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真相:50万现金难倒8成家庭?央行数据戳破“资产虚胖”假象

发布时间:2025-11-14 11:37  浏览量:1

前阵子同学聚会,聊起存款话题,在北京做互联网运营的小王叹了口气:“看着月薪2万挺光鲜,可去年买房掏空了6个钱包,现在卡里存款连5万都不到,真遇到急事都没辙。”旁边开小超市的老李也附和:“我这几年看着流水不少,可房租、进货、人工成本一扣,加上孩子上大学的开销,手里能随时用的现金也才10多万,50万想都不敢想。”

这种场景,想必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网上总有人说“中国人有钱”,经济学家也出过“家庭平均资产300万”的言论,可现实中,能一次性拿出50万现金的家庭少得可怜。2025年央行最新发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截至2025年6月,我国存款超过50万的家庭仅占19.1%,这意味着近8成家庭的存款都没达到50万,所谓“50万难倒99%中国人”虽略有夸张,但也戳中了多数家庭的存款困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了12.73万亿元,居民存款总额已达127.8万亿元,看似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财富分布不均和“资产虚胖”的现实——很多家庭的资产都集中在房产上,房子看似值钱却难变现,真正能随时动用的现金存款少得可怜。

今天用纯大白话,结合2025年最新数据和身边真实案例,跟大家聊透中国人的存款真相:为啥存款总额在涨,可普通家庭却攒不下50万?不同家庭的存款差距到底在哪?普通人该怎么理性攒钱?内容全是实操干货,没有空洞道理,看完能清楚自己的存款水平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攒钱方法。

一、先看数据:2025年中国家庭存款的真实“画像”

要聊存款真相,先得把数据说清楚。央行2025年第二季度的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23000户家庭,数据很有代表性,咱们用大白话拆解一下,一看就懂:

1. 存款分层明显:50万是重要分水岭

- 存款超100万元的家庭:仅占7.8%。这部分多是企业高管、成功创业者、资深专业人士,家庭年收入普遍在50万以上,存款只占他们总资产的25%-30%,还有股票、基金等其他资产。

- 存款50万-100万元的家庭:占11.3%。主要是企业中层、资深技术专家等中高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30万-50万元,存款占总资产的20%-25%。

- 存款20万-50万元的家庭:占21.6%。以白领、技术工人、小型企业主为主,年收入15万-30万元,存款占比15%-20%。

- 存款10万-20万元的家庭:占18.5%。多是普通职员、服务业从业者,年收入10万-15万元,存款占比10%-15%。

- 存款5万-10万元的家庭:占16.2%。收入相对较低,年收入6万-10万元,能攒下的钱有限。

- 存款低于5万元的家庭:占24.6%。要么是初入社会的年轻家庭,要么是经济条件拮据的家庭,年收入多低于6万元。

简单总结:存款超过50万的家庭加起来才19.1%,也就是说,只要你家存款能到50万,就已经超越了全国80%以上的家庭;如果存款只有20万,也已经跑赢了近6成家庭。这个数据打破了很多人的“错觉”——以为身边人都有钱,其实大部分家庭都在为攒钱发愁。

2. 两个关键差异:地域和年龄决定存款多少

除了收入,地域和年龄对存款的影响特别大,这也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点:

- 地域差异: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农村差4倍。上海家庭存款中位数高达21.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0.3万元)的两倍多,存款过百万的家庭比例达15.3%;而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存款中位数仅5.2万元,存款超过20万的家庭比例不足25%。主要原因是一线城市收入高,但生活成本也高,而农村地区收入偏低,医疗、教育等支出压力也不小。

- 年龄差异:35-55岁是存款黄金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收入稳定且偏高,房贷、车贷压力可能已经减轻,孩子也逐渐长大,所以存款水平最高;55岁以上家庭存款开始走低,因为退休后收入减少,还要应对养老、医疗开销;35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存款普遍偏低,工作年限短、收入基础弱,还要面临购房、婚育等大额支出。

