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酒色财气》,句句哲理,字字真谛,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5-17 07:00  浏览量:3

人生在世,总有些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却又像迷雾一般,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它们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就藏在寻常日子里,影响着你我他的喜怒哀乐,甚至生死祸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几样东西,它们被古人凝练成了四句短诗。

酒是杜康名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

成事坏事皆因酒,洞宾醉倒岳阳楼。

李白贪酒江心死,刘伶大醉卧荒丘。

盘古至今流于世,酒迷真性不回头。

酒,这个东西,自杜康造酒之说流传以来,便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它确实有其妙用。“能和万事解千愁”,这话不假。朋友相聚,三杯两盏淡酒,能增进情谊,活跃气氛,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心中郁闷,愁绪难解,偶尔小酌,似乎也能暂时忘却烦恼,获得片刻的轻松。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酒是礼仪的载体,是庆功的甘露,是沟通的桥梁。多少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多少误会在酒杯中了结。从这个层面看,酒似乎是个好东西。

然而,诗的下一句便是一个转折:“成事坏事皆因酒”。这话说得非常辩证。酒能成事,也能坏事。关键在于一个“度”字。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甚至误事。

吕洞宾是八仙之一,道法高深,却也因贪杯醉倒在岳阳楼,留下了“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这还算是带有些仙气的风流逸事。但更多凡人,就没有这份仙缘了。诗仙李白,才华横溢,豪放不羁,一生嗜酒如命,“会须一饮三百杯”。传说他酒后到江中捞月,失足溺亡。这固然是传说,但也反映了世人对他贪酒的普遍认知,以及酒后行为失控可能带来的危险。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更是以嗜酒闻名。《世说新语》载他“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甚至让人荷锄跟在身后,说“死便埋我”。他曾大醉三个月,醒来后问家人有酒否。最终,他也是醉卧荒丘,一生为酒所困。

“盘古至今流于世,酒迷真性不回头。”从古至今,酒的酿造和饮用从未断绝。它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考验人性的一个道具。有的人浅尝辄止,能享其乐而不为其所奴役。有的人却沉湎其中,迷失了本性,忘记了责任,荒废了事业,损害了健康,甚至走向家破人亡的悲剧

。所谓“酒迷真性不回头”,一旦深陷酒瘾,就像陷入泥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这里的“真性”,指的是人本来的清醒、理智和善良。酒喝多了,人就容易失态,言语失当,行为失控,原本的品性可能荡然无存。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也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

所以,这首《酒》诗,并非全盘否定酒,而是深刻揭示了酒的两面性,警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酒,适度饮用,切莫贪杯,更不能让酒控制了自己的人生。

色是浮云百宝妆,贪恋娇娥不久长。

董卓贪色长安死,吕布贪色下邳亡。

纣王贪色江山失,幽王宠褒把命丧。

世人都把美色爱,袖里藏刀暗损伤。

“色”,通常指美色,也泛指一切能引起感官诱惑的事物,但此处主要指女色。诗的开篇就说“色是浮云百宝妆”,这话很形象。美色如同天边的浮云,被各种珍宝精心装扮,看起来绚丽多彩,令人目眩神迷。

但浮云易散,美貌也非永恒。“贪恋娇娥不久长”,沉迷于美色带来的感官享受,这种关系往往是短暂和不可靠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外在的、易逝的东西之上的。

历史上有太多因“色”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东汉末年的董卓,权倾朝野,残暴不仁。他贪恋美女貂蝉,结果中了王允的连环计,被义子吕布所杀,死于长安。而吕布自己,也是个“贪色”之徒。他勇冠三军,却少谋略,易受美色诱惑。传说他在下邳被曹操围困时,也因沉迷酒色,不纳良言,最终兵败被擒,身死异处。

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商朝灭亡,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周幽王为了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在犬戎入侵时孤立无援,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也因此覆灭。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手握重权,却因为一个“色”字,断送了性命,葬送了江山。

“世人都把美色爱”,这话说的是人之常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美色,本无可厚非。美好的容颜,能带来愉悦的感受。

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把对美色的喜爱,变成了无休止的贪恋和占有,那就危险了。“袖里藏刀暗损伤”,美色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凶险。它可能消磨人的意志,让人玩物丧志;可能引发嫉妒和纷争,导致家庭不和,社会动荡;甚至可能成为别人设下的陷阱,让人身败名裂。

所以,《色》这首诗告诫我们,要正确看待美色,欣赏美,但不能沉溺于美色,更不能因为美色而做出违背道德、损害他人的事情。真正的美好,应是内在品德与外在仪表相统一,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浮华。

