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思:超越说教——德育的困境与魅力转型

发布时间:2025-11-16 15:53  浏览量:1

作者:曾军良

我们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严要求。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核心高度。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下的德育实践,一个巨大的“悖论”时常浮现:我们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资源,却时而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传递着无比正确的价值观念,却时而面临“知行脱节”的尴尬。德育,似乎陷入了一种“说教者疲惫,接受者疏离”的困境。

困境并非终点,而是变革的起点。这要求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破局之思”,超越传统的、单向度的说教模式,探寻一条让德育真正入脑、入心、化行的魅力转型之路。这不仅是方法的革新,更是理念的重塑,是让德育从“外部规训”走向“内在生长”,从“知识传授”升华为“生命浸润”的必然选择。

困境深析:德育“失魅”的根源何在?

德育的困境,表象纷繁,根源却可归结为几个核心层面的“脱节”。

认知与情感的脱节:知而不信。 传统德育往往侧重于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行为规范的训导,将丰富的、充满生命张力的道德实践,简化为一套需要记忆和复述的条文。学生或许能熟练背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却未必能在五星红旗升起时心潮澎湃,未必能在面对学业难题时坚韧不拔,未必能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承诺。当道德仅仅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未能与个体的情感体验、生命叙事深度融合时,它便成了外在于心灵的“冰冷知识”,无法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

灌输与体验的脱节:教而不化。 “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与实践性。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智慧,它必须在具体的情境、真实的冲突和自主的选择中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内化。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只在岸上讲授动作要领,德育若脱离了生活的“江河湖海”,仅局限于课堂的“一池春水”,其结果必然是“教而不化”。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收器”,而非积极的“建构者”,德育过程缺乏必要的温度、触动与深度体验。

学校与社会(虚拟与现实)的脱节:校门内外的“两个世界”。 学校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时常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中受到冲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合作共赢”,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中遭遇“丛林法则”;被教导的“信息甄别”,可能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中迷失方向。这种校内外价值环境的反差,极大地消解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德育若不能勇敢地直面这些真实世界的矛盾与挑战,并赋予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抉择的能力,便难以建立起稳固的价值认同。

评价与成长的脱节:分数与人格的错位。 尽管“唯分数论”正在被纠正,但德育评价的“软指标”困境依然存在。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一个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将品德量化为分数排名,还是停留于模糊的定性描述?这种评价的困境,反过来影响了德育的实施。当无法用清晰的“成长刻度”来衡量德育成效时,其重要性在实践中容易被“悬置”,难以像智育那样获得同等的、可见的重视。

魅力转型:德育何以“复魅”?

破局之道,在于实现德育从“任务”到“魅力”的深刻转型。这种魅力,源于其与生命本真的同频共振,源于其引导人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召唤力。其核心,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将德育过程从“塑造他者”转变为“激发主体”。

从“概念传递”到“情境浸润”:打造有温度的德育场域。

魅力德育,首先是一种“情境德育”。它不再将道德抽象为干瘪的概念,而是将其融入精心设计的、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中。

案例: 某小学不再简单宣讲“珍惜粮食”,而是在校园开辟“责任田”,每个班级认领一小块土地,从播种、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当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种出的、颗粒并不饱满的粮食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诗句,而是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他们探讨全球粮食问题,讨论节约的意义,德育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种基于真实劳动的情境,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穿透力。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开启探究与思辨的旅程。

魅力德育,是一种“思辨德育”。它鼓励甚至制造有价值的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澄清价值,在碰撞中形成共识。

案例: 一所中学围绕“算法推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组织辩论赛。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分析案例、构建逻辑。在准备与交锋中,他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技术伦理,更锤炼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在复杂信息中保持独立判断。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而是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通过提问、质疑,帮助学生自己“生出”智慧的果实。这样的德育,充满了智力挑战的乐趣和思想成长的魅力。

从“单向说教”到“双向赋能”: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

魅力德育,是一种“关系德育”。它依赖于平等、民主、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权威,而是与学生一同探索、一同成长的生命伙伴。

案例: 一位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失窃事件时,没有采取排查、训斥的方式,而是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主题是“我们如何共同守护班级的信任”。他首先分享了自己曾经因为信任被辜负而感到难过的经历,然后引导大家讨论“信任”对集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重建被破坏的信任。这种基于真诚和共情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反思自身,承担责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本身就成为最有力的德育资源。

从“孤岛运营”到“协同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魅力德育,是一种“融合德育”。它打破德育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的旧有观念,将其融入所有学科教学、校园管理、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实现“盐溶于汤”的效果。

案例: 物理课上讲牛顿定律,可以融入科学家探索真理、坚韧不拔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历史课上分析朝代兴衰,可以自然引申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校园艺术节,可以成为培育审美情趣、激发家国情怀的载体;志愿服务活动,则是践行社会责任、涵养奉献精神的绝佳平台。这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形成育人合力。

前沿引领:新时代德育的创新维度

在魅力转型的基础上,新时代德育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回应新挑战,开辟新境界。

拥抱数字文明:培育“数字公民”的健全人格。 网络空间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德育必须主动进军网络阵地,不是简单地“防、堵、控”,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数字德行”。这包括:信息甄别与批判能力、网络伦理与法治意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观念,以及在虚拟世界中同样秉持友善、尊重、负责任的行为准则。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德育,如利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思政课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引导。

厚植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磅礴力量。 德育的根基深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诵读经典、习练传统技艺、过好传统节日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刻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将文化自信建立在对自身文化血脉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之上,这是立德树人的深厚底气。

强化心理滋养:促进道德认知与健康心理的同构。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的基础。许多行为问题,根源在于心理需求未被看见和满足。新时代德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抗挫折能力、生命教育、生涯规划等。通过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坚韧的品格,为道德成长提供丰沛的心理能量。

凸显实践导向:在服务社会中砥砺担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行动。要广泛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环保行动、国际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升华思想境界,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回归育人本真,点亮价值星空

德育的破局与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要求我们超越急功近利的浮躁,回归教育的本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对生命内在潜能的无限信任,对美好社会与崇高价值的执着追求。

当我们不再将德育视为一套需要考核的知识体系,而是看作一场点燃心灵、唤醒主体、引领精神的伟大旅程时,德育便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它能帮助一个懵懂的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精神的坐标;在于它能激励一个年轻的灵魂,在面对诱惑与困难时坚守内心的准则;在于它能凝聚无数个体的微光,共同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破局之道,在返璞归真。德育的至高境界,乃是从知识的外烁转为生命的内生,如春风化雨,不着痕迹而万物生发。它要求我们以心点燃心,以灯照亮灯,在真实而复杂的生活沃土中,引领学生完成价值的自我建构与人格的主动升华。当我们超越说教的藩篱,德育便从一项任务,升华为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充满惊奇的精神探索。唯其如此,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灵深处植下美好幢幢的参天未来,见证那自由而丰盈的灵魂,向着真善美的星空自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