我身边的例子很典型:45岁的老张夫妇都是事业单位员工,每月家庭总收入近3万元,房贷早就还清,孩子上了大学,每月能节余1万多元,现在家庭存款快百万了;而33岁的小王,北京互联网公司月薪2万,结婚买房、装修、办婚礼花光了所有积蓄,现在每月只能攒3000-5000元,孩子出生后开销更大,存款增长慢得像“龟兔赛跑”。

3. 一个残酷现实:“资产虚胖”比没存款更无奈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6.8%,存款只占15.3%。很多家庭看似“有钱”,其实都是“房产撑起来的资产”,房子卖不掉、变不了现,就是典型的“资产虚胖”。

就像我老家的亲戚,在县城有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市场价大概80万,可真要急着变现,二手房成交周期可能要半年以上,甚至得降价才能卖掉。他们的存款只有3万多元,万一遇到家人生病、突发意外,根本没足够的现金应急。更扎心的是,有7.1%的家庭存款为0甚至为负数,39%的家庭存款不足10万,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绷得很紧。

二、为啥攒50万这么难?4把“隐形剪刀”剪光了钱包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少挣钱,可就是攒不下钱,其实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有4把“隐形剪刀”在悄悄消耗着收入,这也是2025年普通家庭攒钱难的核心原因:

1. 第一把剪刀:大额负债,尤其是房贷

这是最影响存款的因素。央行数据显示,无房贷家庭的平均储蓄率是28%,而背负房贷的家庭储蓄率直接降到15%。现在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买房都得靠贷款,每月房贷占收入的比例很高,有些家庭甚至超过50%,剩下的钱刚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没多少能攒下来。

深圳有个做程序员的朋友,月薪3万,看着收入不低,可每月房贷就要2.1万,加上房租(还没交房)、生活费,每个月几乎月月光。去年公司降薪20%,他瞬间就面临断供风险,这也是62%的法拍房业主的共同遭遇。就算是房贷压力小一点的家庭,每月几千元的房贷也会持续十几年、二十年,严重影响存款积累。

除了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卡分期也在分流收入。现在很多人买车、买家电都喜欢贷款,看似每月还款不多,可加上利息,长期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知不觉就把能攒的钱花掉了。

2. 第二把剪刀:刚性支出,躲不开的“三大件”

这里说的“三大件”是教育、医疗、养老,都是必须花的钱,而且开销越来越大,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 教育支出:从幼儿园到大学,花钱如流水。现在很多家庭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报早教班、兴趣班,小学阶段补课费、择校费,高中阶段冲刺班,大学阶段学费、生活费,要是出国留学,几十万的费用更是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有数据显示,有些家庭每年花在孩子补课上的钱就有28万,可最后50万留学费换回来的是8000元的月薪,这笔账其实很不划算,但家长们为了孩子也不得不花。

- 医疗支出:一场大病,掏空多年积蓄。虽然现在医保覆盖率很高,但很多大病的自费部分依然昂贵,住院费、手术费、特效药费,随便一项都可能让普通家庭陷入财务困境。去年有个外企总监被裁,本来存款就不多,后来家人突发重病,ICU费用只够付3天,最后只能卖房还债,这就是没有足够医疗储备金的代价。

- 养老支出:提前规划的压力。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结构,一对夫妻要赡养4个老人,还要抚养1个孩子,养老压力很大。很多老人没有足够的养老金,医疗、养老开销都要靠子女承担,这也让中年家庭的支出压力陡增,很难攒下钱。

3. 第三把剪刀:消费陷阱,不知不觉花超支

现在的消费环境太容易让人花钱了,各种“消费诱导”无处不在,很多人看似在“理性消费”,其实一直在被“割韭菜”:

