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紧急提醒:7类保健品是骗局!花钱还伤身

发布时间:2025-11-18 14:00  浏览量:1

亲戚来串门,说最近吃了个保健品,“感觉精神头儿特别足!”还特地塞了几粒让我尝尝。看着他那股子认真劲儿,我也不好扫兴,但这心里头就一个念头:又被骗了。

保健品市场水深得很,尤其这7类,卫健委都提醒了:别再买了,钱花了不说,身体还可能出问题。
这不是个别人的事,身边不少人都踩过雷。别一听“增强免疫、排毒养颜”,就脑门一热,买了一堆吃下去。

大伙都知道,保健品不是药,但问题是,现在不少产品打着擦边球,动不动就说自己能“降三高”“调理肠胃”。

听起来有点道理,吃起来却没效果,甚至还有副作用。接下来咱就一个一个说清楚,这7类到底是怎么坑人、坑在哪儿。

第一类最常见:“保肝养肝”类保健品。不少中老年人一听肝不好就紧张,结果一堆植物提取物、动物肝精、酵素混在一起,说是能排毒保肝。

问题在于,大部分所谓“护肝成分”没有临床数据支持,反而因为代谢负担重,对肝功能不稳的人更容易出问题。肝脏不是靠“吃”来养的,是靠不折腾。

有个四十多岁的工人,长期加夜班,身体容易疲乏,朋友推荐他一款号称“恢复肝功能”的保健品。
吃了三个月,一开始确实觉得精神了点,后来却莫名恶心、吃不下饭。

做了肝功能检查一看,转氨酶飙升。医生一问,才知道这保健品里有几种未经验证的中药提取物,对他反而是负担。

第二类是“降糖降压”类保健品。这类产品最容易让人误以为可以替代降压药、降糖药。广告里总说“天然成分”“无副作用”,

但在医学上,血糖和血压的控制属于精准医学范畴,靠几种草本混合物根本扛不住。有些人吃了觉得还行,就把药停了,结果血糖飙升、血压波动,最后急诊室见。

这类产品通常打着“调节”“平衡”的旗号,让人误以为是“慢慢调理”,但慢调理不是不调理,血糖血压一旦失控,出问题的可是心脑血管。

第三类,“排毒通便”类保健品。甭管是清肠、排宿便、刮油的产品,几乎都靠一个原理——泻药

说得好听是“植物成分”,本质上就是刺激肠道蠕动,短期内让你“轻了几斤”。但长期吃,肠道反应迟钝,形成依赖,一停就便秘更严重。

我见过一个年轻女性,为了减肥吃了三个月的“清肠产品”,刚开始通便通得顺利,后来一停就三天没动静,肚子涨得难受。检查后发现,肠道神经功能下降,必须靠药物才能维持基本排便。

第四类是“增强免疫力”类保健品。这类产品特别钟爱用“深海鱼油、蜂胶、灵芝孢子粉、牛初乳”这些听起来就很高级的词,

一个比一个玄乎。但说到底,免疫系统不是通过“补”某种成分来升高的,它是个复杂的系统,要靠良好的作息、合理饮食、充足运动才能调节。

吃得多,不如睡得好。很多人吃了一年蜂胶,感冒还是照样感冒。你问他为啥还吃?他说怕停了更差。这正中了商家下怀:制造焦虑,维持依赖。

第五类,“抗癌预防癌症”类保健品。这个最让人愤怒。癌症病人本来就身心俱疲,一听说哪种保健品“抑制癌细胞增殖”“提高化疗耐受力”,

就容易动心,花上几千块一瓶的也不是没有。问题是,这些产品没有经过任何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性。真正的抗癌治疗,是靠科学治疗方案,不是靠吃点粉末胶囊。

有些保健品甚至含有激素类物质或重金属杂质,吃了反而加重身体负担,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风险可不是一星半点。癌症不是靠信念吃出来的,保健品更不是抗癌的“救命稻草”。

第六类是“补脑健脑”类保健品。这类经常打着“提高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的口号,包装得像是脑部营养素、神经元修复剂。

但大脑的功能要维持,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而不是靠一两种“脑黄金”来逆转衰老。

保健品不是魔法棒,吃不出聪明来,也挡不住衰老。尤其是给老年人吃的产品,如果含有兴奋剂成分,可能会导致失眠、心慌、焦虑、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反而影响生活质量。

第七类,是“减肥塑形”类保健品。这类产品热度最高,但也是风险最多的一类。很多产品以“天然草本”“促进代谢”为噱头,其实暗地里添加了利尿剂、抑食剂甚至中枢神经刺激物瘦得快,反弹得也快,伤的却是心肝脾肺肾。

一个上班族女性,吃了一款热销的“减脂胶囊”,一周掉了三公斤,但精神恍惚、心跳加快,晚上睡不着觉。结果一查,含有违禁成分“西布曲明”,早就被明令禁止了。

这些保健品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适应症、无严格临床试验、疗效无法确定。但它们却通过夸大的宣传、包装成“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的形象,让人掉以轻心,甚至放弃正规治疗,结果误了病情。

从医学角度讲,任何影响身体功能的成分,都需要在严格控制剂量、观察不良反应的前提下使用。

保健品不等于安全品,不是吃了就没事,反而可能因为长期服用、剂量不明,让身体承担不必要的代谢负担,甚至诱发慢性问题。

再说个现实点的,很多人吃保健品,不是因为身体真需要,而是心理上寻求安慰。“吃点啥总比不管强吧?”、“人家都吃我也吃点。”但问题是,吃错了,不仅不强,还可能更弱。

更别说有些保健品通过“会销”“讲座”“专家义诊”来推销,伪装成科学传播,实则诱导消费。有些老年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一场讲座下来,兜里卡都刷没了。

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保健品虚假宣传,卫健委这次点名的7类产品,就是提醒大家:别再被“高科技、绿色、纯天然”这些包装词唬住,回归理性,身体不是试验田。

保健品不是都没用。在医生指导下,部分维生素、矿物质补充是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自行随意乱吃、听信宣传、替代正规治疗,才是真正让保健品变成骗局的元凶。

不是所有“补”出来的健康都靠谱,很多时候,健康靠的不是吃,而是戒——戒掉贪心,戒掉幻想,戒掉盲从。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张雪,李慧,陈文.保健品误用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4,28(5):902-905.
[2]卢婷,王志强.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与风险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5,25(9):66-68.
[3]王楠,李晶晶.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5,42(4):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