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39岁男子患癫痫服丙戊酸钠,一年后复查,医生一句话说出真相

发布时间:2025-11-13 11:33  浏览量:1

39岁的杜林是重庆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常年跑夜班。白天本该休息的时间,他也舍不得睡太久,总想着接几单机场早班能多赚点。长年熬夜、作息混乱,导致他白天精神恍惚,靠喝能量饮料和浓茶提神。遇上订单少的夜里,他常在车里放着音乐打发时间,车灯、屏幕和路灯闪烁刺眼,让他的眼睛又酸又胀。回家后,他还习惯躺床上刷一会手机才睡,头昏脑涨也不当回事。长期下来,他几乎没完整休息过一晚,偶尔还靠安眠药勉强入睡。妻子劝他调整作息,他却总说多赚几年就能轻松点。可没人想到,这种日夜颠倒、疲劳刺激、光线干扰交织的生活,正一点点把他的神经推向危险的临界点。

2021年3月7日凌晨两点,杜林正在市中心接一单回程。红灯时他靠在方向盘上打了个哈欠,正准备踩油门时,突然眼前一阵发黑,脑子像被什么东西瞬间拔空,脑海里一片空白。他愣在那儿,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眼皮发沉,耳边的喇叭声越来越远,思绪不自觉地茫然飘远。几秒后,他猛吸一口气,整个人才清醒过来,浑身是冷汗,脑袋里嗡嗡作响,心脏跳得很乱。他下意识抚了抚胸口,手心湿得吓人。那种大脑瞬间被切断的感觉让他心慌,但他还是安慰自己只是太累了,休息一会就好。可其实,身体的失控,已经悄悄拉开了更严重发作的序幕。

3月21日,他又在跑夜班。车刚驶上高架,杜林正和乘客聊天,忽然一股电流似的麻意从后颈冲上头顶,他的眼神一下变得空洞,手指开始不受控制地僵硬。乘客还没反应过来,他整个人一抖,嘴角抽动,身体往后仰去。方向盘被他猛地带偏,车子晃了一下,他艰难地咬牙想稳住,但四肢都在不停地抖动,呼吸越来越急,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一样,喉肌痉挛着却发不出声音。几秒钟后,抽搐停止,他用尽全力踩下刹车,靠在座椅上大口喘气,脸色灰白,整个人虚得像被掏空。

但还没等缓过来,他的身体又一次开始剧烈抖动,头歪到一侧,牙关紧咬,胸口起伏剧烈,呼吸变得断断续续。乘客吓得解开安全带去扶他,却发现他全身僵直,手臂呈现一种诡异的拧曲形态,嘴角泛出白沫,眼球上翻,瞳孔散开,表情狰狞。几秒后,他的身体忽然又放松下来,全身的肌肉像被耗尽了力气一样软成一团,整个人瘫在座位上,空气里只有他急促又紊乱的呼吸声。乘客慌乱地拨打急救电话,看着他意识一点点模糊,呼吸越来越浅,声音发哑,整张脸失去了血色。救护车的警笛赶到时,他已完全失去了反应。

急诊室内,医生立即为杜林进行了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CT结果显示颞叶区域存在轻度脑组织密度异常,未见出血灶或占位性病变。随后进行的脑电图记录中,多次出现棘慢波复合波放电,尤其在双侧颞叶区最为明显,伴有突发性高频放电,提示存在异常神经元同步放电活动。血生化结果正常,未见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诱因。结合患者夜间发作史及现场症状表现,医生最终作出诊断:颞叶癫痫发作型,属于典型的睡眠剥夺和光刺激诱发性癫痫,需要立即住院进行系统性抗癫痫治疗。

杜林听到“癫痫”两个字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握着病历单的手微微发抖,嘴唇发干,脑子一片空白。医生见他反应强烈,语气放缓,耐心地解释道这并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失控。长期熬夜、光线刺激、过度疲劳、情绪紧张、能量饮料和安眠药的交替使用,都会让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衡,久而久之形成放电灶。医生叹了口气,说他的职业风险本来就高,再加上长期昼夜颠倒、靠药物撑着,等于在给大脑持续加压。

