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出赚钱好基金,不再“靠运气”发财?

发布时间:2025-11-11 00:59  浏览量:1

本文作者 周可乐

近期,伴随着A股的上涨行情,基金市场一片火热。截至2025年7月,公募基金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参与者涵盖了从白领、中产到年轻群体的广泛层面。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下降,基金逐渐成为普通投资者的首选理财工具。

然而,基金热度越高,投资者的困惑也越大。为什么有人在基金投资中实现了可观收益,而更多人却“追高杀跌”,长期亏损?为什么同样是股票基金,业绩差距却能拉开数倍?为什么市场上常见的“爆款基金”,往往在投资者入场后表现反而平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多数普通投资者缺乏系统的投资方法和风险认知。他们往往凭直觉、凭推荐来做决策,而非基于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资产配置等关键因素的理性分析。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手把手教你选出赚钱好基金》一书聚焦这一问题,为普通理财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落地”的基金投资指南,让投资真正成为普通人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而非“靠运气”的赌博。

认知重构:从“挣钱”到“赚钱”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第一步往往始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如何更快攒到“第一桶金”。书签客在书中指出,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追求复杂的投资技巧,而是通过开源节流形成基础积累。开源意味着在工作之余积极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来源,节流则是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提升资金的沉淀速度。只有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投资理财才有施展空间。

然而,财富增长不能只依赖“挣钱”。“挣钱”依托的是劳动时间和体力付出,而“赚钱”则来自资产带来的复利效应。书中强调,普通人应当尽早实现从工资性收入向资产性收入的转变。换句话说,不仅要通过工作获取现金流,还要通过合理投资让资金产生新的现金流。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目标判断标准:个人财富的增速,应当至少跑赢CPI(通胀)、GDP(经济增长)和M2(货币供给)。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资产回报率低于通胀,财富实际上在缩水;如果长期低于GDP,个人财富增长就会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低于M2,意味着资金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被稀释。换言之,真正的理财目标并非账面数字的增长,而是实现实际购买力的稳步提升。

这种认知重构,帮助投资者从单纯“攒钱”的思维,迈向“让钱生钱”的财富管理格局。它让我们理解:财富增长的关键,不仅是如何增加收入,更在于如何管理与配置,让财富真正抵御通胀、超越平均,并不断积累。

以现实为例,中国居民存款利率大多维持在2%~3%之间,而同期CPI年均增速约为2%,GDP保持在5%左右,M2则长期维持在8%以上。假设一个人将10万元全部存入银行,十年后本金和利息大约能增长到12.5万元,但这期间物价水平已上涨约22%,货币供应量更是增加接近翻倍。换句话说,看似存款金额增长了,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财富在不知不觉中被“通胀和货币超发”稀释掉了。因此,作者提醒我们:单纯依赖工资和存款难以积累真正的财富,只有通过投资,让资产回报率跑赢CPI、GDP和M2,才能真正实现财富保值与增值。

知识重塑:从“理财”到“投资”

如果说第一桶金的积累,是理财的起点,那么学会基金投资方法就是大多数普通人接触资本市场的第一课。书签客在书中强调,理解基金的本质,是避免走弯路的前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投资基金赚的是什么钱?投资股票基金,赚的是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的红利;投资债券基金,赚的是利率差与稳定收益;投资指数基金,赚的则是市场整体上涨的长期趋势。换句话说,基金投资的收益,本质上来自于资本市场的价值创造,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财富幻觉。作者特别提醒:基金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而是长期稳健增值的渠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合理的目标收益率应当是年化 8%~10% 左右。这个区间既能跑赢CPI和M2,又不至于因过度追求高收益而承受难以承受的风险。

其次我们要认识常见基金的主要分类及特点。货币基金:流动性强、风险极低,适合作为备用金,但收益有限;债券基金:稳定性较强,适合稳健型投资者,但收益率受利率环境影响较大;股票基金:风险高、波动大,但长期回报潜力最大,适合追求成长的投资者;混合基金:兼顾股票与债券,灵活性强,但对基金经理的能力依赖更高;指数基金:追踪特定指数,费用低,长期来看往往能战胜多数主动型基金。

不同基金各有利弊。比如货币基金安全但几乎无法抵御通胀,股票基金潜力大但波动剧烈,债券基金稳健却受限于利率环境。书中提醒,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配置,而非盲目追求“最强单品”。

作者总结了几个关键指标:比如长期业绩,三年、五年的收益表现是否稳定。最大回撤,在市场下跌时,基金能否控制风险。基金经理,其投资年限、过往业绩与风格稳定性。基金规模与费用,规模适中更有操作空间,过高的费用会侵蚀收益。

投资基金并非投机,而是要通过系统的认知和方法,把理财从“随意买入”升级为“科学配置”,实现真正的投资。2019—2020年,随着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启动,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40%,一度引发全民“买基热”。然而,很多投资者在2021年高位冲入新能源、半导体主题基金,随后遭遇大幅回撤,损失惨重。如果当时能结合书中提出的投资原则,很多人本可以在2020年锁定部分收益,再将资金分散至债券或指数基金,从而大幅缓解回撤风险。因此,掌握基金基础知识,不仅是投资的第一步,更是避免重蹈“追涨杀跌”覆辙的必要条件。

方法重建:从“选择”到“筛选”

掌握基金基础只是起点,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基金经理与构建合理的基金组合。书签客在书中强调:基金投资并非“买产品”,而是“选人+配比”的过程。

基金经理决定长期收益的核心变量

基金经理就像球队的主教练,理念和风格决定了比赛的走向。挑选基金经理,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投资风格,有的经理偏好成长股,喜欢押注科技、消费等高成长赛道;有的经理更偏好价值股,强调低估值、稳健分红。投资者要判断其风格是否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行业偏好,一些经理对医药、新能源情有独钟,另一些则在金融、周期板块更有优势。通过基金定期报告披露的重仓股,可以洞察其行业布局。持股集中度,若持股集中度过高,意味着收益弹性大、风险同样放大;若持股过于分散,则可能缺乏超额收益能力。历史业绩与稳定性,并非短期业绩,而是三年、五年的稳定跑赢同类产品,才体现出真正的能力。书中提醒,投资者可以通过季报、年报来分析基金经理的逻辑。例如,看其重仓股是否频繁大幅度更换,是否在市场环境变化时保持一致的投资框架。这些细节,比单纯的收益率更能反映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即便选对了基金经理,也不能把全部筹码押在单一风格或赛道上。

书中提出了经典的资产配置理念:学会分散配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市场轮动是常态,大盘股与中小盘股在不同周期表现迥异,合理的配置能平滑收益曲线。要学会权益类与固收类的平衡和主动型与指数型的结合。权益类基金追求成长,波动大;固收类基金稳健,抗风险。二者结合,可以在牛市分享红利,在熊市减少回撤。主动型基金依赖基金经理能力,可能超越市场;指数型基金成本低,长期回报稳定。合理搭配能兼顾灵活性与确定性。总而言之,投资基金不是简单地“买入一只明星产品”,而是学会“搭建一个符合自身目标和风险偏好的组合”。这种组合思维,才是普通投资者从理财小白走向成熟投资者,掌握选出赚钱好基金秘诀的关键一步。

《手把手教你选出赚钱好基金》并不是一本告诉你“哪只基金一定能赚钱”的秘籍,而是一部帮助普通投资者建立完整投资框架的实用指南。它带领读者完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认知的重构,到知识的掌握,再到方法的应用,直至心态的养成。

财富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理性、方法与坚持的复利累积。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编辑:醒醒 | 审核:孙小悠「在看」,给阿信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