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AI,百度的战略逻辑与实践样本

发布时间:2025-11-14 19:23  浏览量:1

物理领域有个概念叫“链式反应”,是一种一旦开始,就能自我维持甚至自我放大的过程。

最典型的例子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由一个中子撞击原子引发裂变,释放出能量和更多中子;新产生的中子继续撞击其他原子核,引发更多裂变,从而使反应指数级持续下去。

类比到AI产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个体能力的外溢就是那个初始的“中子”,覆盖足够多环节就是达到产业的临界值,最终产生的效果涌现就是那场指数级增长的爆炸。

AI产业的链式反应,经历了一个先自我内化、产业放大,再到效果涌现的全过程。

初期的OpenAI开启了新链式反应周期,GPT-4如一颗“中子”,率先撞出智能客服、数字员工等应用裂变。随着其能力外溢至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催生出新业态与商业模式。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观察道:“只有当AI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让‘智能红利’转化成‘社会红利’”。

类似的链式反应仍在持续加速中,并由“低垂的果实”逐渐向高纬度、高价值过渡。

找寻AI内化中国式样本

链式反应的基石,在于个体能力的强度。唯有自身具备高能量级的“内核”,持续的碰撞和价值外溢才成为可能。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得先完成从“AI+”到将技术内化为“AI内核”的根本性转变,才能积蓄足以引爆产业价值涌现的临界能量。

这正是当前国际科技关注的焦点所在。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巨头正在培养从最底层的芯片,到云基础设施、大模型,再到顶层行业应用的全栈式AI能力。

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不再满足提供单点的AI技术能力,而是高度垂直整合。对内,形成一种可自我进化的AI系统化能力;对外,深度参与并影响下一轮产业变革。

审视当下中国的AI产业发展,亦存在类似的样本。

国内,百度凭借全栈式技术、长期投入以及场景深耕,率先跑通了AI内化历程。在这基础上,人们熟悉的“baidu”成长蜕变为了“bAIdu”。

百度世界2025大会以“效果涌现”为主题,集中展示了百度新一轮“AI内化”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最直观表现为AI应用层的内化,其产品生态完成进一步重构,升级后一系列AI应用直指海内外产业落地价值。

数字人本质是一种基础性技术,甚至可能演变为AI时代的一个全新通用交互界面。百度智能生活旗下的慧播星数字人是业界首个AI全栈式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一战成名的“罗永浩数字人”背后使用的便是该技术。

数字人所带来的收益肉眼可见,惠及各行各业。截至今年4月份,慧播星数字人主播已累计超过10万,涉及电商、教育、医生、法律等几十个行业。今年双11,慧播星数字人成绩继续稳定提升,带货GMV同比提升91%,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119%,83%的开播主播使用过数字人。

据悉,慧播星数字人正在加速出海,目前其已率先落地巴西市场。后续,还将发力东南亚、美国等重点国家和区域市场,拓展Shopee、Lazada等平台。会上,百度宣布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向全行业开放,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直播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搜索是百度的看家本领,自大模型以来,百度AI化改造勾勒出了一条完整脉络:从一个传统信息检索工具,演变为一个能理解、能生成、并能直接完成任务的智能平台。

今年7月份,百度搜索完成了十年来的最大改版,从搜索框、搜索结果页到搜索生态全面革新。因此,也被李彦宏评价为“全球最激进的搜索AI化改造”。

百度用AI重构搜索结果页,不是简单地在搜索结果中插入AI摘要,而是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当用户在搜索时,回答呈现可能是图片、视频、直播,甚至是数字人。

百度透露,现在百度搜索绝大部分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首条结果的富媒体覆盖率已达70%。百度还通过AI API开放AI搜索能力,让全行业共享多年来累积的成果。

秒哒是百度于2024年世界大会发布的国内首个“对话式”应用开发平台。此次大会,百度宣布秒哒全新升级,全新的秒哒2.0能够实现“全栈应用,一键生成”和“一站式开发与分发”,帮助普通用户也能打造生产级应用。

