出几万册,才把自己和弟弟的约400万日元学债扛过去

这类报道引人动容,但它证明的是偿债的艰难,而不是制度的可爱

关于这个个案,公开信息并不充分,外界很难完成独立核实

最让人不安的是“替代路径”

一些年轻人被迫压低期待,男性去干力气活,女性被某些中介引向风俗场所求快钱

网络上流传“大九堡公园”这种隐语,被当作偿还学费的暗面出口

这种说法在民间广泛传播,真实性与范围需谨慎看待,但它点出了一个事实:当正当路径过窄,灰色路径就会有人走

谁在从中获利,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金融机构吃利息,大学靠扩招和考试费做收入,资产负债表看着很健康

有传闻指向名校存在低门槛宣传、实际高标准录取以套取报名费的做法,此类说法流传甚广但证据零散,需要警惕以讹传讹

2024年4月,庆应义塾大学塾长伊藤公平提出把国立大学每年学费提高到约150万日元,理由是让国立与私立公平竞争

当提高学费被当作“公平”,公平的对象究竟是谁,值得再三追问

改革也不是没有

2024年起,东京都和大阪府试行大学无偿化的方案,但覆盖面有限,只触达部分公立院校,私立院校和外籍学生不在范围里,家庭收入还设了门槛

这像是一颗糖,能解一时之渴,却难把系统性的苦味拿掉

把镜头转到另一边,会看到不同的路径

中国从1999年起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超过四千亿元,资助困难学生两千万人次

遇到还款困难,可以申请延迟、免息,甚至由财政代偿

2025年,相关部门明确对2025年前毕业的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应还利息将全额免除

两种做法的差别,不是有没有贷款,而是贷款的目的是什么

一边把学生当需要托举的成长者,一边把学生当可以定价的客户

中心观点很简单也很难:教育融资不是纯粹的金融产品,它决定了社会流动的坡度,也重塑了一个国家创新的脊梁

当学费压过工资,读书的意义会被债务吞噬;

当学位变成账单的前缀,人才培养就会变成存量游戏

读书该是上坡路的鞋底,而不是背篓里的石头

真问题在这

第一,何时能把“奖学金”这个词还给真正的奖,而把需要计息的那部分清楚地叫作贷款

这不是辞藻之争,是风险披露的底线

第二,既得利益层如何退让出合理的空间,让年轻人以可承受的成本进入大学

不解决这两点,讨论再多的排名、国际化和品牌,都会变成无根之水

有人会问,市场能不能自己纠偏

经验告诉人们,很难

高校有扩张冲动,金融机构有盈利目标,家庭面对的是一次性决策且信息不对称

如果没有清晰的制度护栏,年轻人的勇气就会在合约文本里被消耗殆尽

《朝日新闻》曾用“黑洞”形容这套带息奖学金体系,并提到破产与极端个案的关联,这样的表述很刺耳,也存在争议,但提醒了风险的系统性

教育应该是社会最温柔的部分

它要做的,是在每一个天亮时刻告诉年轻人,路虽远,脚下有人铺稳第一米

不该让孩子为一张入学通知书背着一生的债,不该让梦想先被利息计时器追上

如果把未来当作共同事业,就该把读书从高息账本里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