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多西”:两条相互缠绕的“眼镜蛇”

发布时间:2025-11-13 00:29  浏览量:1

© Julien Lanoo

在德国西南部的莱茵河畔(Weil am Rhein),一处静谧的地景悄然成形——由印度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生前最后设计的建筑作品“多西静修处”(Doshi Retreat)正式完工。它坐落于全球知名家具品牌 Vitra 的园区(Vitra Campus)内,与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清水混凝土会议中心毗邻,成为这片建筑圣地中最具精神性的存在。

这座静修空间,由多西与其孙女、建筑师库什努·潘塔基·胡夫(Khushnu Panthaki Hoof)及其丈夫松克·胡夫(Sönke Hoof)共同完成,出自他们共同创办的印度事务所 Studio Sangath。设计以两条蜿蜒的耐候钢路径交织而成,最终汇聚至一座下沉的冥想亭——那是建筑师希望人们在物理空间与内心世界之间达成和解的终点。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多西静修处”的灵感源于多西晚年画下的一幅梦境速写:两条相互缠绕的眼镜蛇。库什努回忆说,当他们在多种方案中展示一幅交织小径的设计图时,多西突然停下,指着那条蜿蜒的线条说:“这就是我梦中见过的蛇。”从那一刻起,设计方向便被确定——它必须是一段通往“觉知”的旅程。

因此,这座建筑并非一个可以“路过”的场所,而是一个必须“抵达”的目的地。蜿蜒的路径如同精神的脊柱,引导人从地表逐步下沉至内在的冥想空间。路径的围墙与中心亭均由耐候钢构成,这种材料在时间与气候的作用下会缓慢氧化,表皮颜色不断变化,仿佛建筑在“呼吸”。松克·胡夫解释说:“我们希望这是一座会随着季节变老、会与人互动的建筑。”

耐候钢由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捐赠,含有高比例的再生废钢,延续了多西一贯倡导的“可持续、简朴与持久性”的建筑哲学。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Daisuke Hirabayashi

穿过一条短小的拱形隧道,便进入核心空间——被称为“冥想室”(Meditation Chamber)的亭子。亭中陈设极简:仅有两张半圆形石凳与一面巨大铜锣。顶部悬挂着一只在印度以传统工艺手工锻打的黄铜曼陀罗(Mandala),部分遮蔽阳光,并在雨天引导雨水从缝隙滴落,汇入环绕亭子的浅水池。雨滴声与金属回响交织,形成一首“冥想的乐章”。

周围的音响系统会在访客穿行时播放锣与笛声,仿佛暗示“拙火”(Kundalini)觉醒的能量流动——这一梵文概念象征人类体内自脊椎底部盘旋而上的原始能量。建筑在此成为象征性的“身体”,而行走本身则是一种冥想仪式。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Vitra 荣誉主席罗尔夫·费尔鲍姆(Rolf Fehlbaum)是园区背后的灵魂策展人。正是他在2020年邀请多西设计一个“冥想空间”,灵感来自他曾在印度参访的摩德拉太阳神庙(Modhera Sun Temple)中的小神龛。那是一处让人屏息的所在——寂静、内敛、却充满力量。费尔鲍姆希望将这种精神性的体验,带入工业与设计共生的 Vitra 场地中。

他曾说:“在一个日益躁动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能让人停下脚步、重新倾听的空间。多西的建筑精神——谦逊、慷慨、幽默与和解——正是当下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品质。”

因此,Doshi Retreat 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纪念碑”。它延续了多西对印度哲学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探索——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与路易·康(Louis Kahn)的理性主义,到他自己发展出的“人本地域主义”(Humanist Regionalism),这座建筑是其一生信念的具象化终章。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与Zaha Hadid的消防站、Frank Gehry的Vitra设计博物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的VitraHaus相比,“多西静修处”刻意地远离它们的建筑群中心。它隐藏在一片绿意与坡地之间,必须步行一段小径才能到达。库什努说:“你不会偶然走进这里。你必须选择前往,并付出体力与意志——正如冥想本身,是一种内在的努力。”

费尔鲍姆补充,这一点也与安藤忠雄当初的理念相呼应——那座会议中心同样设在园区最远的角落。“只有当你通过身体的行动抵达,心灵才会真正自由。”

如今,当人们沿着蛇形的路径缓缓下行,经过雨水轻落的冥想亭,再抬头望见黄铜曼陀罗反射的柔光,也许正如多西生前所言:“建筑不是形式,而是一种通往心灵的旅程。”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

“多西静修处”不仅是一件建筑,更像是一段空间化的祈祷。它让人想起他在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上的一句话:“设计不是建造物体,而是创造能够让人找到自己位置的世界。”如今,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正静静地伫立在德国的河畔,继续引导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去寻找那份久违的内在宁静。

© Julien Lanoo

© Julien Lan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