现场,百度秒哒产品负责人朱广翔与观众互动,用两次演示展示了秒哒的极致创造力。首先,只用一句指令,系统便生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闲置物品电商平台,并内置“AI试穿”,还具备“付费”功能;同时,当天现场还复刻了百度25周年纪念网站,不仅还原视觉细节,还可实现实时的搜索交互。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用户通过秒哒平台已生成超过40万个应用,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新应用落地。这些由AI驱动的应用,已累计服务千万级用户,覆盖教育、办公、电商、营销、科技、企业管理等多个场景。

当前全球Robotaxi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的萝卜快跑与美国的Waymo、特斯拉共同构成第一梯队。而决胜的关键,正从技术验证转向全球市场的布局广度与商业化落地速度。在这一维度上,萝卜快跑凭借其突出的进展,建立起优势。

萝卜快跑的全球化战略正加速推进,萝卜快跑相关人士透露,其服务已覆盖全球22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香港等国内城市,以及阿联酋的迪拜、阿布扎比等海外枢纽。这不仅体现了其技术方案的普适性,也展现了强大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订单数已经超过25万,全球出行服务次数已超1700万,成为全球第一。其服务覆盖全球22座城市,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自动驾驶总里程超2.4亿公里。

内练一口气,基本功见真章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是一个逐层演进的历程。企业的AI内化也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战略投入的系统性工程。在此过程中,全栈能力布局构成了最核心的壁垒,直接决定了AI内化的深度与效率。

在13号下午和极客公园专访中,李彦宏讲到:我是希望,当未来的人再看到比如说萝卜快跑、昆仑芯,这些投入都十年以上才见到效果的话,他们可能更愿意去做这种十年以上的投入。

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的引导,应该给大家更多信心去做这样的事情。

百度在AI内化的实践,也正是上述逻辑的体现,其核心战略是构建从“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全栈式能力闭环。

底层昆仑芯片为整个体系奠定了强大的算力基石;百舸平台则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池化与调度优化,显著突破了AI计算的效率瓶颈;最终,能力汇聚于千帆AI平台,为上层Agent等智能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全面支撑。这一闭环生态,共同构筑了百度AI内化的护城河。

全栈式架构背后是百度坚持长期主义的押注,昆仑芯就是十年技术长跑的成果之一。

其前身是百度智能芯片及架构部,诞生于百度早期对深度学习运算需求,从最初就服务于百度的AI业务。

它源于真实场景的架构设计,在百度搜索等核心业务中摸爬滚打,经历了严苛的内部场景验证。对内,与百度飞桨框架深度协同,提升百度自身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开发效率。对外,作为百度智能云的核心算力底座,昆仑芯与百舸平台结合,帮助各行各业企业完成自身业务的AI化升级。

这里要特别提到“超节点”的概念,它是一种针对系统性优化思维。昆仑芯超节点不再是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集成了计算、网络、供电、散热的系统级解决方案,直接面向万卡级集群的构建和管理,这正是应对未来更大模型的前提。

百度智能云宣布将不断加大在超节点上的建设,提出了“五年上新”计划:今年昆仑芯已实现单集群三万卡点亮,并发布了百度天池32超节点和64超节点。明年昆仑芯M100、百度天池256超节点、百度天池512超节点上市,2027年昆仑芯M300上市,2028年百度天池千卡级超节点上市,2029年昆仑芯N系列上市,2030年百度百舸百万卡昆仑芯单集群点亮。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在大会上亲自演示了一个案例。在百度一见新功能“多人协作SOP分析Agent”的监督下,沈抖现场模拟了制作咖啡的全过程。Agent的后台详细地拆解了流程的每个步骤,并以此为根据精准地捕捉到了“没放吸管”这一细节。

除了连锁门店的多人协作场景,百度还联合出行、金融、电力等领域的客户打造出一批企业级的Agents。现实应用能力的突破,反映的是背后技术设施的强大。

“企业内化AI能力,要有新型基础设施来支撑,这就包括AI Infra和Agent Infra的全栈AI云”,沈抖表示称。

此次,百度千帆全面升级Agent Infra,把模型和模型需要的上下文、工具、运行环境,封装进一个动态的Agent系统,并与真实的世界交互,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获得反馈,从而借助反馈持续优化。

