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卿:为民理发四十载 “免费约定”传温情

发布时间:2025-11-18 07:20  浏览量:2

今年71岁的刘玉卿,是乳山市大孤山镇打木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不是专业的理发师,却用一份爱心和一双巧手免费为全村男女老少理发四十余载。她用朴实无华的付出为“好人”的含义进行了生动注解。

学习理发为解难

“我是23岁嫁来了打木村,当时村里没有会理发的,谁要是想理发就要去别的村或者去镇上。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去理发是个挺不容易的事。”村民们理发的不便,让手巧心善的刘玉卿萌生了学习这门手艺的心思。

没有理发设备,她就托人去市里供销社帮她捎带;身边没有人教,她就趁着去理发的时候,仔细观察理发师的相应手法,并在心里进行同步“复刻”。“老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能出徒。’我学习理发也是这个过程,看得多了,就感觉自己差不多学会了。”

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刘玉卿的丈夫成了她的首个“客户”。不过第一次的试剪并不成功,自己手上被理发推子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不说,丈夫的头发也剪的“一块高一块低”。“当时他就笑话我,嫌我剪得不好,没法见人,照着镜子又改了好几遍,才勉强能出门,不至于太丢人。”回忆着第一次试剪的经历,刘玉卿不禁笑了起来。

不过,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多,刘玉卿用起理发推子来愈发得心应手,丈夫的发型也一次比一次“规整”。看着自己的进步,刘玉卿心里十分高兴,并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公公、婆婆的理发师。

看着儿媳给自己修剪的清爽发型,公公婆婆也是逢人就夸。慢慢的,不少街坊邻居也开始来找刘玉卿帮忙理发。

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之下,来找她理发的人越来越多,但她始终分文不收。“我学理发本来就是为了能给大家帮个忙,老庄稼人本来挣钱就不容易,而且还是乡里乡亲的,收钱就太生分了。”刘玉卿解释说。

分文不取履约定

四十多年来,刘玉卿的理发日程从未间断。寒冬腊月,她顶风冒雪出门;农忙时节,她就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帮人理发。每逢年关更是忙碌的时段,为了让大家都能清清爽爽地过个好年,她能从早忙到晚,一天为三四十人理发,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有人过意不去,硬塞红包,她却总是笑着推辞,“咱都一个村的,你再这么客气,我就不敢给你剪了。”对于村里的残疾人和特殊困难家庭,刘玉卿更是提供上门服务。只要村民捎句话,她便放下手头活儿,拎起工具就走。估算着大家的头发该长长了,她还主动打电话进行提醒,“该理发了!”

村民于婵患有精神障碍,不愿出门,头发长了也不收拾,家人束手无策。多年来,刘玉卿每月定期上门为她理发。起初于婵不配合,甚至踢打咬人,理一次发常常要费尽力气忙活一个多小时,累得满身大汗。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渐渐地,于婵把她当成了最亲的“家里人”。看到于婵变得清爽整洁和她家人脸上的灿烂笑容,刘玉卿便觉得十分值得。

刘玉卿也从不推辞为病重老人理发。有一次,一位老人弥留之际,家人希望让他体面地离开,便请来了刘玉卿。她跪在炕头,恭敬地为老人剃头、刮须、擦脸。“这些年,我送走了十几位这样的老人。人走也要干干净净,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的责任。”在刘玉卿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份必须履行的约定。她剪掉的不仅是头发,更是大家的烦恼;留下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无私的情分。

她与村民们的这份“免费约定”,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和肯定,平日里,除了理发,大家也很愿意找她谈天说地、拉呱逗笑,她的小院里总能传出欢声笑语。

苦难坚守显本色

在村民眼中,刘玉卿总是和善爱笑、亲切温暖。但在她笑容背后,她也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四十一岁那年,她的第一任丈夫因意外不幸去世,留下她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大家都以为,遭遇如此打击,她恐怕再也难以为村民理发了。但坚强的刘玉卿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管理田地、抚养孩子。当她看到老人们凌乱的头发,她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重新拿起了剪刀,继续为村民服务。

体谅着刘玉卿的不易,村民们都纷纷劝她,“现在你家情况特殊,理发应该收点钱了,不能再免费了。”可倔强的刘玉卿却拒绝了, “日子再紧,咬咬牙就过去了,一开始就说了要免费帮大家理发,就一定免费到底。”后来,有好心人为她说媒,介绍了第二任丈夫,这才让家庭的重担有了分担。

不仅为村民免费理发,日常生活里,热心肠的刘玉卿也会尽自己所能为街坊四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她有一台缝纫机,当看到村民们谁的衣服有破损,她会热情地帮助他们缝补完整;谁的衣服不合身,她就帮着量尺寸修改衣长;谁家需要缝被褥、绣花样,她也总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刘玉卿的家里还有一口水井,用来淘洗麦子非常方便。她也从不吝啬,反而还特意买了几个大铁盆,专门用来帮助邻居们淘洗麦子。一年下来,帮助村民淘洗的麦子能有七八千斤。由于淘麦并不容易,常年下来,她的膝盖经常红肿,需要吃止疼药才能缓解,但她从来不跟邻居们说,只要看见邻居带着麦子经过,她都会热情欢迎:“快来淘麦子吧。”

四十年光阴荏苒,曾经满头青丝的媳妇已鬓发斑白,但刘玉卿善良淳朴的性格却从未改变,与村民们的“免费约定”仍长久有效。有人问她图什么,她只朴实地说道:“承诺了要做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