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不会告诉你:你以为的「栽培」,只是公司筛人的「漂亮筛子」

发布时间:2025-06-06 11:51  浏览量:8

原创作者:老朱——帮企业家搞钱,教普通人吹牛

首发平台:老朱话经营,2025年6月5日

开始阅读前,请老板们停留 3 分钟阅读下面的问题,带着问题收获更大。

□ 我是否清楚公司前 20% 核心人才的具体贡献数据?
□ 今年投入的培训费用中,有多少是花在「证明无效」的人身上?
□ 当员工绩效持续不达标时,我是否因「不忍心」而延迟淘汰?

企业中有人力资源部,细分下来还有培训部,美业更是把培育做到了极致,搞出了教育部,好像真的要把一个「草根女孩」培养成「职场精英」。

但我要告诉诸位一个真相,企业从来不培育任何的人,如果有老板对你说,「我要培养你XXX的」,别怀疑这本身就是 PUA。

我做了 20 多年的 HR(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从事过 OD(组织设计),TD(人才发展),HRBP(业务端人力)等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工作内容,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一句:

HR从不培养任何人,他服务的对象从来都是企业主,而非员工。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所有看似培育的行为本质都是投资。

我想你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应该见过企业提供的很多关于培育的内容,比如「干部培育计划」,「继任者计划」,「企业大学」,「士官生计划」等一堆五花八门的培训内容。

你应该也参与过企业自掏腰包把你送出去学习,或者花巨资找培训机构来企业给员工上课的场景。

这个计划那个训练什么的,这些名义上的培养,当我们在制定它们之前,思考的第一目的从来都是「筛选」。

形象一点的讲,我们制定的这些计划始终都是在编一个合适的筛子,用来将不适合的人淘汰掉。

你以为的「培育」,本质是一场精密的筛选游戏;你期待的「栽培」,可能是资本丈量价值的标尺。

再对话一下老板们。在咨询中,我真的见过不明白真相的老板,试图花巨资去培养一些人,但最后收获的只有两点:「教训」和「对手」。

得到「教训」的,心灰意冷,开始从招聘开始就严格把关,结果发现能用的人越来越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慢。

的到「对手」的,更是「吐血三升」,苦心经营的地盘被从内部分裂,他离开之时不仅带走了你的资源,还有你培养的其他人。

我只能遗憾的说,本应该最懂人的人变成了人的奴隶,老板成了员工的「打工人」,你本应该发挥威力的武器枪口对内,成了伤害自己的利器。

这场关于 「人」的博弈中,手握资本的老板们为何总在扮演输家?当 「培养员工」 的枪口调转方向,指向企业自身,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经营企业,究竟该如何读懂人心?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大厂为什么要去「211」、「985」的学校选人?

是因为学生优秀吗?一个优秀的学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吗?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一定。

当下,我们在短视频的段子里总能看到,大学毕业的给高中毕业的同学打工;大学毕业后月薪 5000元住在天通苑的劏房里吃外卖;多才多艺的外卖员都是来自于高等院校;还有那不断赶场招聘会的应届生……

一切的答案好像都指向了:大学无用。

如果你也认为,大学生是一无是处的废物?我只能说你对企业的人才选拔一无所知。

大厂选大学生,选优秀大学生,是因为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三个必然原因:

其一、越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的学生,首先智力一定不差,否则他进不了那个学校的门。

其二、越是优秀的大学生,本身的自律和纪律性就很强,这点是企业很难训练出来的。

其三、越是优秀的大学生,对人生未来的期望越高,马斯洛层次越高,自驱力更强。

对比其他类型的 22 岁同龄人,这群聪明、自律和自驱的细分群体是企业员工最好的池子,没有之一。

曾经有人反驳过我,说:

那为什么中小企业的高手不是这群人?反而是一些高中,大专学生呢?

