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被押送去洛阳的途中,为什么卫瓘要让田续别留活口?
发布时间:2025-11-14 09:48 浏览量:1
公元264年正月,绵竹城西的寒风裹着雪粒子,刮在人脸上像刀割。一个穿着破烂囚服的老人,正扶着儿子的胳膊慢慢往前走,虽然头发乱得像草,脸上还有几道伤痕,可腰杆却挺得笔直——这是邓艾,三个月前刚带着三万人偷渡阴平、逼得刘禅自缚请降、亲手终结蜀汉的大功臣。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队骑兵朝着他们疾驰而来。邓艾眯起眼睛看了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应该是我的旧部来接咱们了,等回了成都,我得跟司马昭好好说说,我没谋反!”
可他不知道,这队骑兵不是来接他的,而是来送他上路的。为首那员将领勒住马,眼神里满是恨意,手里的刀在雪光下闪着冷光。邓艾还想开口问话,那刀已经劈了过来——一代灭蜀名将,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连句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你说怪不怪?明明是平定蜀汉的第一功臣,怎么转眼就成了“反贼”?杀他的人又是受谁指使?这里面藏着的权力算计,比蜀道还难走,比战场还凶险。今天咱们就顺着时间线,把邓艾的悲剧从头到尾捋一遍,看看这场“功高震主”的大戏,到底藏了多少阴谋。
第一章 偷渡阴平:三万人的“死亡行军”,改写三国历史的奇袭
要讲邓艾的死,得先从他最辉煌的时刻说起——偷渡阴平。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钟会带了十万主力,走褒斜道攻剑阁,邓艾带三万人走狄道,诸葛绪带三万人堵姜维后路。
谁都知道,剑阁是蜀地的门户,姜维在那里布了重兵,钟会打了一个月,死伤无数也没攻下来,气得直骂娘。当时连司马昭都觉得,这仗可能要打不下去了,甚至想撤兵。可邓艾却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咱们别跟姜维在剑阁耗着,从阴平古道绕过去,直接打江油!江油一破,成都就没了屏障,刘禅肯定慌!”
这话一出口,连他手下的将领都吓了一跳。阴平古道是什么地方?那是条全长七百多里的“绝路”,沿途全是悬崖峭壁,连条正经的路都没有,有的地方甚至得靠攀岩才能过去,而且一路上没水没粮,野兽还多。有个将领劝邓艾:“将军,这太冒险了,三万人进去,能不能活着出来都不一定!”
邓艾却拍着桌子说:“打仗哪有不冒险的?现在钟会在剑阁卡着,姜维分身乏术,这是咱们唯一的机会!要是错过了,再想灭蜀,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就这样,邓艾带着三万人,踏上了这条“死亡行军”。出发前,他让士兵们每人带够干粮,还准备了斧头、锯子,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最险的摩天岭时,前面没路了,全是几十丈高的悬崖。邓艾看了看身后的士兵,二话不说,用毛毡裹住自己的身体,从悬崖上滚了下去。
士兵们见主帅都这么拼,也跟着学,有的用毛毡,有的用藤蔓,有的直接抱着石头往下跳——有摔死的,有被树枝刮伤的,有掉进山谷里找不到的,三万人走了十几天,等出了阴平古道,只剩下不到两万。可就是这支部队,像从天而降一样,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
江油守将马邈当时正在家里喝酒,听说邓艾的军队来了,吓得酒都醒了。他以为阴平古道根本没人能过来,连防备都没做,看着城外的魏军,直接开城投降了。邓艾没歇多久,又带着人打涪城,涪城守将也投降了。接着就是绵竹,蜀汉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带着军队来挡,可他哪里是邓艾的对手?一战下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绵竹也丢了。