百度千帆为此还提供了全流程的Agent开发服务,且以开放的模式兼容各种生态。

比如,模型服务上,作为Agent Infra的核心,千帆提供最新版本的百度文心大模型,以及150多个主流模型。工具服务上,千帆企业级MCP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百度AI搜索、地图等百度自有组件,也可以通过MCP调用企业已有的工具,或者丰富的第三方组件。

目前,千帆平台企业用户数量超46万,Agents开发量突破130万,成为智能体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平台。

产业价值涌现正当时

通过百度,我们能观察到一个趋势,即AI产业已经从追求技术的智能涌现,迈向了技术落地实际效果的涌现新阶段。

这个涌现过程尚未停止,个别企业AI内化能力外溢,推动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发生。在这之后,是引发千行百业的AI内化和生产力指数级增长,最终引发产业价值涌现,迎来新的产业革命。

大模型技术发展至今,一些浅层的简单问题已趋近解决,而深层的复杂系统难题正成为价值突破的主战场。破解这些高维挑战,才是触发产业价值涌现的真正核心。

百度的创新型产品“伐谋”便是基于上面的主线而诞生,面向大型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专注于解决高复杂度、高价值的算法问题。它的核心逻辑在于找“全局最优解”,替代传统算法工程师的重复劳动,实现算法的“自主演化”。

其技术水平已经受到了国际认可,在公开CUDA Kernel优化基准测试(KernelBench)中,伐谋在部分任务上实现了最高可达20倍的性能提升,展现了卓越的工程优化能力。在机器学习工程基准(MLE-Bench)上,伐谋取得领先成绩,超越微软R&D Agent和OpenAI发布的AIDE系统。此外,在评测AI深度推理与优化能力的算法工程基准(ALE-Bench)中,伐谋同样取得业界最佳表现。

伐谋底层技术原理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优胜劣汰”,通过模拟生物进化机制与AI大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套“算法自进化系统”。

先从算法库中随机选取多种基座算法,结合行业经验或学术论文中的知识点生成候选方案,再利用大模型将方案转化为可执行代码并通过企业自定义指标筛选最优解。最后,将优秀算法作为“基因”交叉融合,通过分布式多Agent并行加速迭代,持续逼近全局最优解。

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最完整的产业链。而伐谋可以帮助产业链提效,解决一些明知道结果但打不开过程“黑盒”的问题。

李彦宏在和极客公园专访中讲到:“工业4.0我们可能已经实现了,那么5.0长啥样?或者说它的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觉得类似这种寻找“全局最优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已经看得比较清楚的、巨大的提升空间。”

据悉,伐谋已经在交通管理、金融风控、物流、能源等领域探寻落地解决方案。

港口码头上价值千万的桥吊如何调度,是个复杂难题。传统靠人工经验的方式,难以应对变化的船期、不同的设备以及忙闲不均的作业量。往往为了保效率不得不预备更多设备,造成了巨大浪费。

百度智能云联合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为辽港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引入百度伐谋进行全局优化。系统经过多轮演化计算,在保障作业效率的前提下,显著优化了港口设备的计划与调度,在港航物流作业领域带来了每年上百万的节能降耗空间。同时,这种由智能算法驱动的调度优化,从源头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展现出港航物流产业在绿色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更重要的是,这套解决思路作为一个通用方案,还能继续复用于优化工厂产线、云计算资源等领域。就像解数学题,只要掌握了思维方法,一通则百通。

伐谋所代表的AI Agent自主进化的路径,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出现更多的产业级落地产品。百度消息显示,百度伐谋发布首日已经吸引了超1000家企业申请接入测试,覆盖交通、能源、金融、物流等行业。

这意味着,行业不再仅仅是去赶技术热点、凑热闹,而是站在已经完成AI内化企业的肩膀上,赶赴下一个效果涌现和价值涌现的大集。

回头再看,怎么定义百度?它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搜索公司,更是一家站在产业前沿的AI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