因为这些企业配不上这群人,无论是品牌还是待遇,你问问这些老板如果「人才平权」他们更愿意雇佣谁再来提问。

此处也不要抛开数量谈个体,「幸存者方差」哪里都有。那我问你,为什么海底捞优秀的管理层大部分都不是大学生出身?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我的朋友圈已经出现了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案例。普通人不是登山家却可以登顶,不是个人有多强,而是这件事的门槛变低了。

人类首次登顶珠峰是一件比登天简单不了多少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数的装备改良和先人的经验,登上世界屋脊这件事的难度越来越低。

一群土著向导与受过训练的登山家,开辟了路线,设置了锚点,预留了氧气瓶和补给点的前提下,普通的我们才能上去。

我们既不是登山家,也不是专业人士,我所付出的只是花钱被人送上去,享受到的是朋友圈的赞誉,而非挑战了人类的极限。

企业想要的员工就如同登山的人。首先他有向上山顶的欲望,其次他有为了登山准备的身体和精神,最后他愿意为了登顶付出成本,这样的人才是员工最正确的样子。

那些既不愿上山,也没有准备好,更不愿付出的人,在山脚下的时候就应该被抛弃,而不是抬着滑杆让他与努力的人一起享受山顶的美好。

如果你的企业这么做了,你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你更会损失那些愿意登顶的优秀人才,毕竟谁也不愿在一个是非不分的地方,展现自己的才华。

企业的教育系统就应该如同一台自动筛选种子的机器,将那些不饱满,不会发芽的种子吹飞,留下那些有机会结果的埋进土里。

如果你的教育系统压根不是这样的构建逻辑,没有系统吹飞空壳种子的方法,没有育成号种子的机制,那么你的企业必然缺人且发展迟缓。

企业对于每一个想要登上山顶的员工都有一条路,他们需要用「绩效」来兑换登山的氧气和补给。

企业的绩效考核本身就是一个门槛,一个周期下会评估员工的能力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如果某人表现出来了比过去更好的状态,竞争力或者能力,那么这名员工就会跟着公司继续发展。

请问,这员工的成长是公司培养的功劳吗?答案是否定的

员工的优秀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不是企业培养的功劳。

老板要做的事情本来就是他要做的,不是因为培养有多厉害,是因为员工的个体本身就优秀。

反之,该员工的绩效如果持续降低,表现出价值低迷。那么老板就要把他干掉,这件事无关老板好不好,或者他的喜好。原因就是因为该员工「个体差」,所以被企业淘汰。

这件事才是企业正确的事,也是员工必须自己接受的事。

老板但凡冒出想要改变人的想法,想要循循诱导让人成长的方式都是浪费时间。

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让所有人进入这样的体系,最终凭结果让老板看到你的锋芒毕露。

为了更好看,我们会被这样的体系包装一个好看的名字,比如「雏鹰计划」,比如「干部训练营」。

最终,上去的人认为被企业栽培,宾主尽欢,大家一派融洽;而没有上去的人,也不会有人再去关注他们的声音,毕竟谁也不会在意那个种子被吹飞到了垃圾堆。

三个案例找找共情,看看这些问题你是不是都踩中了。

第一个案例,某连锁美业老板花 15 万送 10 名店长学运营。

刚回来时对企业感恩戴德,三年不到,其中就有三个人选择离开,带走精兵强将和 60% 老客户,并在隔壁开分店。

老板反思:「我以为培训是投资,结果是给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

第二个案例,某零售公司为了「留住人才」,启动了「全员股权激励」。

第一次分钱,老板贴钱发红包,就为了给大家「徙木立信」,期待大家未来的绽放。结果两年后发现,80% 的人能力不达标,根本就是「躺赚」,内容销售额不增反降,下降了 25% 。

最可惜的是有 5 名优秀的主管努力干却还没有躺赢赚的多,抱怨不公后选择离开。

老板反思:「好心养懒汉,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第三个案例,管培生小李始终被培养。

某餐饮企业次校招后的三个月流失率达到了惊人的 90%,只留下了唯一的「小李」。老板相信他一定能让小李成才,总投入超过了 50 万元(三次外派培训,两次项目失败),两年后老板心灰意冷的放弃了小李。

离职时小李说:「我早就知道自己不适合管理,但您一直给机会,我不好意思说放弃」。


为什么手握资本的老板反而成为「培养员工」的输家,他到底做错了什么?我认为,老板混淆了「企业责任」和「家长责任」。

学校教育的责任是「让差生变好」;企业培训的责任是「让优生更优」。老师可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但老板却等不起市场机会的稍纵即逝。

再给老板们一组「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对比数据:

企业主动培养的人才,3 年内离职率比自然晋升者高 27%;过度投入培训的企业,人均产值比行业均值低 15% 。

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父母对孩子长期的天使投资,不求回报;但企业能不求回报的培养员工吗?可以不计成本吗?可以付着工资等员工成长吗?