这下成都彻底慌了。刘禅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要逃去南中,有人说要投靠东吴,可刘禅想了想,还是觉得投降最稳妥。公元263年11月,刘禅让人把自己绑起来,抬着棺材,亲自出城向邓艾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就这么亡了。
消息传到洛阳,司马昭高兴得睡不着觉,立马下诏封邓艾为太尉,食邑两万户,还赏了他两个儿子为亭侯。要知道,当时伐蜀的主帅是钟会,钟会也只被封为司徒,邓艾这个“副帅”,一下子就跟钟会平起平坐,同列三公之位。
你以为邓艾这时候该风光无限了?可他不知道,这“三公”的爵位,不是荣誉,而是催命符。他出身贫苦,一辈子在战场上拼杀,懂打仗,却不懂朝堂上的规矩,更不懂“功高震主”这四个字有多可怕。接下来他做的事,直接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第二章 政治“愣头青”:邓艾的三大“昏招”,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邓艾进了成都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抚民心——毕竟刚打下一个国家,要是乱起来,麻烦就大了。可他安抚民心的方式,却犯了大忌。
第一个“昏招”:擅自封官。邓艾觉得,要稳住蜀地,就得用当地的人,于是他效仿东汉邓禹的旧例,没跟司马昭打招呼,就直接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还把蜀汉的旧臣一一安排了官职:蒋琬的儿子蒋斌封为绥武将军,费祎的儿子费承封为奉车都尉,甚至连蜀汉的宦官黄皓,他都没杀,只是把黄皓流放了。
更过分的是,他还把自己的部下也封了官,比如他的参军师纂,本来只是个中级军官,邓艾直接让他当了益州刺史——益州是蜀地的核心,这么重要的职位,他居然自己说了算,根本没请示洛阳。
有人劝他:“将军,封官这么大的事,得跟太傅(司马昭当时是太傅)报备一下,不然太傅会不高兴的。”邓艾却满不在乎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蜀地刚平,要是等洛阳的命令下来,早就乱了!我这是为了国家,有什么错?”
他不知道,司马昭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有多难看。司马昭是谁?他掌控曹魏朝政十几年,连魏帝曹奂都得听他的,朝廷里的大小事,没有他点头,谁也不敢做。邓艾现在在蜀地擅自封官,这不就是把蜀地当成自己的地盘了吗?司马昭心里已经开始怀疑:“邓艾是不是想在蜀地自立为王?”
第二个“昏招”:主张伐吴。邓艾觉得,既然已经灭了蜀,不如趁势把吴国也灭了,省得以后麻烦。他给司马昭上书,说:“现在蜀地已经稳定,咱们可以从蜀地顺江而下,攻打吴国。我建议留两万人在蜀地屯田,准备粮食,等明年春天就出兵,一定能一举灭吴!”
这话听起来没问题,可问题在于,他又没跟司马昭商量,直接就提了具体的计划,甚至连留多少人屯田、什么时候出兵都定好了。司马昭看到奏章后,心里更不舒服了——你邓艾是觉得自己比我还懂怎么治国吗?灭吴这么大的事,是你一个将领能决定的?
司马昭没同意他的计划,反而给了他一道诏书,说:“凡事都要先汇报,不能自己做主。”意思就是提醒他,别太狂了。可邓艾还是没听出来,他又给司马昭上书,说:“现在是灭吴的最好时机,要是等吴国准备好了,就难打了。我身为将领,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耽误国家大事!”
这话传到洛阳,司马昭身边的人都劝他:“邓艾太骄横了,根本不把您放在眼里,得好好管管他。”司马昭点了点头,心里对邓艾的疑心又重了一分。
第三个“昏招”:得罪钟会。钟会是伐蜀的主帅,本来以为灭蜀的首功肯定是自己的,结果被邓艾抢了,心里早就不服气了。邓艾进成都后,钟会也带着大军进了成都,两人见面时,钟会想跟邓艾套近乎,可邓艾却摆起了功臣的架子,对钟会不太客气。
有一次,两人一起参加宴会,钟会说:“邓将军偷渡阴平,真是神来之笔,我佩服!”邓艾却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有些人在剑阁耗着,没什么进展,我只能另想办法了。”这话明摆着是讽刺钟会打不过姜维,钟会当时脸就黑了,心里骂道:“邓艾你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居然敢看不起我!”