财是世上养命根,白银催动黑人心。

人为财死累世有,父子兄弟亲朋分。

邓通铸钱终饿死,石崇豪富范丹贫。

劝君莫贪无义财,下山猛虎能杀人。

“财”,即财富、钱财。“财是世上养命根”,这句话点明了财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没有钱财,寸步难行。衣食住行,养家糊口,哪一样都离不开钱。

所以,追求财富,是人正常的生存需求。但是,问题出在获取财富的方式和对财富的态度上。“白银催动黑人心”,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金子,对某些人来说,具有无比的诱惑力。为了得到它,一些人会不择手段,丧失良知,动起“黑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人为财死累世有,父子兄弟亲朋分。”为了钱财,不惜牺牲生命的人,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更可悲的是,钱财常常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导火索。为了争夺家产,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为了经济利益,朋友背叛,亲戚断交。金钱面前,有时最亲密的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西汉的邓通,得到汉文帝的宠信,被赐予铜山,可以自行铸钱,富甲天下。但汉景帝即位后,他失宠被贬,家产尽被没收,最终竟饿死街头,真是莫大的讽刺。

魏晋的石崇,以豪奢闻名于世,与王恺斗富,珍珠如土,金银遍地。但他的财富也给他招来了灾祸,最终因人觊觎其财富和宠妾绿珠,而被杀,家破人亡。与他同时代的范丹,则一生安贫乐道,过着清苦的生活,却也自在。这几个人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财富的无常和贪婪的代价。

“劝君莫贪无义财,下山猛虎能杀人。”这句是核心的劝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获取的财富,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那些“无义之财”,比如通过欺诈、掠夺、贪污等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钱财,是万万不能贪恋的。这种不义之财,就像下山的猛虎一样,看起来诱人,实则凶险无比。

所以,《财》诗提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勤劳致富,适可而止,切莫被贪婪蒙蔽了双眼,走上不归路。

气是心中火一盆,惹祸根苗要记真。

霸王别姬自刎死,周瑜因气亡了身。

三寸真气丹田守,长生延年可修心。

劝君莫动无名火,百忍成金为圣人。

“气”,在这里主要指怒气、怨气、意气用事之气。“气是心中火一盆,惹祸根苗要记真。”怒气就像一盆燃烧的火,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燃烧,必然会惹出祸端。很多冲突、争斗,甚至悲剧,往往都是由一时的气愤引起的。这个“惹祸根苗”,一定要牢牢记住。

历史上因“气”而败亡的例子也不少。楚汉争霸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勇猛无比,力能扛鼎,却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垓下之战兵败后,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在乌江边自刎而死。他的失败,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性格中的暴戾和易怒,不能听取范增等人的良言,无疑是重要因素。

三国时期的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火烧赤壁,名震一时。但《三国演义》中,他被诸葛亮三气之后,箭疮迸裂,大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虽然这是文学的演绎,但也反映了世人对“气量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认知。现实中,因一口气而冲动犯罪,或因长期郁结怨气而损害健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如何对待这“气”呢?诗中给出了积极的指引:“三寸真气丹田守,长生延年可修心。”这是道家养生的说法。所谓“三寸真气”,指人的元气、精气。将其收敛守护于丹田,通过修心养性,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化解内心的戾气,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不仅是一种处世智慧,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劝君莫动无名火,百忍成金为圣人。”这是最后的忠告。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让人感到气愤。但要尽量克制,不要轻易发“无名火”,也就是那些没有明确缘由、或者小题大做的怒火。遇到矛盾和冲突,要学会“忍”。这个“忍”字,不是懦弱退缩,而是一种智慧和境界。

“小不忍则乱大谋”,“百忍成金”,能够忍耐,能够克制,才能化解矛盾,成就大事,甚至达到圣人的境界。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他们懂得控制情绪,以宽容和理性对待世事。

综观这《酒色财气》四首诗,它们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深刻地剖析了人性中常见的四种欲望和情绪。酒、色、财、气,本身并非绝对的坏东西。酒能助兴,色悦耳目,财能养命,气是人之常情。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字,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它们。过度沉溺于酒色,无度贪恋钱财,肆意放纵怒气,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则伤身败德,大则家破人亡,甚至祸国殃民。

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懂得节制。美酒虽好,不可贪杯;美色虽艳,不可沉迷;钱财虽重,不可不义;怒气虽盛,不可不控。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灾祸,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