医生为杜林制定了系统治疗方案,首先以丙戊酸钠控制癫痫放电,同时调整作息,让他在病房里严格执行规律睡眠。头两天,他仍偶有轻微抽搐和头晕,但在药物剂量稳定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医生每天查房时重点观察他的神经反应和脑电图变化,逐步把药量调至最合适的水平。脑电复查提示异常放电频率显著下降,间歇期脑电活动恢复正常,说明大脑兴奋状态得到抑制。随着治疗推进,杜林的精神状态也慢慢恢复,能下床走动,吃饭有了胃口。住院近三周后,发作完全停止,复查脑电图显示波形平稳,医生宣布病情控制良好,可以出院了。

出院前,医生把新的处方递给杜林,叮嘱他必须规律服用丙戊酸钠,不能自行停药或漏服,否则可能再次诱发放电。医生语气严肃地强调,癫痫一旦控制稳定,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要让身体保持在可预期的节奏里。他要避免熬夜、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或闪烁灯光,不要饮酒,也不要吃含咖啡因的饮料。工作时尽量减少夜班,保持充足睡眠,不做高空、驾驶、游泳等高风险活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避免暴饮暴食,维持稳定血糖。医生最后拍了拍他的肩,说这个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只要生活规律、坚持用药,是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的。

出院后,杜林的生活彻底变了。他不再接深夜的单子,专心在家里养病。每晚十点前关灯睡觉,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最低,房间的灯也换成了柔光灯。吃药成了每天最固定的事,饮食也开始讲究起来,早饭有鸡蛋和小米粥,午饭以清蒸鱼和蔬菜为主,晚上只吃一点水果和汤。他坚持每天傍晚在小区里慢走半小时,不听音乐、不带耳机,只让身体自然放松。妻子笑他变得像个老头,可他觉得踏实,能不再发作,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两个月后,杜林按时回到医院复查。血药浓度监测显示丙戊酸钠为72μg/mL,处于理想治疗区间;脑电图波形平稳,未见棘慢波放电;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转氨酶仅为21U/L,比上次下降了近三成。医生仔细对比他此前的报告,确认神经兴奋指数恢复良好,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杜林听到结果后轻轻吐出一口气,笑着说自己终于能放心了。杜林以为自己终于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了,他找了一份在家做代驾平台客服的工作,休息时间固定。只是他没想到,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

2022年5月8日,杜林坐在电脑前接单,他的手指刚落在键盘上,脑子忽然一空,常用的客户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那种感觉像卡壳的机器,明明指令在那儿,却发不出力,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皱紧眉头,嘴角不自觉地抖了几下,心里发慌。屏幕里的字好像在晃,他眨眼几次才看清。打字速度也变慢了,系统弹窗提示错误,他反复看才发现少敲了一位。他的手心开始出汗,整个人像被困在雾里,声音听得见却反应不过来。他深吸一口气想镇定,却发现自己连刚才要打的那句都忘了,他嘴里默念几遍仍没想起来,心脏砰砰跳,脑子像被什么掐住了一样。

5月20日,杜林在和客户确认行程时突然语塞,话卡在喉咙,半句话悬着出不来。他的大脑一片空白,舌头打结,嘴唇抖得像要撕开,声音一顿一顿。他急着回忆,却越想越乱,脑子里像灌了热浆糊,眼前的文字在晃,光变得刺耳。他去揉太阳穴,手却僵硬地停在半空,连呼吸都变得浅短,心跳猛地加快,耳朵里全是嗡嗡声。桌上的笔掉了,他俯身去捡,但手抖得拿不稳,他的脸一点点白下去,嘴角抽动成一条弧,身体微微前倾,像要靠意志把自己撑住。