钟会出身名门,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就被人捧着,哪受过这种气?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掉邓艾。而邓艾的那三个“昏招”,正好给了钟会一个完美的机会。
第三章 钟会的阴谋:篡改奏章+联名诬告,一场“谋反”大戏的开场
钟会要搞掉邓艾,首先得找个罪名——什么罪名最致命?谋反。在古代,只要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基本就没活路了。
可邓艾刚灭了蜀,手里有兵权,又在军中威望高,怎么才能让司马昭相信他谋反呢?钟会想了两个阴招。
第一个阴招:篡改奏章。邓艾给司马昭上书,本来是说灭吴的计划,语气虽然有点直接,但也没什么大问题。钟会知道后,让人在剑阁截住了邓艾的奏章(当时成都到洛阳的公文都要经过剑阁),然后让自己的亲信把奏章的内容改了。
改了什么呢?他把邓艾的语气改得特别傲慢,比如把“臣建议伐吴”改成“臣认为必须伐吴,太傅只需同意即可”;把“臣会安抚好蜀地百姓”改成“蜀地百姓都服臣,臣能保蜀地安定,不用太傅操心”。甚至还加了一句:“若太傅不同意伐吴,臣将在蜀地相机行事,为国家建功立业。”
这话一看就是要“拥兵自重”啊!钟会把改好的奏章送给司马昭,司马昭看了之后,脸色铁青——邓艾这是真要反了?
第二个阴招:联名诬告。钟会知道,光靠一封改了的奏章,还不够有说服力,得让更多人站出来说邓艾谋反。于是他找了几个跟邓艾有矛盾的将领,比如胡烈(之前跟邓艾在攻打涪城时吵过架)、师纂(虽然是邓艾的部下,但心里一直想巴结钟会),还有蜀汉的一些降将(怕邓艾清算他们)。
钟会跟他们说:“邓艾现在在成都擅自封官,又想拥兵伐吴,这不是谋反是什么?咱们要是不举报他,等他反了,咱们都得受牵连!”这些人本来就对邓艾有意见,听钟会这么一说,立马同意联名写奏章,说邓艾“擅自专权,意图谋反,请太傅下令逮捕邓艾”。
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有疑心,现在又有这么多将领联名诬告,心里更确定邓艾要反了。可他也不傻,他知道钟会也不是什么好人——钟会手里有十万大军,比邓艾的兵还多,要是邓艾死了,钟会会不会反?
司马昭想了想,决定顺水推舟:先让钟会去抓邓艾,要是邓艾反抗,就借邓艾的手杀了钟会;要是邓艾不反抗,就把邓艾押回洛阳,再收拾钟会。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两个人都得互相牵制,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在蜀地独大。
于是,司马昭下了一道诏书:任命监军卫瓘为使者,带着诏书去成都逮捕邓艾;钟会作为主帅,配合卫瓘行动。
这里得说一下卫瓘,他是司马昭的心腹,之前一直跟着钟会,但没什么实权,主要是帮司马昭盯着钟会和邓艾。钟会接到命令后,心里特别高兴——终于能搞掉邓艾了!可他又怕卫瓘跟邓艾勾结,于是故意只给卫瓘派了少量兵力,大概一千人。
钟会的算盘是:邓艾在军中威望高,卫瓘只带一千人去抓他,邓艾肯定会反抗,到时候邓艾杀了卫瓘,就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自己再带兵去杀邓艾,既能除了对手,又能立大功。
可钟会没料到,卫瓘比他还聪明,比他还狠。卫瓘知道钟会想借刀杀人,但他也没办法——这是司马昭的命令,他不能不去。可他也不想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既能抓住邓艾,又能保住自己的命。
第四章 卫瓘的算计:一夜之间瓦解邓艾军心,兵不血刃擒获名将
卫瓘带着一千人,连夜赶到成都。他没敢直接去邓艾的军营,而是先找了个地方住下来,琢磨怎么才能抓住邓艾。他知道,邓艾在军中威望太高,硬来肯定不行——要是士兵们反抗,自己这一千人不够塞牙缝的。
想了半夜,卫瓘想出了一个主意:攻心为上。
当天晚上,卫瓘让人把司马昭的诏书抄了几十份,然后带着这些诏书,悄悄来到邓艾的军营门口。当时已经是后半夜,士兵们都在睡觉,卫瓘让手下的人把营门叫开,然后拿着诏书,在军营里大声喊:“洛阳来的诏书!只抓邓艾一个人!跟他谋反的人,只要投降,一概无罪!要是谁敢帮邓艾反抗,就是谋反,满门抄斩!”
