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馆监狱上演真实的“肖申克式”越狱——徒手挖穿地牢的韦德福

发布时间:2025-06-03 16:14  浏览量:11

1948年的一个清晨,白公馆监狱的看守像往常一样挨个查房,楼上楼下都检查完了,还剩角落的地牢没有查看。那个地方阴暗潮湿、伸手不见五指,关在那里的人本就是插翅难逃,查房也就是走个过场。但是,当看守例行公事似的拿着手电在地牢门口扫了一下,却感觉漆黑的地牢和平日里有一丝不一样,似乎里面没有人!

不可能!看守再扫了一遍,惊诧的发现地牢靠右墙的地下被挖出了一个大洞,关押的犯人韦德福确实不见了!白公馆顿时哨声四起,炸开了锅......

韦德福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关在白公馆地牢?他最后逃脱了吗?

白公馆外景

韦德福出生重庆万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亲因支付不起高额的药费而早逝。长大后的韦德福因为生活所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给一个军官当勤务兵。过了几年,那个军官见他有点文化,就让他去考宪兵。

韦德福勤奋好学,考上宪兵后,为求一个稳定“饭碗”,他又通过了特高组的考试,并加入了国民党。此后,在特高组的他就被安排负责“邮检”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检查《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信件。

韦德福求知欲比较强,“利用职务之便”,他阅读了不少《新华日报》,因此受到革命思想的启发,开始对共产党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从小的苦难经历让他对这个旧社会有深植于心的痛恨。

有了革命思想的启发以后,他更是对这份“正式”工作的性质产生了怀疑。在工作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进步记者,在这位进步记者的帮助下,韦德福考入了重庆社会大学政治经济系。

在此期间,他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还撰写过一些进步的文章。《新华日报》1947年2月5日第一版登载的《渝市55个大学生慰问被殴打的学生》报道,就署有韦德福的名字。

新华日报

就是因为此次事件,韦德福作为宪兵 “违纪分子”遭到逮捕,关入了白公馆监狱。因为他是国名党的“违纪分子”,入狱后又拒绝承认爱国有罪,而且态度十分顽强。于是,特务把他关入了漆黑的地牢,想让他屈服。

白公馆的地牢只有几平方米,十分狭小。最主要的是,这里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伸手不见五指、阴冷潮湿,老鼠乱窜......一旦被关进这里,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是折磨。

开始,韦德福他用脚镣、手铐拼命地击打牢门、碰撞墙壁,却丝毫没有用,与他相伴的只有时不时窜出来“吱吱”两声的老鼠。

“有老鼠?那肯定有洞......”偶然的机会,韦德福通过老鼠洞欣喜的发现地牢的墙是用石块垒成的。于是,他顺着石块之间的缝隙一点一点的向外抠。这里没有工具,只有他的双手,他没有退缩,哪怕十指血肉模糊。

白公馆地牢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墙角的一块石头松动,韦德福欣喜若狂。外面就是自由的天地,那是他多么渴望的啊!

在一个漆黑的雨夜,韦德福挪开了那块墙角的石头,外面自由的气息顺着石洞扑面而来。韦德福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双脚从洞口伸出,身体慢慢往外挤。虽然狭小的洞口把他的身体磨得满是伤口,但是他一点也没有退缩。

但是,当身体大部分都伸出洞口时,他的双脚却仍然悬空,接触不到地面。原来,白公馆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下面依山建有很高的地基。地牢往外就是山沟,就算往外挖穿地牢,离地面依然有约两三人高的距离。

但是韦德福并不知道这些,当时的他已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是宁肯摔死也不愿重新回到那个漆黑的地牢,回到那口“活棺材”里。

白公馆地牢

于是,他心一横、手一松,整个人重重的摔在了白公馆外围乱石密布的斜坡上。瞬间的疼痛也直冲他的脑门,他看不清自己从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但是,他依然清醒的告诉自己,要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但是,他的两条腿都在刚才重重的跌落中骨折,已经不听他的使唤了。即便这样,韦德福依然不愿放弃,于是他拖着受伤的双腿,忍者剧痛,靠着双手艰难的往前爬去,鲜血染红了他爬过的山石、草丛......

从漆黑的夜晚到一丝光亮的黎明,深受重伤的韦德福并未爬出多远。

不久后,带着狼犬的搜捕队将韦德福拖回了白公馆。气急败坏的特务对他一顿暴打,再次把他投进了地牢。但是,不管特务怎么凶狠,只听到韦德福依然怒吼着:“我还要逃跑,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跑!”

白公馆内院

1948年7月29日,保密局下达命令:秘密处决韦德福......

红岩史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韦德福,刘湘时代在万县当宪兵,后来自学,极有进步,不知有没有组织关系。学习力强,毅力大,在白公馆是最优秀人物。脱逃不果,1948年7月29日半夜被害,临死十分镇定,遗物全赠友。

后来,韦德福的形象作为“许云峰”的原型之一,写入了小说《红岩》中,他挖穿白公馆地牢的故事才为万千读着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