绝对不可能。既然你的目的是吃果子,去市场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选择种树。

如果你告诉我你买不到,我只有两个建议给你:

1、多准备点钱,买不起不等于买不到;2、学习如何挑选果子,不会买也不等于买不到。

武侠小说里,最厉害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无招胜有招的绝世高手。企业经营中,育人的最高境界是「不培养」。

每个著名的企业都在「育人」这件事上偷换概念:

听说过 HW 的「天才少年计划」吗?那不是培养天才,而是用百万年薪筛选天才。

听说过 TK 的「飞书管理课」吗?你看到的是培训,我们知道那是用「能否用飞书落地管理」筛选管理者。

BYD的「管培生轮岗」,看似是通过两个月轮六个部门的跨领域学习,实际上则是筛选「适应快节奏变革」的人。

就连鼎鼎大名的「少年班」也不是培育少年天才,而是走遍天下找到一群天赋异禀的人放在一起「卷」。

悟了吗?真正的人才不需要培养,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最注重人才的通用 CEO 杰夫说的。

残酷的真相永远残酷:企业是追求利益的组织,没有一个企业是以培养人才为最终追求的;甚至很多伟大的企业为了赚钱,还要舍弃很多「正在培养」的人才,美其名曰「毕业」。

在企业干过活的人都应该见过企业的晋升标准对吧。那我问你,对照这个标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蛮符合要求的?那为什么最后晋升时,那个人不是你呢?

因为,企业有明暗两个规则,明面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是给每一个人看的;暗地里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晋升要求,它决定了人的浮沉。

人力资源部在岗位说明中写的那些个条件,我们称之为基本要求,也是显性筛子,它主要是指关于能力结果的硬指标。

比如,业绩相关的三个考核周期内的达成率,能效相关的均产值贡献率,以及领导力相关的项目中的承压能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评级量表,绩效面谈等手段直接获取的。

人力资源部没有说的,甚至他们都不知道的隐性筛子:价值匹配度。顾名思义,任何组织都是有适配度的,相性相和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相性不和适得其反。

极端的例子就是,108 梁山好汉面和心不和,有要当纯粹土匪的,还有想转正的,也有被迫无奈落草的,最终分崩离析也是这个问题。企业中也一样,有的打工人梦想就是当老板,他就必然只能和你的组织走一段,这是动机早就决定的。

在企业中,上级考察一个人往往在意的是绩效外的隐性筛子,比如利益冲突时是否能优先企业,资源不足时能否主动跨部门补位,成功时是否能分清平台和能力等因素。

这些东西很多不能明说,属于潜台词,要看员工的第一反应,这才是真正决定作用的筛选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冰山模型」,但是商学院也不会教你真东西,它根本不会告诉你这个玩意正确的打开方式。

举例说明。成熟企业中,人力资源会根据提供的「招聘画像」面试每一位候选人。人心隔肚皮,让一个刚毕业没有多久的小姑娘去探一个经验老道的「人才」的底,这件事的难度不亚于九头蛇让奔波霸干掉弼马温。

那问题来了,企业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那为什么明知 HR 的专业不足,无法判断一名专家(化工或者核物理学家,或AI程序员)是否专业,为什么还要让他去面试呢?

这里面就牵扯到了面试筛选这个漏斗的设计了。

最上层的 HR 作为初面工具人本质不是面试的,或者说她面的不是人而是简历。他们通过自己理解的 JD(岗位说明书)去判断候选人是不是适合,此时要的是大海捞针,至于有没有遗漏,有没有错判都不重要,因为此时只是粗筛,最基本的排除。

接下来就是「专业」的粗判了。过了第一关的众人会通过提前设计笔试来判断专业,理论知识,语言,逻辑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做判断,记得,此时仍是粗筛,笔试的目的是为后面面试节省时间。

经过两轮筛选,留下的人可以正式开始面试了。冰山上面的内容基本也判断了个七七八八,留下的人数也急速减少了,此时用人部门的一号或者二号就要开始细筛了,通过实际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判断专业,通过长时间沟通判断对他相性的喜恶。