士兵们被吵醒了,一听诏书的内容,都慌了——谁也不想跟着邓艾掉脑袋啊!邓艾虽然是主帅,可跟自己的性命比起来,还是性命重要。有几个邓艾的亲信想站出来说句话,可一看周围的士兵都没动静,也不敢吭声了。
卫瓘喊了好几遍,见士兵们都没反抗的意思,心里就有底了。他让人守住军营的各个出口,然后自己带着几十个人,径直走进邓艾的营帐。
当时邓艾还在睡觉,他刚灭了蜀,又跟钟会闹了矛盾,心里有点累,睡得特别沉。卫瓘的人冲进去,把邓艾揪了起来,邓艾还迷迷糊糊的,问:“怎么回事?谁让你们来的?”
卫瓘拿出诏书,冷冷地说:“邓将军,太傅有令,说你擅自专权,意图谋反,让我来抓你回洛阳问话。”
邓艾一听就急了,气得浑身发抖:“我谋反?我邓艾一生为国,平定蜀地,怎么就谋反了?这是诬陷!我要跟司马昭说清楚!”
卫瓘却不跟他废话,让人拿出囚车,把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当时是邓艾的部将)都关了进去。然后他让人把囚车推到军营门口,让士兵们都看看——邓艾真的被抓了,谁也别想帮他。
士兵们见邓艾都被关起来了,更不敢反抗了。卫瓘就这样,只用了一千人,一夜之间就瓦解了邓艾的军心,兵不血刃地抓住了邓艾。
钟会听说卫瓘抓住了邓艾,心里又惊又喜——惊的是卫瓘居然这么厉害,喜的是邓艾终于落网了。他赶紧让人去跟卫瓘说,让他把邓艾押回洛阳,自己要留在成都处理后事。
可钟会没料到,就在他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成都城里又出了变故——有人想救邓艾,而且这个人,还是他意想不到的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蜀汉的降将姜维,此时正在暗中观察着局势,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第五章 姜维的“复国梦”:借钟会之手反魏,成都乱局的导火索
姜维是谁?他是蜀汉的大将军,刘禅投降后,他也跟着投降了钟会。可姜维心里一直不服——他跟诸葛亮学了一辈子,一心想恢复汉室,怎么能甘心蜀汉就这么亡了呢?
姜维投降后,一直在找机会复国。他看出来钟会有野心,不想屈居司马昭之下,于是就想借钟会的手,杀了魏军的将领,然后恢复蜀汉。
姜维先是故意跟钟会走得很近,每天都去钟会的府里,跟他聊兵法、聊天下大势。钟会本来就觉得姜维是个人才,又见他对自己这么恭敬,心里很受用,两个人入座时都同坐一席,关系越来越亲密。
有一次,姜维跟钟会说:“将军,您带着十万大军,平定了蜀地,功劳这么大,可司马昭是什么人?他连魏帝都敢控制,怎么会容得下您这样的功臣?您没看邓艾吗?刚立了功,就被说成谋反,要是您回了洛阳,下场恐怕比邓艾还惨。”
钟会心里本来就有点担心,被姜维这么一说,更慌了:“那你说怎么办?我总不能一直留在成都吧?”
