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出没”!日本政府到底在忙什么,改了法,还是杀不了熊?

发布时间:2025-11-16 18:15  浏览量:2

今年日本的“熊出没”不是动画,是灾难,而且是真人版的高风险“全员参与”。

短短半年时间,日本因熊袭受伤的人数已超200人,13人死亡。

被攻击的对象几乎清一色是60岁以上仍在下地干活的农村老人。

这不是自然灾害,这是日本社会制度“失灵”的体现,而这一切的中心就是一部让人啼笑皆非的法律,《鸟兽保护管理法》。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法律的初衷是“和谐共生”,要在“保护”与“管理”之间找平衡。

但现实没有那么温柔,熊多了,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会往人类所住的村落冲。

很多人误以为这法律里明令禁止杀熊,这是误会,其实问题并不是不能杀,而是“太难杀”。

操作上的麻烦,程序上的繁琐,让这部法律变成了一道现实中的“拦截墙”。

熊入村不是个例,却不能直接开枪,只能一级级申请、逐级上报。

熊已经站在菜地里了,警察还要请示署长可不可以动枪。

这事要是出现在别的国家,估计老百姓早就抡锤子上了。

可日本的制度设计,偏偏让“拿起枪”成为一个耗时耗力、还可能背锅的操作。

为什么警察自己不开枪?

因为日本历史上警察权限曾极度膨胀,结果演变成黑历史,什么刑讯逼供、街头失控执法,那味儿都发生过。

因此现在制度定得一刀切:非到“生命受威胁的万分紧急时刻”不得随便开枪。

于是哪怕警察现场到了,也只能把眼神投向狩猎老大爷:拜托您了。

猎人上?

那也不能自己决定,必须由市町村长发号施令。

而直到今年9月,新修订的保护法第34条里,才终于加入了“紧急宠猎”条款,允许村长在熊已入侵居民地的情况下,直接下令射杀。

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了,因为—没人想接这个“活”。

你得知道日本合法猎人几乎都是六七十岁的男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本意是下山去打猎放松放松,是兴趣,不是职业。

结果遇到2025年的全国熊害危机,这群老猎人成了“真·全民守夜人”。

这么大的风险,报酬是多少你猜?

每天9000日元,约人民币420元,四百块叫你去猎杀一头400斤到600斤的黑熊或棕熊?开玩笑呢吧?

而且这还不包括枪支自己掏、子弹自己补、交通无补贴,陷阱坏了没人管,出勤无保险。

国家把命悬头上的差事外包给了热血老头,薪资低得让人寒心,靠的全是“为爱发电”。

为什么日本政府不愿意多花点钱?

这背后是典型的财政保守主义在作怪,日本是个老龄化、少子化严重的国家,财政危机早就不是新闻。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一紧就卡,能省一分是一分。

问题是安全保卫不是省钱的地方,你不花钱对抗熊,就只能花钱面对医疗赔偿与丧葬补贴,最终的社会成本会更高。

再退一步,猎人不想上,年轻人也不来,猎友会被老龄化困住,新血无法补充。

你不给年轻人职业尊严与合理收入,就别指望他们扛起枪。

这不是单纯的动物问题,这是日本治理体系的问题。

《鸟兽保护管理法》在“保护”野生动物上极其严密,却在“管理”层面几乎瘫痪。

它在立法逻辑上,一直是个“以不出事为目标”的模糊设计,而现在熊类的繁殖早已远超预期。

日本政府低估了野生熊类的数量,也高估了制度的管束能力。

山地资源有限,熊的食物减少,它自然会寻找新的来源,而熊类主要栖息地正好集中在农业县,美味诱人的果园、菜地简直就是它们的“自助餐厅”。

而人类的一步不退,法律的慢半拍,就变成了现实中的“熊出没”。

更荒诞的是就是在这样已经“烧到脚底”的时刻,日本政府依旧不愿意彻底松开管理缰绳,把问题交给专业力量解决。

他们既不建常态化的应急猎队,也迟迟不设立国家专门基金进行熊害补偿与防御设施建设,依旧靠“村长协调”“警察请示”“猎人自主”这一套临时拼凑体系。

这就是一个国家机器在面对基层治理挑战时,暴露出来的“不敢承担”。

不是打不过那几百头熊,是打不过法制背后那台“怕担责”的行政惯性。

有法而不能用,有猎人却养不起,最后只能靠着热心老人硬扛。

这盘棋走到这一步,不是“熊太凶”,而是制度太“温柔”,只照顾理论的平衡,不考虑现实的代价。

也许日本真正需要改的不是第34条那个“临时补丁”,而是一整套更精悍、更专业、具执行力的乡村野兽应对机制。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事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治理不能迷信空洞的“共生”口号,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安全挑战面前,操作细则才是真正的硬核。

制度得为执行服务,而不是控住执行。

第二,基层安全力量必须职业化、现代化,不能总靠退休老人去博命,这无疑也是“以人为本”的另一种体现。

野熊闹事表面看是生态问题,本质上却是国家治理的“压力测试”。

当法律、官僚系统与现实需求脱节太大,哪怕你制度写满了规范,也守不住一个村头的果树。

这次“熊灾”既是熊的出没,也是制度的暴露,别再“干细活赚小钱”了,是时候为了真正的安全与稳定,把该补的短板早早补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