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者”致电特朗普:曼丹尼与总统微妙和解 纽约回归理性

发布时间:2025-11-13 19:41  浏览量:1

纽约,2025年11月。当选纽约市长的左翼政治明星佐赫兰·曼丹尼(Zohran Mamdani)在NBC纽约频道的镜头前,语气平稳地说:“如果特朗普总统愿意讨论降低生活成本、让物价更亲民——我愿意坐下来谈。”

这句话,出自一位被特朗普称作“共产主义者”的市长。也是2025年美国政治语言里,最意外的一次温和表态。

因为在这场选举前的数月里,特朗普几乎用尽了一切嘲讽与威胁。他在Truth Social上写道:“如果那个共产主义候选人赢得纽约,我将只会给这座城市最基本的联邦资金——因为在他的领导下,纽约毫无希望。”

他甚至背弃党派立场,转而支持昔日宿敌——前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一场“右翼总统 vs 左翼市长候选人”的斗争,一度被看作新冷战的都市缩影。然而,如今的曼丹尼,选择在胜利之后伸出橄榄枝。而特朗普,竟也回应:“我们会帮他。”

34岁的佐赫兰·曼丹尼是肯尼亚裔、乌干达出生、印度裔移民家庭出身的纽约青年。他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是纽约州议会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议员,也是美国新一代城市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竞选口号是“让纽约回归人本(Put People Before Profit)”。他主张扩大公共住房、冻结地租、设立城市级食品补贴体系,并提出“纽约市民应不再依赖华尔街的贪婪”。

在主流美国政治中,这些口号曾被认为“过于激进”。但在被通胀与房租挤压的纽约,它却成了共鸣。

于是,在特朗普政府威胁“切断联邦资金”的声浪中,曼丹尼赢下了这座城市——一场象征意义远大于选票数字的胜利。

在胜选后的采访中,曼丹尼说:“你必须能与任何人合作,无论你们有多大分歧。如果对话能让纽约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我就愿意打这通电话。”

这句话,是一种政治成熟的姿态,也折射出美国地方政府在联邦压力下的现实困境。

纽约是美国最大城市,却不是一个拥有独立财政命运的实体。它依赖联邦资金——尤其是住房、基础设施与移民安置预算。

当特朗普在台上高喊“惩罚左翼城市”,市政厅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缝隙生存。

曼丹尼的团队非常清楚:要修地铁、要稳定物价、要安置难民,纽约需要的不只是反抗口号,也需要一条与白宫的通讯线路。

就在外界以为这场关系注定冰冷时,特朗普在一次记者会上语气出奇地柔和:“我们会看看一个共产主义者在纽约能干什么。我们会帮他。我们希望纽约成功。”

这句话像是一个反常的信号。在习惯以侮辱开局、以对立收尾的特朗普语言体系中,“帮助”与“祝福”几乎是绝迹的词汇。

有人认为这是他政治直觉的体现:他知道曼丹尼代表的并不是传统的民主党,而是新的城市左翼力量。与其继续冲突,不如收编——以“宽容”的姿态削弱对手的革命性。

另一些分析则指出,这可能是一种外交性的“降温”策略。在共和党内部因经济议题、外交焦虑而纷乱之际,特朗普需要展示一种“能谈判的总统”形象——哪怕谈判对象是他口中的“共产主义者”。

曼丹尼与特朗普的互动,不只是个人的妥协,而是美国政治的一种疲态共识。一方厌倦永无止境的文化战争,一方意识到单纯对抗无法治理复杂的现实。

当地方财政、移民压力、生活成本危机在全国蔓延,政治极化的双方终于在“生存”面前被迫靠近。

曼丹尼说:“如果降低生活成本是总统的议题,那我们愿意合作,但如果他的政策让纽约人受苦,我们就要战斗。”

这是一种带着理想主义包装的现实主义。他不是向权力屈服,而是在权力缝隙里寻找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纽约,这座从不屈服的城市,在特朗普时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

从“避难城市”到“犯罪率争议”,从移民潮到租金危机,纽约在过去八年中被两种叙事撕扯——“精英的堡垒”与“堕落的左翼乌托邦”。

曼丹尼的胜选,是对这种撕裂的一次回应。他既是城市反抗精神的延续,也是一种重新谈判国家关系的尝试。

正如他在胜选演讲中对特朗普喊话:“唐纳德·特朗普,我知道你在看——把音量调大!”那一刻的挑衅,是宣示;而他今天的“我愿意打电话”,则是治理。

从嘲讽到对话,这座城市也许正在重新学习如何与权力共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