姜维见钟会动心了,赶紧说:“将军,蜀地有十万大军,都是您的部下,蜀地的百姓也都服您。您要是反了司马昭,杀了那些忠于他的魏将,我再帮您召集蜀汉的旧部,到时候您就能在蜀地称王,甚至可以北伐中原,统一天下!我姜维,愿意为您效力,帮您恢复汉室(其实是恢复蜀汉,姜维故意这么说,让钟会觉得他是为自己着想)!”
钟会被姜维说动了——他本来就想当皇帝,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过?于是他跟姜维秘密策划,准备反了司马昭。
可就在他们策划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邓艾的旧部听说邓艾被冤枉,偷偷集合了几千人,连夜追赶囚车,杀了看守的士兵,把邓艾和邓忠救了出来!
消息传到成都,钟会当时就慌了——邓艾要是回来,肯定会先找自己算账,毕竟是自己诬告他谋反的。而且邓艾在军中威望高,要是他振臂一呼,士兵们说不定会跟着他反,到时候自己就麻烦了。
钟会急得团团转,姜维却笑着说:“将军别急,这反倒是个好机会!”
钟会一愣:“什么机会?”
姜维说:“邓艾被救,正好可以说他真的谋反,咱们就借着‘平叛’的名义,把邓艾的党羽都杀了。然后再把那些忠于司马昭的魏将都控制起来,说他们跟邓艾勾结,一起杀了。这样一来,成都城里就没人能跟您作对了,您想做什么,还不是您说了算?”
钟会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就按姜维的计划来。他假传郭太后(曹魏的太后,当时被司马昭控制)的遗诏,说郭太后让他讨伐司马昭,还把胡烈、师纂这些魏将都召集到自己的府里,然后关上大门,把他们都关了起来。
钟会对这些魏将说:“太后有遗诏,让我讨伐司马昭,你们要么跟我一起反,要么就别怪我不客气!”
胡烈这些人当然不愿意反,可他们手里没兵,只能被关着。钟会以为自己掌控了局势,可他没料到,胡烈偷偷给儿子胡渊送了一封信,这封信,直接点燃了魏军哗变的导火索。
第六章 魏军哗变:一句谣言引发的血案,钟会与姜维的末路
胡烈被关在钟会的府里,心里特别着急——他知道钟会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得想办法通知外面的人来救他。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偷偷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钟会要挖一个大坑,把咱们这些魏将都活埋了,还要杀了咱们的家人!”然后他把纸条塞给了一个看守他的士兵,说:“你要是把这张纸条送给我儿子胡渊,我以后保你升官发财!”
那个士兵本来就怕钟会,又被胡烈的话诱惑,就偷偷把纸条送了出去。胡渊当时才十八岁,是魏军的一个校尉,手里有几千人。他看到纸条后,气得火冒三丈,立马就带着自己的部下冲进成都城,一边冲一边喊:“钟会要活埋咱们的父亲!大家快跟我杀进去,救父亲!”
其他魏军士兵本来就想家,一听钟会要活埋他们的将领,还要杀他们的家人,都炸了——谁也不想死在蜀地啊!于是乎,十几万魏军士兵都跟着哗变,拿着刀枪,朝着钟会的府里冲去。
钟会和姜维正在府里商量怎么处置那些魏将,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喊杀声,赶紧让人去看。结果去的人还没回来,府门就被攻破了,魏军士兵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钟会手里只有几百个亲信,根本挡不住十几万哗变的士兵。他拔出剑,一边砍人一边喊:“你们敢反?我是主帅!”可士兵们根本不听他的,只知道要杀了他,救自己的父亲。
姜维也拔出剑,带着几个蜀汉的旧部反抗。他本来想借着钟会的力量复国,可现在计划全乱了,他只能拼死一战。姜维虽然年纪大了,可武功还是很高,杀了好几个魏军士兵。可魏军士兵太多了,围着他砍,最后姜维被乱刀砍死,死的时候还盯着北方,嘴里喊着:“汉祚未绝!汉祚未绝!”
