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建议中老年人:别心疼花钱,多吃5种肉,舒服健康过冬
发布时间:2025-11-18 13:34 浏览量:1
一到冬天,家里的饭桌就变得热气腾腾,炖锅、火锅、煲汤轮番上阵。但不少中老年人吃饭时总是客气得很,尤其是看到肉类,总说“我不爱吃”“吃多了不好”。
其实不是不爱吃,而是怕吃出问题。怕胆固醇高、怕血压飙、怕胃肠不适。饭桌上的年轻人吃得欢快,长辈却总是“让来让去”,结果身体越来越虚,抗寒也差。
张文宏医生曾提醒过,中老年人冬天别太节省,该吃点肉的时候就得吃。尤其是这5种肉,不光能补营养,还对冬季养护身体有不少帮助。
本文就结合营养知识、中老年生理特点和冬季饮食原则,聊聊为啥这5种肉值得吃,怎么吃才健康。
到了这个年纪,吃肉不再是为了嘴巴,而是为了身体。冬天是寒邪盛、阳气弱的季节。中老年人本身代谢减慢、胃肠功能下降,寒冷更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这个时候,适当吃点肉,能补充优质蛋白、铁元素、维生素B族,增强免疫力、维持肌肉量、改善体力。
但吃肉也有讲究,不能乱吃,更不能图便宜。张文宏医生提到,别心疼那点花钱,吃对了比吃贵了更重要。
首先推荐的,是牛肉。尤其是瘦牛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牛肉中的肌氨酸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对体力下降的中老年人是个好东西。
而且牛肉富含铁,有助于改善因饮食结构单一而导致的疲乏或头晕。炖牛肉、清炖牛腱,既暖胃又不上火。注意炖得软烂一点,更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第二个是羊肉。冬天吃羊肉,是很多地方的老传统。
羊肉性温,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和锌元素,有助于提升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尤其适合手脚冰凉、怕冷的人群。但要注意,羊肉不是吃越多越好,量控制在每周两三次比较合适。
可以搭配萝卜、枸杞、黄芪等煮汤,既温补又不过热。
第三种推荐的是鸡肉。特别是走地鸡或者老母鸡,营养价值高,脂肪相对较低。
鸡肉中含有色氨酸,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冬天容易情绪低落或失眠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个温和的选择。
炖鸡汤的时候别忘了撇去浮油,减少脂肪摄入,更健康。
再来说说鸭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不愿吃鸭,觉得寒凉,其实不尽然。
鸭肉虽然性偏凉,但脂肪含量适中,尤其适合体内“虚火旺”的人群。比如冬天一上火就咳嗽、口干、烦躁的人,可以尝试清炖鸭汤,或搭配莲藕、百合一起煲汤,清润又滋补。
第五种是鱼肉。尤其是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鲭鱼、沙丁鱼等。
这些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健康非常有益。中老年人本身血脂、血压容易波动,适当摄入这种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
而淡水鱼如鲫鱼、草鱼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肠胃负担小,适合日常清淡食用。不过鱼一定要新鲜,避免油炸,最好清蒸或炖汤。
很多人担心吃肉会上火、升血脂,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肉本身,而是吃法不对。比如大量红烧、油炸、重口味调料,这才是让身体“压力山大”的原因。
建议多采用蒸、炖、煮等方式,既保留营养,又减少负担。中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弱,吃肉时要注意搭配蔬菜,增加膳食纤维,帮助消化。
比如牛肉配西兰花、鸡肉配胡萝卜、鱼肉配山药,都是不错的组合。控制总量也很重要,建议每餐动物性蛋白不超过一个手掌大小。
别指望靠一顿炖肉就补回来,饮食是日积月累的工程,贵在坚持。除了吃对肉,还要注意定期运动,哪怕是每天散步半小时,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代谢脂肪。
不少人喜欢喝肉汤,觉得“精华都在汤里”。但汤里的蛋白质含量并不高,大部分营养还是在肉里。而且肉汤中的脂肪容易积聚在表面,喝多了反而增加负担。
与其喝汤,不如吃肉。也不是说天天都要吃肉。关键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搭配饮食。有些人吃点肉就觉得“上火”,可能是因为本身肝火旺、体内湿热重,这时候可以选择鱼肉或鸡肉,少吃羊肉。
而体寒、怕冷、容易疲乏的人,适当吃些温热性的羊肉、牛肉,反而更合适。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吃肉也要因人而异,这才是真正的“食补”。还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就该吃素,怕肉会“堵血管”。
但长期低蛋白饮食会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尤其是冬季,更需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来对抗外界寒冷。
素食可以作为辅助,但不能完全取代动物性蛋白。如果预算有限,也可以选些性价比高的肉类,比如鸡胸肉、草鱼、鸭腿等,都不贵又营养。
建议大家定期做体检,了解自己的血脂、肝肾功能、尿酸水平,再根据情况调整饮食。不能盲目补,也不能一刀切地忌口。
中老年人吃肉,其实吃的是一种底气。不是为了多补点营养,而是为了在冬天过得舒服、精神、有力气,不被寒气拖垮。
别再觉得吃肉是“浪费”,身体才是最该投资的地方。
尤其是这5种肉,吃得对、吃得巧,不光能补身,还能给这个冬天添点温暖。记住一句话:不怕吃肉,就怕吃错肉。
冬天吃得好,才能过得好。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