- 精致穷陷阱:为了面子花冤枉钱。很多年轻人追求“精致生活”,买名牌包、高档化妆品、新款电子产品,明明月薪只有几千元,却要透支信用卡、借网贷来维持表面的光鲜。有数据显示,年入30万却存不下3万的人大有人在,就是因为消费没有节制。

- 冲动消费:直播间、电商大促让人忍不住下单。现在直播间带货、618、双11等购物节越来越多,商家各种优惠活动、满减套路,让人不知不觉就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很多人本来只想买一件衣服,最后却因为满减凑单,买了一堆用不上的商品,钱就这样白花了。

- 隐形消费:看似小钱,日积月累也不少。比如每天一杯20元的奶茶、每月几块钱的会员订阅、偶尔的朋友聚餐,这些开销看似不大,但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网友算过,每天一杯奶茶,一年就要花7000多元,要是能省下来,几年就是一笔可观的存款。

4. 第四把剪刀:收入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很多家庭的收入来源只有工资,一旦遇到失业、降薪,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存款自然很难积累。央行调查显示,拥有多元收入来源的家庭,储蓄能力通常比单一收入来源的家庭高出25%。

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行业都面临裁员、降薪的风险,尤其是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近年来波动较大。如果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或者夫妻两人在同一个行业,一旦行业不景气,家庭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不仅攒不下钱,还可能要动用之前的存款维持生活。

三、不同收入家庭的攒钱实操:不用“勒紧裤腰”,也能稳步存钱

攒钱不是要大家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找到适合的方法,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稳步积累存款。下面结合不同收入家庭的情况,分享几个实操性强的攒钱方法,都是普通人能直接用上的:

1. 低收入家庭(年收入6万以下):先存“应急金”,再慢慢攒

这个收入水平的家庭,首要目标是攒够3-6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应急金,避免遇到突发情况手足无措:

- 强制储蓄:工资到账后,先拿出10%-15%存入单独的储蓄账户,剩下的再用来开支。比如月薪5000元,每月固定存500-750元,一年就能存6000-9000元,积少成多。

- 精简开支:区分“必要开支”和“非必要开支”,砍掉没必要的花费。比如少喝奶茶、少点外卖,自己做饭;不买新款电子产品,旧的能用就先用;取消不需要的会员订阅,避免隐形消费。

- 增加副业收入: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简单的副业,比如兼职跑腿、做手工、线上客服等,每月多赚1000-2000元,既能改善生活,又能增加存款。

2. 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10万-30万):合理规划,兼顾储蓄和生活

这个收入水平的家庭,有一定的攒钱能力,关键是做好规划,避免乱花钱:

- 采用“532”法则:将收入分成三部分,50%用来生活开支,30%用来储蓄或投资,20%用来应对医疗、教育等备用开支。比如家庭月收入2万元,1万元用来生活,6000元储蓄,4000元作为备用金。

- 优化负债:如果有房贷、车贷,尽量提前还款或缩短还款期限,减少利息支出。比如房贷利率较高的家庭,可以考虑转贷,降低每月还款额,多出来的钱用来储蓄。

- 理性投资:不要把所有存款都放在银行,可拿出一部分购买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比如国债、货币基金等,既能获得比活期存款高的收益,又能保证资金安全。但要注意,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不要盲目跟风投资股票、基金等风险较高的产品。

3. 高收入家庭(年收入30万以上):多元配置,实现财富增值

这个收入水平的家庭,存款积累相对容易,重点是做好资产配置,避免财富缩水:

- 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将资产分成存款、低风险理财、中高风险投资、房产等几部分,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财富增值。比如存款占20%-30%,低风险理财占30%-40%,中高风险投资占20%-30%,房产占10%-20%。

- 重视保险:配置足够的商业保险,比如重疾险、医疗险、寿险等,避免一场大病或意外掏空多年积蓄。保险支出建议占家庭年收入的5%-10%,既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又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 培养被动收入:被动收入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关键,可通过买房出租、投资理财产品、创作版权收益等方式,增加被动收入来源。比如购买一套小户型出租,每月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补充存款积累。