此时,面试已经进入尾声,开始应聘者反选环节了。用人部门会根据细筛,留下 3 名左右的「准 offer 」让 HR 去「说服」他们加入。此时就涉及薪酬、福利、股权、未来发展等诸多现实和大饼,虽然是反选,但这一步也是判断动机、特质的最真实的场景。

至少 1 人或者 3 人全部的候选人都能接受企业条件时,就到了企业最终决策。此时由老大通过他们最真实的动机和特质判断是否录用。

冰山上面是可以被衡量的,谁看都可以,所以交给工具人来排除错误答案;而冰山下面看不到的,需要真正做主的人衡量,此时才是真正的决策时刻。

公司对于员工的选拔,晋升,包括他能否去负责一个重大项目,或者成为一个带头人都有「冰山评判标准」,并且这个冰山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进行调整。

如何制定这个冰山,我给你们三个标准参考。

标准一,冰山上面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这个是员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是他们登顶的道路,要明确告知。

标准二、冰山下面的不可探测的内容有哪些。这个是员工在达成标准一的情况下的加分项,取决于员工给你带来的 Surprise 的大小。

标准三、企业对于人性本身的需要有什么。一家公司有自己的性格,文化和氛围,越合拍的人在里面越会如鱼得水,

一个优秀的员工是属于企业独数的人才,换个池塘就等于换了一个标准,除非两个池塘无限接近,否则他们能不能再次优秀都会变成另一个问题。

这可不是什么鬼蜮伎俩而是我们的朴素哲学:阴阳。冰山模型本身就是看的见的阳和看不见的阴构成的,阳的价值由阴决定,阴的内核又要靠阳的能力释放,这才是中国式管理、用人的正解。

今天聊的东西虽然还没有深入,但已经涉及到了管理的本质和企业上位者的利益了,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看不懂或者不能接受,没有关系,保持你的赤子之心对社会充满热爱,人生也会过的不错。

如果你能看懂或者认同我的观点,那么我再给你三个实战有效的方法,去试试,结果不好回来骂我。

其一、看透冰山模型后,企业主请设计明暗规则,而打工人尝试去读懂你企业的明暗规则。这是职业通道的底层规则,设计的好你会发现被提升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看得懂的你就会精力开挂的职场人生。

我曾指点一位体制内的朋友「写特别符合领导风格的材料」,创下曾三年连升两级的记录。目前已经被领导安排到了地方历练,前途至少超过了 80% 的人。

其二、把企业培育当「免费试错场」。企业的培育必然是为企业创造绩效的训练,如果不是恭喜你,你可以全面发展自己了。在参加所有的培训前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个技能可迁移否?2、试错这个项目能否加分简历?如果可以,请 1000% 的投入,看起来就「值钱」这是职场人最硬的标签。

我参加过公司的「CMMI 的内部品质管理培训」,后来进入咨询公司因为这个经历,让我以新人之姿被 HW 选中参与项目,还被甲方冠以「自己人」的「Tittle」。

其三、老板的筛子反着用就是毛遂自荐。用筛选逻辑反向管理老板,定期用数据证明「我是筛子中最可能结果的种子」。给你一个公式:

Top 10%的业绩 + 解决三个问题 + 带教 2 个新人 = 培养你就是低风险高回报的「优质投资」

请老板和员工都真诚一点,管理就会回归本来的样子:

当企业不再谈「培养」,而是谈「筛选与合作」,

当员工不再等「被栽培」,而是主动「自我栽培」,

或许这才是职场关系最真实的样子 ——

不是谁成就谁,而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在价值交换中彼此成就。

在人才战争中,您的仁慈可能是对企业最大的残忍,而您的「筛选无情」,恰恰是对真正人才的最大尊重。

老板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第一责任人的真正使命:

不是培养人,而是让对的人做对的事。当您不再纠结「如何让员工成长」,转而思考「如何建设无需培养就能成长的员工通道」,当您不再用「情怀」丈量人才,而是用「价值交换」构建职场关系,您会发现:

人才成本下降了 60%,但可用之人多出了 3 倍。曾经「难带」的团队,自动涌现出能打硬仗的少年将军。企业不再依赖「某个人」,而是拥有了「人才辈出」的机制。

我是老朱,专注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管理咨询师。

实战组织顾问,最懂老板的HR,中小企业外挂「CHO」模式的践行者。

通过方案和陪跑的落地双循环模式,打通从业务到管理的运营卡点,

精准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发展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