钟会见大势已去,知道自己跑不了了,就拔剑自杀了。可士兵们还不解气,把他的尸体砍成了好几块。
成都城里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哭声。魏军士兵杀了钟会和姜维后,又开始抢东西,甚至杀了一些蜀汉的百姓。可就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一个人却特别冷静——监军卫瓘。他躲在自己的官署里,假装生病,看着外面的乱局,心里却在盘算着一件事:邓艾还活着,他要是回来,自己该怎么办?
第七章 绵竹绝杀:卫瓘的最后一步棋,田续的刀终结邓艾
卫瓘为什么怕邓艾回来?因为他也参与了诬告邓艾的事——当初钟会联名诬告邓艾,他也签了字。要是邓艾真的回到成都,跟司马昭说清楚自己是被冤枉的,那自己肯定会被追责,说不定还会掉脑袋。
卫瓘越想越怕,他知道,必须在邓艾回到成都之前,把他杀了!可他手里没多少兵,自己也不敢去杀邓艾——邓艾在军中威望高,要是自己杀了他,士兵们说不定会反。
就在这时,卫瓘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将军田续。
田续跟邓艾有什么仇?当年邓艾攻打江油的时候,田续因为害怕,不敢前进,耽误了战机。邓艾特别生气,要以“作战不利”的罪名将田续斩首,后来还是手下的将领劝住了,说田续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邓艾才饶了他一命,把他贬为普通士兵。可田续一直记恨着这件事,心里早就想报复邓艾了。
卫瓘赶紧让人把田续找来,田续一进官署,就看到卫瓘脸色凝重,心里有点紧张。卫瓘拉着田续的手,小声说:“田将军,当年江油的仇,现在能报了。”
田续一愣:“大人的意思是……”
卫瓘说:“邓艾被救了,现在正在回成都的路上,身边没多少人。我给你五百人,你去追上他,把他杀了。这件事办成了,我跟太傅说,保你升官发财,以后你的前途,包在我身上!”
田续一听,眼睛都亮了——既能报当年的仇,又能升官,这种好事哪里找?他立马跪下说:“大人放心,我一定把邓艾的头给您带回来!”
卫瓘给了田续五百精锐骑兵,田续带着人,快马加鞭地朝着绵竹方向赶去——邓艾从阴平过来,回成都必须经过绵竹。
果不其然,田续在绵竹城西遇到了邓艾父子。当时邓艾刚被救出来,衣服还是破囚服,头发乱得像草,脸上还有几道伤痕,可他还是像个将军一样,腰杆挺得笔直,跟身边的几个旧部说:“咱们先回成都,我要跟卫瓘问清楚,为什么要诬告我谋反。等见到司马昭,我一定要把事情说清楚!”
邓艾看到田续带着人过来,还以为是卫瓘派来接应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朝着田续挥了挥手:“田将军,你来得正好,咱们一起回成都……”
话还没说完,田续突然催马冲了过来,手里的刀高高举起,朝着邓艾的脖子砍了下去。邓艾根本没反应过来,脖子上鲜血喷溅,当场就倒在了马下。
邓忠看到父亲被杀,眼睛都红了,立马拔出剑,朝着田续冲过去:“田续!我杀了你!”
