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究:低密度胆固醇越低,癌症风险越高?控制到多少才好

发布时间:2025-11-18 16:19  浏览量:1

前阵子体检,一位朋友拿着报告皱着眉问:“医生,我的低密度胆固醇这么低,是不是得补点?”
一旁另一位大哥插话:“听说胆固醇太低反而容易得癌,是不是真的?”

很多人都觉得,胆固醇越低越好。
但最近有研究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项来自上海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太低,可能与癌症风险升高相关。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认知?以前我们追求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怎么现在反而可能“低过头”?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聊聊以下几个问题:低密度胆固醇到底低到什么程度才算太低?它和癌症之间有没有真的关系?我们该怎么科学地控制它?

胆固醇其实是身体必需的物质。它不是单纯的“坏东西”,身体合成激素、构建细胞膜都离不开它

低密度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它在血管壁沉积,容易诱发心血管问题。
但这并不代表它完全没用。

研究发现,LDL-C水平过低,可能影响细胞正常代谢,甚至削弱人体的免疫监视机制。这时候,某些异常细胞可能更容易“漏网之鱼”。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某些研究发现:LDL-C水平持续偏低的人群,癌症发病率似乎略高一些。这种相关性目前仍在研究中,还不能简单地说两者是因果关系

有些癌症早期可能就会导致血脂下降。这时候,低胆固醇是结果,不是原因。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这类研究就慌了手脚。


也不能一听说“胆固醇低了不好”,就开始猛吃肉、炒肝、肥肠补回来。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度。到底LDL-C控制到多少,既能保护心血管,又不会“低过头”?

目前国内外主流指南,都建议血脂控制要根据个体风险来定。有些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心血管风险高,LDL-C目标值就要压得更低。

而对于普通健康成年人,并不需要把数值压得太狠。一般来说,在2.6-3.3mmol/L之间是比较稳妥的范围。

低于1.8mmol/L,除非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一般人不建议主动追求。长期太低,反而可能带来一些其他风险。

特别是年纪偏大的中老年人,身体代谢本来就减慢。胆固醇太低,反而容易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影响记忆力情绪稳定性

有些人总觉得越清淡越健康,一口油都不沾。适当摄入优质脂肪,对身体是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调节血脂有帮助。橄榄油、深海鱼、坚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注意,脂肪再好也不能过量。控制总热量、维持体重才是关键。会有人问,那我是不是不要吃降脂药了?这得看医生评估的总体风险水平

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比如曾有心梗、中风,医生建议你服用降脂药物,那就别擅自停药。我们要关注的是“是否需要控制”,而不是“盲目追求低”。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不同人种、地区的血脂水平本身就有差异。亚洲人群的平均LDL-C本来就比欧美人低。


照搬国外标准也未必适合我们每一个人。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背景,都会影响个体的血脂水平。有的人天生胆固醇就偏高,靠吃菜喝粥也降不下来。有的人吃得“重油重盐”,胆固醇却在正常范围。

不能一刀切。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定目标。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人对胆固醇有误解。以为“胆固醇高一定不健康”。

高密度胆固醇(HDL-C)是“好胆固醇”,水平高反而是好事。
它能帮助清除血管内多余的胆固醇,有保护作用。

看体检报告时不能只盯着总胆固醇,要看结构。看LDL-C、HDL-C、甘油三酯等综合指标。

如果你只有LDL-C偏高,但HDL-C也高,甘油三酯正常,可能并不需要特别担心。但如果LDL-C高、HDL-C低、甘油三酯也高,那就得引起重视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LDL-C正常,但粒径小而密,这种类型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这种情况常见于中年男性、腹型肥胖、代谢异常的人群。

高不一定坏,低也不代表好,关键是结构合理、比例协调。有不少人开始注重养生,吃各种保健品“降血脂”。但这里要提醒一句:保健品不是药。

它们可能对某些指标有轻微影响,但绝不能替代生活方式管理和医学干预。有些成分可能还会影响肝功能、肾功能,不能乱吃。真正有效的方式,还是老三样: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很多研究都证明,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每周三五次,对血脂调节、心血管保护都有积极作用。

睡眠也别忽略了。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激素,进一步扰乱脂代谢。中年以后,身体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耐折腾”了。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给你反馈。

定期体检,别只看一个指标,重点看趋势。指标轻微波动很正常,关键是有没有持续下降或者异常变化。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低密度胆固醇越低越好吗?并不是。

它既是我们防病的“风向标”,也是我们身体正常运作的一部分。

控制得当,是保护;压得太狠,反而出问题。

不要盲目追求“越低越好”,也别掉以轻心放任不管。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才是科学健康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