四、2025年攒钱的3个新趋势:跟着趋势走,攒钱更轻松

除了传统的攒钱方法,2025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攒钱趋势,普通人可以抓住这些趋势,让攒钱更高效:

1. 预防性储蓄意识增强,应急金成为“标配”

经历了疫情、经济波动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应急金的重要性。2025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部分原因就是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心态,大家更倾向于把暂时用不到的资金存起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建议每个家庭都要攒够3-6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应急金,存在活期存款或货币基金里,随时能取用。有了应急金,遇到失业、生病等突发情况,就不用慌慌张张动用长期存款,也不用借高利贷。

2. 存款“搬家”常态化,理性配置资产

现在居民的资产配置越来越灵活,会根据收益率的变化,将银行存款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为存款,这就是所谓的“存款搬家”现象。比如2025年9月,居民存款增加2.96万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06万亿元,就是因为资本市场回暖,部分居民将存款转入了股票、基金等产品。

普通人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不要把所有钱都存在银行,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存款、理财、保险等资产。但要注意,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不要盲目跟风,避免遭受损失。

3. 极简消费流行,“断舍离”成为攒钱助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极简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断舍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名牌、潮流,而是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让他们能攒下更多的钱。

比如很多年轻人开始自己做饭、自带水杯,减少外卖和奶茶消费;购物时先列清单,只买需要的东西,不被优惠活动诱惑;闲置的物品通过二手平台出售,既能回血,又能减少浪费。这种极简消费的方式,不仅能攒钱,还能让生活更简单、更舒适。

五、这些攒钱误区,千万别踩!

很多人攒钱没效果,不是方法不对,而是走进了误区,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1. 误区一:只靠省,不懂得增加收入

有些人为了攒钱,过度节俭,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比如吃最便宜的饭菜、不买必要的生活用品、拒绝社交等。这种攒钱方式不仅很难坚持,还可能因为营养不良、缺乏社交导致更大的问题。

攒钱的核心是“开源节流”,既要合理省钱,也要想办法增加收入。与其每天纠结于几元钱的开销,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寻找副业上,收入提高了,攒钱自然更轻松。

2. 误区二:盲目投资,追求高收益

有些人为了快速攒钱,盲目跟风投资股票、基金、虚拟货币等风险较高的产品,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本金。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投资前一定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高风险产品中。

对于普通人来说,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更适合作为存款的补充,比如国债、货币基金、定期存款等,虽然收益不高,但胜在安全稳定,不会让多年的积蓄打水漂。

3. 误区三:忽视保险,裸奔式攒钱

很多人觉得保险是“智商税”,不愿意花钱买保险,可一旦遇到大病、意外,多年的攒钱就可能付诸东流。保险的作用是转移风险,不是赚钱,每个家庭都应该配置足够的保险,尤其是重疾险和医疗险,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保障,避免家庭财务崩溃。

4. 误区四:攒钱没有目标,随心所欲

有些人心血来潮就攒几天钱,遇到喜欢的东西就忍不住花掉,没有明确的攒钱目标和计划,结果一年下来也没攒下多少。攒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3年内攒够20万首付”“5年内攒够50万养老储备金”,有了目标,才能有动力坚持下去。

可以把攒钱目标分解成每月、每周的小目标,比如“每月攒5000元”“每周花在餐饮上的钱不超过500元”,然后定期复盘,看看自己有没有完成目标,及时调整攒钱计划。

2025年的存款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攒钱之路并不容易,50万现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资产虚胖”“负债高压”“消费陷阱”都是普通人攒钱的拦路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积累存款,只要找对方法、避开误区,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合理规划,大多数家庭都能稳步攒下属于自己的“应急金”“储备金”。

你家现在的存款有多少?有没有遇到过攒钱难的问题?你觉得影响普通人攒钱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房贷压力、教育支出,还是消费诱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攒钱方法,早日实现财务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