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持续加注!「加速进化」又获超亿元融资,A轮融资已累计超5亿

发布时间:2025-11-17 23:00  浏览量:1

近日,人形机器人头部公司“加速进化”(Booster Robotics)宣布完成新一轮超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亦庄国投跟投,源码资本、英诺天使基金、深创投集团、博华资本等多家老股东持续加注。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公司在2025年内的第三次融资,A轮系列融资金额累计已近5亿元。密集的资本加持,无疑是对其技术路径与商业化潜力的深度认可。

值得一并提及的是,公司不久前推出的Booster K1人形机器人,曾以2.99万元的限时售价将开发门槛拉至“万元级”,首批产品上线后20分钟即售罄的表现,也为本次融资提供了产品维度的有力支撑。

▍从实验室到赛场:一条被验证的差异化路径

亮眼的资本表现与产品数据背后,真正支撑“加速进化”快速崛起的,是其独辟蹊径的技术验证与产品化路径。

不同于行业内常见的实验室Demo先行模式,加速进化选择了机器人足球这项高端赛事作为其技术的“练兵场”。在前不久的巴西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上,用一场胜利为中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写下了新的注脚。

德国HTWK队凭借加速进化的Booster K1赢得了KidSize组冠军;而在成人组赛事中,使用其T1机器人的清华火神队以5:2夺冠,实现了中国战队在该赛事28年历史上的首次摘金。同时,在小型组比赛中,使用K1机器人的德国Boosted HTWK队和清华TH-MOS队更是包揽了冠亚军。

“我们的产品在发布前,已经历了多维度严苛的实地校验。”加速进化创始人兼CEO程昊在接受机器人大讲堂专访时表示。RoboCup赛场的高强度、高对抗性环境,对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环境感知能力和实时决策能力提出了极致要求。加速进化的机器人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更助力多支顶尖战队登顶,这本身就是对产品技术成熟度与性能优势最有力的背书。

这种“以赛促研”的策略,背后是团队长达20余年的技术积淀。加速进化首席科学家赵明国,作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负责人,深耕人形机器人领域已超过二十年。而CEO程昊的清华本硕背景及在字节飞书担任产品副总裁的经历,则为团队带来了顶尖的产品化思维和商业化视角。

正是这种“顶尖学术科研+顶尖产品化能力”的罕见组合,使得加速进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正向设计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团队,并拥有了行业稀缺的、专注于双足/人形领域的深度研发经验。

▍Booster K1:不仅是机器人,更是“开发者的神兵利器”

硬件参数是实力的直观体现。Booster K1拥有19.5千克的轻量化机身和95厘米的“身高”,全身搭载22个高自由度关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可靠性:它成功通过了连续30小时、500N级别的撞击测试,并完成了超过100小时的真机连续运行验证。

但这些单调的参数背后,是加速进化对产品定位的深刻思考。

“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不同厂商的定价差异源于对产品定位的不同理解,并非简单的价格竞争。”程昊这样阐述了他的观点,“Booster K1的定位不仅是一款机器人产品,更是一个经RoboCup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

他认为,Booster K1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冠军级的运动性能、强劲的算力支撑、完整的开源生态以及长期的开发者支持。这一定位,精准地瞄准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中最关键的瓶颈之一——缺乏足够多、足够好的开发平台,来支撑上层算法和应用的创新。

2.99万元的定价,则更像是一记重拳,旨在打破“具身智能技术门槛高、应用成本高”的长期桎梏。这个价格,不仅远低于市场上同性能水平的机器人产品,甚至已经进入了高端科研设备中相对“亲民”的区间。

▍“硬件无核心壁垒”,产业化将驱动成本持续下探

对于行业热议的“价格战”问题,程昊则表现出更加冷静的态度。

“硬件成本本身并无核心壁垒,”谈及人形机器人硬件价格,他指出,“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例如今年售价3.99万元的产品,明年价格很可能降至1.99万元,这是行业发展中成本变化的正常趋势。”

在他看来,中国供应链的特有优势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产业化带动成本下降,这是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而非恶性竞争。

这一判断,与加速进化“真交付”的销售模式一脉相承。截至目前,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全球累计出货量已突破700台,覆盖200余家海内外客户,其中包括顶尖科技企业、科研院校、K12学校、知名赛事战队及商业展演等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市场占比超过了50%,证明了中国创新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资本为何持续加注?答案在场景闭环与快速迭代能力中

在资本市场对硬件项目更为谨慎的当下,加速进化为何能强势获得多轮融资?

答案在于其独特的技术商业化路径得到了验证。与许多从零开始开拓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公司不同,加速进化选择聚焦于赛事及科研这两个“现成”的高频、高要求场景。

机器人足球赛事和科研开发,本身就是对机器人性能的极限测试。在这种场景下,产品需要持续、稳定地应对复杂动态环境,任何软硬件缺陷都会在第一时间暴露。这种高频次、高强度的使用,为加速进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最真实的一线反馈,使其产品在可靠性、易用性及二次开发支持方面迅速建立了行业竞争优势。

团队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快速迭代算法、优化硬件,高效地形成了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种“从赛场中来,到产品中去”的快速迭代能力,构成了其难以被复制的核心壁垒,也正是资本最为看重的成长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