妻子端着茶进来,看到他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屏幕的蓝光映在他脸上,汗顺着下巴一滴一滴落。他的眼神放空,瞳孔微微颤,嘴里在反复念着根本听不清的词。妻子喊他,他没有反应。她靠近后,发现他的手还在半空中颤抖,肌肉僵直着。她一把握住他冰凉的手,感觉他的脉搏在疯狂乱跳,她心头一紧,大力拍打他的肩膀,他这才缓缓转头,眼神迷茫,好像根本不认识她一样。下一刻,他的头微微一偏,整个人像失去了重量,歪倒在她的身上。妻子慌乱地喊着他的名字,手指哆嗦着拨急救电话,惊慌失措地叫救护车快来。

急诊入院后,医生立即为杜林进行了脑部核磁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显示颞叶区域频繁出现棘慢波放电,持续时间长,放电密度高,提示存在慢性癫痫样放电。MRI结果进一步发现双侧额叶皮质及海马区出现轻度萎缩,脑沟变宽,白质信号异常增强。血清氨水平升至89μmol/L,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明显紊乱。认知功能量表测评时,他无法正确复述三位数,也分不清时针和分针的位置,逻辑判断得分仅为8分(正常为28分)。综合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表现,医生最终确诊为癫痫持续性神经损伤伴明显认知功能退化,智力水平退回至约八岁儿童阶段。

妻子听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刻,整个人僵在原地,像被当场抽空了力气。反应过来后,她猛地抓住医生的胳膊,声音颤抖得发不成句:“不可能!他才三十多岁啊!他一直吃药、按时复查、规律作息,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她的声音越说越高,眼泪成串滑落,几乎是嘶吼出来,“前几次检查都正常的啊,脑电也稳的!你们不是说控制得很好吗?怎么会这样!是不是哪里弄错了?他以后就只能这样了吗?他还要怎么生活?他整个人都废了啊!”她整个人扑倒在椅子上,手死死捂着脸,肩膀一抖一抖,连医生都一时间无言。

医生回到办公室,反复翻看杜林以往的病历资料,从最初确诊癫痫到每次复查的脑电图、血药浓度、神经影像记录,一页页对照着看。所有数值都在理想范围内,丙戊酸钠血浓度维持在62μg/mL,EEG放电频率长期低于5次/分钟,认知功能评分稳定在27分,没有任何恶化迹象。复查影像中也未见新的萎缩或结构性损伤,脑部代谢图显示活性良好。医生皱着眉,将所有报告摊在桌上反复比对,甚至调出了用药依从性监测记录,也完全符合医嘱。他靠在椅背上沉思,喃喃自语:“指标完美,复查稳定,药物规范,这样的病人不该出现这么剧烈的智力倒退。”那种无法解释的突变,让他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不安。

医生最初怀疑杜林是不是私下漏服了药,或在生活上有过激行为,才导致病情突然恶化。他仔细询问妻子用药和作息的细节,却被她坚决否认。她说杜林每天早晚都定闹钟准时服药,从未落下一次。晚上十点前必定上床,早上六点准时起。饮食上他完全戒了咖啡、辛辣、酒精,三餐清淡,吃饭准点。为了控制脑神经兴奋,他连手机屏幕时间都限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不玩游戏,不熬夜。身体活动也有节制,每天傍晚和妻子在小区慢走三十分钟,从不过度劳累。医生一边听,一边把这些记录到病程摘要上,越听越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依从性、这样的生活管理几乎堪称完美,从任何医学角度看,他都不该出现如此严重的神经退化。

医生沉思片刻,抬起头继续问:“最近他有没有情绪特别激动?有没有经历大的刺激?有没有感冒、发热、脱水、低血糖之类的情况?有没有和别的药一起吃,比如镇痛药、感冒药、维生素补充剂?有没有最近改变饮食习惯,比如突然减肥或者长期吃素?有没有出现睡眠不足或者过度运动?”问题一连串抛出,妻子沉默了片刻,努力回忆每个细节,摇着头回答,他最近心情平稳,没有吵架,也没受刺激,体检前几天也没感冒,药都是医院开的那一种,从来没混着吃过。家里没有保健品,他饮食一直清淡,也没乱补。医生听完,陷入长久的安静。所有常见诱因都被排除了。

