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以上有1/3概率
发布时间:2025-11-13 16:01 浏览量:1
没人想听见“你有颈动脉斑块”这种话,尤其是当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准备大展拳脚,计划事业、旅行、恋爱、养猫养狗的时候。但偏偏有些事,它悄悄地来了,不吱声,也不打招呼。
最近不少医院做健康筛查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早就被查出了颈动脉斑块。有医生说得很直接:有些人三十多岁就中招,四十岁以后每三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躲不过去。吓人不?吓人是吓人,但真正可怕的,是这个“中招”的过程压根没啥感觉,等你察觉时,可能已经挺严重了。
颈动脉在哪儿?它是供应大脑血液的主要通道,可以说是脑袋的“加油管”。一旦管子上有了斑块,血流受阻,脑供血就会出问题。轻则头晕乏力,重则直接来个脑卒中。
但这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大部分人在早期根本没任何不适,也就没人会主动去查。有些人一直觉得自己“体质好”“年轻不怕”,可查出来的时候,已经堵得差不多了。这时候的“没症状”,其实才是最危险的。
很多人一听“斑块”这词,会觉得是个老年病,但数据显示,现在它真的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
据上海的体检数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有接近35%的人被查出有颈动脉斑块,而在35岁到40岁的中青年里,比例也在快速上升,甚至有些人29岁就查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迹象。这说明斑块年轻化正在变成现实,并非个别现象。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这东西现在越来越普遍?其实也不难理解。饮食不节制,高油高盐;每天坐十个小时以上,运动几乎为零;抽烟、喝酒、熬夜成了“标配”;再加上高压工作、情绪焦虑、睡眠不足……这些看起来“还好吧”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一个个往血管里埋雷的动作。
血脂一高,血压一飙,时间一长,血管壁就容易受损,斑块慢慢就黏上去了。而且颈动脉的位置比较特殊,它不仅是通往脑部的重要路径,还特别容易形成涡流区,血液在经过时速度变缓,胆固醇等脂质就更容易沉积,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斑块。
更麻烦的是,这些斑块不是固定不动的。有些软斑块像“豆腐渣”,表面容易破裂,一旦破了,就会形成血栓。血栓如果顺着血流上行,一旦堵住了脑动脉,那后果不堪设想。
有的人会说:那我每年体检不就行了吗?问题是,很多单位体检不包含颈动脉彩超这个项目,得自己加钱选。而有些人本身也没这个意识,觉得身体没啥毛病就懒得查。
还有人查出来有斑块之后也不当回事,觉得“又不是肿瘤,不要紧”,继续我行我素,该吃吃该喝喝。这类人其实是最危险的,一旦出问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斑块形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慢性过程,涉及到脂质代谢、血管炎症反应、内皮损伤等多个环节。斑块一旦形成,并不容易完全消失,即便控制得当,也只是让它不继续恶化。
所以说,预防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很多人总是觉得预防这事“太早”“没必要”,可一旦病了才知道,那个“早”恰恰才是最关键的窗口期。
2024年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国人动脉硬化健康报告》显示,在城市地区,35岁以上男性中将近4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
女性虽然比例略低,但近年来也在逐年上升。而且,这些被查出的斑块中,有一部分属于不稳定类型,具备较高的破裂风险。可见,这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正在逼近的大众健康挑战。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斑块跟体型没有直接关系。别以为瘦人就安全了,现实中有不少体型瘦削但胆固醇水平高的案例。这类人往往因为“看起来很健康”而掉以轻心,实际上血管里早就“不干净”了。
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都可能是罪魁祸首,只是它们表面不吭声,潜藏在身体里慢慢侵蚀血管。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斑块引起症状才会去查,比如突发头晕、视物模糊、手脚发麻,甚至一过性的言语障碍或者嘴歪。这时候不少人误以为是颈椎病、眼睛问题,拖了又拖,最后查出来才知道是斑块堵住了血流,差点出大事。所以说别等到症状来了再重视,那时候已经晚了。
说到干预,也不是光靠吃药。饮食方面建议减少动物脂肪摄入,控制胆固醇、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运动也不能忽视,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
关键是要持续,坚持几天就放弃可不行。另外还需要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别等到“感觉不好”了才去医院,那时可能已经出了大问题。
有医生说过一句话挺扎心但也很实在:你看现在不少年轻人,三十多岁血管年龄就接近六十岁了,不是虚的,是真查出来的。如果这条血管是高压输油管,那它长期在超负荷工作、管壁又变薄、有沉积,那爆掉就是迟早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裂缝,也可能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变成灾难。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良习惯啊”,可现在这个社会的通病恰恰是“亚健康”。晚睡成常态、压力山大、应酬不断、蔬菜水果吃得少、饮料咖啡当水喝,再加上缺乏运动,这些点点滴滴都会堆积成对血管的慢性损伤。一开始也许没事,日子一久,身体可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医生建议,有条件的人,35岁以上就应该每年查一次颈动脉彩超。对于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的人,这个年纪可以提前。查查不花太多时间,但能避免很多隐患。特别是斑块一旦发展到中重度,后续的处理就复杂多了,风险也陡然上升。
有些人喜欢听“正能量”,但在健康这事上,还是得听点“丧”的。斑块这玩意儿不吓人,吓人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等到它闹出事了,才想起来要重视,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年轻不是护身符,身体强壮也不是免死金牌。真正能保护自己的,是认清风险,尽早行动。
看着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颈动脉轻度粥样硬化”几个字,真心希望大家别觉得无所谓。它不是个什么罕见的毛病,但如果不管,它也可能会要命。
该管住嘴的时候要管住嘴,该动起来的时候要动起来,不图别的,就图将来哪天不会因为一个小斑块毁了一整个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5): 393-410.
[2]李红, 刘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3): 180-185.
[3]王建军.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评估与临床意义[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24, 40(2): 101-106.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5]王晓燕. 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趋势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5, 7(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