可田续带来的人太多了,围着邓忠砍。邓忠虽然勇猛,可寡不敌众,最后也被杀死了。
田续割下邓艾和邓忠的首级,挂在马脖子上,带着人回成都复命。卫瓘看到两颗首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立马给司马昭上书,说:“邓艾被救后,果然谋反,还想带兵攻打成都。臣派田续前去平叛,已经将邓艾父子诛杀,成都的局势已经稳定。”
司马昭收到卫瓘的上书后,心里其实清楚是怎么回事——邓艾就算被救,也未必会谋反,肯定是卫瓘怕被追责,才杀了邓艾。可他也不想追究卫瓘的责任,因为邓艾功高震主,就算不被卫瓘杀,回了洛阳,他也不会放过邓艾。而且卫瓘杀了邓艾,还稳定了成都的局势,算是帮了他一个大忙。
于是,司马昭不仅没追责卫瓘,反而下诏书表扬他:“卫瓘办事果断,平定叛乱,有功,升为镇西将军,镇守蜀地。”
一场由功高震主引发的悲剧,就这样以邓艾父子的尸体横卧绵竹画上了句号。灭蜀的第一功臣,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连个全尸都没留下,想想真是让人唏嘘。
第八章 结局与余波:每个人的宿命,这场悲剧的历史回响
邓艾死后,这场围绕着灭蜀的权力斗争,还没完全结束。每个人的结局,都藏着历史的因果报应。
首先是钟会的家人。钟会叛乱被杀后,司马昭本来想把钟家满门抄斩,可他想起钟会的哥哥钟毓(当时是曹魏的廷尉)之前提醒过他:“我弟弟钟会有野心,不能让他掌太多兵权,不然肯定会出事。”司马昭觉得钟毓还算忠心,就赦免了钟毓的儿子钟骏、钟邕,保住了钟家的一脉香火。钟骏后来还在晋朝当了官,也算给钟家留了点希望。
然后是卫瓘。卫瓘杀了邓艾后,深得司马昭信任,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卫瓘还当了司空,算是晋朝的开国功臣。可他没想到,自己最后也死在了权力斗争中。晋惠帝时期,皇后贾南风专权,卫瓘因为反对贾南风,被贾南风派人杀了,连他的子孙也没能幸免。当时就有人说,这是卫瓘当年杀了邓艾的报应——“杀人人杀,因果循环”。
最让人惋惜的是姜维。姜维死后,魏军士兵因为恨他挑动叛乱,把他的尸体剖开,想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这么“胆大”。结果发现,姜维的胆特别大,比普通人的胆要大好几倍,“姜维胆大如斗”的传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后来蜀汉的百姓偷偷把姜维的尸骨埋了起来,还给他立了个碑,纪念他为蜀汉奋斗到最后一刻的忠诚。
而邓艾呢?他死后,司马昭一直没给她平反,直到西晋建立后,邓艾的老部下不断上书,说邓艾是被冤枉的,晋武帝司马炎才下诏书,为邓艾平反,恢复了他的爵位,还让他的孙子邓朗继承了爵位。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邓艾早就死了,就算平反了,也换不回他的命。
邓艾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古代“功高震主”的典型例子。他出身贫苦,靠着自己的军事才华,一步步从普通士兵做到太尉,本来应该是流芳百世的名将,可因为不懂政治,不懂收敛锋芒,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后来的很多将领,都从邓艾的故事里吸取了教训。比如唐朝的郭子仪,他平定了安史之乱,功劳比邓艾还大,可他知道“功高震主”的危险,一直保持低调,甚至故意让自己看起来“贪财”,就是为了让皇帝放心。郭子仪最后得以善终,活到了85岁,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功高盖主却能善终”的名将。
而阴平古道,也因为邓艾的偷渡,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奇袭路线”。后来很多军事家都研究过这条路线,比如明朝的徐达北伐,就借鉴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思路,绕开敌人的主力,从偏僻的路线进攻,取得了胜利。
今天,当我们再走到阴平古道,看着那些陡峭的悬崖,还能想象出当年邓艾带着士兵们攀岩滚崖的场景;走到绵竹城西,仿佛还能看到邓艾父子倒在血泊中的样子。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邓艾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有多高的才华,在权力面前,都要保持敬畏之心,不然就算你能打赢千军万马,也躲不过背后的冷刀。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邓艾,在灭蜀之后,你会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杀的命运?是像郭子仪一样低调,还是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