气氛在诊室里凝固了许久。正当医生陷入思索时,听说隔壁会议室正举行一场关于神经系统罕见病的学术研讨会,一位在神经认知退化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正在主持。医生立刻起身,将病例、影像资料和病程记录全部整理好,夹在文件袋里匆匆赶了过去。会议刚结束,他在走廊外等到那位学者,简要说明了患者的情况,请求他帮忙看看。

学者接过病历,没有急着翻看,而是先听医生的复述。从确诊癫痫到规律服药,再到神经退化的突然发生,整个病程连贯却毫无漏洞。他翻开资料,目光在各页之间迅速扫过,手指停在几张脑部影像上轻敲,语气平稳地说:“从这些数据看,不论是影像、药物监测还是神经电活动,都在正常范围,没有任何能解释智力骤降的异常。”他抬起头,看向医生,语气变得缓慢而沉思,“如果生理指标都没问题,那问题可能就藏在人本身的生活细节里。”

医生点头,立即取出笔记本,学者继续说:“这种病例多半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长期某种微小因素在慢性刺激神经系统。需要追溯的不是最近几天,而是最近几个月甚至一年间,他的生活、环境、日常习惯是否出现了细微改变。比如饮食来源、工作节奏、光照时间、睡眠规律,每一个都不能忽略。”

医生恍然大悟,当即记录下每一条要点,再次联系杜林的妻子做更深入的询问。这一问,果然就问出了问题!

弄清楚真相后,医生不由感慨道:“太糊涂了!你们怎么能放任他做这3件事呢?虽然这3件日常小事看似对普通人没什么危险,但对于杜林这样的癫痫患者而言,却是致命的!而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都毫不知情,还在继续做这3件极其微小却又关键的小事,长此以往,病情恶化,也是迟早的事……”

杜林在家里一直用节能灯照明,晚上为了省电常常只开一盏放在床头的小灯。这种灯虽然亮度低,但频闪频率高,肉眼难以察觉,却会长期刺激视觉神经,导致脑电活动不稳定。对于癫痫患者而言,频闪光源能诱发异常放电,尤其是在夜间环境安静、光线变化单一的情况下,脑神经容易过度兴奋。杜林长时间在这种灯光下看书、刷手机,脑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持续受刺激,神经兴奋阈值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就可能诱发新的电活动异常,造成病情反复加重。

杜林喜欢喝茶,尤其是浓茶。确诊后虽然戒了咖啡,却误以为茶无害,每晚睡前都泡一杯。茶叶中的咖啡碱同样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脑部抑制性神经传导,使大脑保持轻度兴奋状态。对普通人来说影响不大,但对癫痫患者而言,这种慢性刺激会破坏神经的稳定性。特别是他服用丙戊酸钠后,药物代谢本就需要稳定的神经环境,浓茶中的活性成分干扰了药效,使抑制放电的作用减弱,导致病情波动。

杜林睡前有戴耳机听音乐助眠的习惯,声音不大,但持续时间长。长时间音频刺激会使听觉中枢保持激活,尤其当音乐节奏单一时,脑电波会与之产生节律性同步,使某些癫痫患者出现放电异常。即使他自觉入睡,也可能在浅睡期被微弱的声音干扰,影响深层睡眠。缺乏足够的深睡会让大脑无法完全恢复抑制能力,日积月累形成慢性神经疲劳。对于原本神经敏感的癫痫患者,这种细微的干扰就可能成为压垮稳定平衡的关键诱因。

常琳,王小姗.中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02):161-164.DOI:10.16636/j.cnki.jinn.2012.02.017.何明澈,冯占辉,叶兰.癫痫饮食治疗的研究进展[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25,34(02):106-109+128.DOI:10.19984/j.cnki.1674-8972.2025.02.08.贾宇,杨莹雪,任连坤.重视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和临床识别[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5,25(04):229-234.

(《重庆一39岁男子患癫痫服丙戊酸钠,一年后智力退化成幼儿,医生一句话说出真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