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傻 ”弟弟:一生忙着胡作非为,连武则天都懒得杀他
发布时间:2025-11-15 10:08 浏览量:1
有一个李唐王爷,干的啥事都让人瞠目结舌,却偏偏活得比谁都滋润,他到底有什么过人本事,连武则天都嫌麻烦不想治他呢?你要说他功勋卓著,那肯定不是;要说他心思缜密,也差得远。
反而正因为他什么威胁都不构成,才让后来的女皇都懒得动手。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傻”弟弟——滕王李元婴。
李元婴的出身,有点像老来得子的宠儿。公元619年,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正是安定天下的关键时刻;可偏偏这个小弟两年后才出生。
老皇帝乐呵呵地抱回家,心想:即便李建成、李元吉都死了,咱家还真没断后。康熙不是曾经说过“老来少”最是福气吗?
只可惜,这“福气”来的有点过分。
初封滕王那年,李元婴还没来得及了解政事,就拿着王府银两在街市上游逛,见人就作揖,见猫就摸头,闹得百姓个个尽量绕道走。有人要问,他这是作啥?
他乐得很:天子脚下,王爷为尊,任你百姓再多怨言,我还不是照样活得滋润。
可他真不是个好好读书、好好做事的主。更过分的是,他迷恋声色,尤其看中了部下的老婆。
那天,滕王假借“商议军务”之名,把郑氏哄到王府。郑氏心里嘀咕:这王爷好歹也是皇子,能不能讲点规矩?
可命令面前,哪敢顶撞。哪知酒过三巡,滕王要动手,郑氏急中生智,突然塞他一记耳光,又一脚踹翻了矮几——王府上下都愣住了。
只见滕王蹲地上抹嘴角血迹,半晌没吭声,才低头认了栽:“我错了。”这番丢人现眼的画面,从此在京师传为笑谈。
可别以为他就此收敛。每到一个地方,滕王都要搞点“大事业”:南昌、阆中、扬州……他三十来岁就修了好几座滕王阁。
你看王勃写《滕王阁序》,里头美得天上有诗仙;杜甫笔下那四川阆中,也得多亏了李元婴的土木工程。可这铺张背后,工匠累断了腰,百姓要被圈地纳役,谁还记得“修阁为王”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这还没完,他还要给自家王府画轿子,镶金挂银,走在街上能遮天蔽日似的。
李世民看着弟弟这出出荒唐戏,也忍不住皱眉:你到底想干嘛?可他又不想把自家弟弟置于死地,只好“又打又骂地”教训。
每当他在京城胡闹,朝中重臣便上书弹劾;太宗这才不情愿地让人从滕王府搬他去扬州、再贬到江都,折腾来折腾去,可每到新地方,李元婴还是我行我素。短暂的冷落,不到一个月,他又给自己开辟新“事业”——当然,内容依然没改,修阁、游乐、花钱,连子弟兵都懒得训练。
时间走到武则天掌权。别的李唐宗室,你看一个个志向远大,被当成心腹大患,尽数清算;可李元婴就像炕上烂掉的咸鱼,无半点翻身之心,武则天反倒当他是活化石,没啥威胁。
于是她不仅不杀,反而按例赐宴赐官,偶尔还送点礼物给他暖暖身子。你说,这最是离奇——一个既不帮自己干活,也不参与政治阴谋的皇子,竟然能得到女皇的格外厚道。
直到李元婴五十六岁去世,滕王府里早已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官方记载就有十有八个儿子,活脱脱一个“繁衍机”。他死后,还风光葬于京师南面,几乎比不少战功赫赫的功臣待遇都高。
有人说,这就是“傻人有傻福”;也有人问,他是不是早就识破了这场皇权游戏,所以故作糊涂,连个反抗的机会都不留?如果真是如此,李元婴算是捡到了皇室混战中最后的命根子;可是若真是纯粹的糊涂,那他也算活成了一齣讽刺剧。
李元婴这样一个荒唐王爷,真的就像一只幸运的小白鼠吗?正因为他不争、不闹、不惹事,反倒变成最不起眼的存在,以至于连最狠毒的清洗也没瞄上他。
荒唐的行径,成了他保命的最好伪装;缺乏野心,反而没有野心的代价。古人云:最会活的人,往往不是拼命厮杀,而是能在风浪里学会“装死”。
李元婴的一生,或许正是这份“傻气”造就了他屡屡逃过一劫的奇迹,也让他在李唐帝国里,成了最“不会自找麻烦”的那位王爷。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九·列传第四·李元婴传》 《资治通鉴·唐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