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高三!大学‘‘标配’’变高中,当本升高成为学生的切身感受
发布时间:2025-11-15 17:09 浏览量:1
高中老师口中“上了大学就自由了”的承诺,曾是支撑无数学生熬过高考的精神支柱。在老师们的青春记忆里,大学确实意味着自主安排的时间、宽松的管理环境,期末突击复习便能顺利通关,毕业也能大概率找到满意工作。但如今,一批批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后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早晚自习、跑操打卡、熄灯查寝等高中“标配”,正以不同形式重返大学生活,“本升高”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切身感受。
长春大学文学院学生王莹的日常颇具代表性:每晚10点半,她需组织寝室成员拍摄自拍合影,上传至学院管理群完成查寝打卡,有时还得用美图软件优化照片效果。而在吉林某省属高校,大一学生李笑笑最怕的是辅导员带队的突击查寝,每当此时,宿舍里便会有人忙着通风报信,甚至有人反锁房门假装不在,偶尔还会出现物品慌乱中掉落的尴尬场景。
除了查寝,早晚自习的回归更让学生们直呼“梦回高三”:有学生晒出晚上九点多刚下晚自习返回寝室的视频,调侃“知道的是上了大学,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复读”;部分学校不仅要求自习打卡,还会收缴手机,彻底切断娱乐干扰。
跑操这一高中“保留项目”也在高校蔓延:有的学校采取集体跑操模式,由辅导员清点人数;有的则推行“校园跑”APP打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里程。一位大二学生吐槽:“本以为摆脱了晨跑的噩梦,没想到大学换了种方式让我‘续命’,跑不够次数还会影响学分。”
课堂上的“高中化”管理更显争议。部分高校在教室安装高清摄像头,不仅监控学生是否玩手机,还会统计抬头听讲的频率,甚至要求期末上交笔记进行检查。
这种看似严格的管理,实则陷入形式主义误区:高中阶段的笔记检查多为随机抽查,核心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大学期末收缴笔记,反而违背了“笔记为复习服务”的本质。有学生无奈表示:“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同学专门抄录工整的‘门面笔记’,真正有价值的思维导图和批注反而被忽略。”
中国网客户端的一项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目标模糊、自律性欠缺等问题,部分学生容易被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分散精力,导致学业滑坡。这成为一些高校推行严格管理的重要理由——受访高校老师透露,面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的现状,“中学化”管理是无奈之举。
但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对于自律性强的学生而言,强制自习、打卡跑操反而占用了他们自主学习、参与科研或社会实践的时间;而对于缺乏自律的学生,形式化的管理也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其自主规划能力。
大学“中学化”的蔓延,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新华网的评论指出,这背后存在三重“无奈”:一是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学校难以快速找到有效引导方式;二是家长对孩子学业和安全的过度担忧,将责任转嫁学校,要求加强管理,甚至出现高校组建家长群、邮寄成绩单的现象;三是社会对校园安全的高度关注,一旦学生在校外发生意外,学校往往面临巨大问责压力。
这种压力之下,高校陷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管理逻辑:禁止学生夜间外出、强制集体活动、用打卡替代引导,本质上是通过限制自由来降低安全风险。但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填鸭式教学加封闭式管理,培养不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反而可能造就‘巨婴’。”中国网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型、能力提升的关键期,过度约束会剥夺其试错与探索的机会,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严格管理都遭抵触。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实行自拍查寝一年多,还通过公众号评比寝室文化,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方便省时且有纪念意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则推行寝室项目立项,鼓励学生打造学习型、运动型等特色寝室,由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查寝标准也随之灵活调整。这些案例说明,管理的核心不在于“严格”与否,而在于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能否真正服务于成长需求。
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年人,而非延续高中的应试培养模式。中国网的研究建议,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学术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非依赖强制管理。例如,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提升课程吸引力,建立学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同时,明确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责任边界至关重要。新华网指出,遏制大学“中学化”需要给高校松绑,不能将学生成长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家长也应转变观念,给予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培养其责任意识;学生自身更需主动适应角色转变,学会自我管理与规划。
“上了大学就好了”并非谎言,只是“好”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义——它不是无需付出的自由,而是在自主选择中学会担当,在探索尝试中实现成长。当高校摆脱形式化的“高中复刻”,回归育人本位,当学生在宽松而不失引导的环境中主动成长,大学才能真正成为让人怀念的青春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