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癌症一定要马上治吗?6种癌可以暂时不治,定期观察随访即可

发布时间:2025-05-18 16:56  浏览量:3

“查出癌症了,要不要马上开刀?”

“医生没安排治疗,是不是放弃我了?”

“说什么‘观察随访’,这不就是等死吗?”

不少人一听到“癌症”两个字,就像听到了判刑的锤子落地,脑子嗡的一声,接下来医生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只想赶紧“上阵杀敌”。

但真相呢?真不一定非得马上开打,有些癌,反而越早动手越吃亏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有些癌症,真不急着治。

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癌都像电影里那样,发现了就像点了爆竹,一下子满天飞火星。现实中的某些癌症,发作得慢得像老牛拉破车,你跑一圈广场舞回来,它还在打哈欠

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这是个很让人纠结的癌种。它是癌症没错,可偏偏它又“很听话”,有研究发现,有些甲状腺癌可以在体内待上十几年都不怎么长大

日本庆应大学做过一项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对部分患者实行“积极观察”而不立刻手术,反而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声音沙哑、甲状腺功能失调等副作用。

医生说“先观察”,不是不管你,而是怕你“瞎折腾”。

医生常说:“不是你得了癌,而是你得了哪种癌。”这话听着玄,其实意思很简单:不同的癌,脾气秉性千差万别,有的像火山,有的像乌龟。

说到能“暂时不治”的癌,下面这几个是“佛系癌”的典范:

第一位要说的就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尤其是那些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它们在体检里“无意中”被发现,像个路过的小偷,连门都不敢敲。

再比如前列腺癌,尤其是老年男性的“低危型”前列腺癌,发展速度之慢,可以说是“看着它长都嫌慢”。很多七八十岁的老爷子,最后不是死于癌症,而是与它和平共处几十年。

还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玩意虽然听着吓人,但只要白细胞没疯狂激增、淋巴结没明显肿大,医生通常建议“Watch&Wait”,一边吃饭一边盯着它,不动它也不让它动你。

乳腺原位癌(DCIS)也在“观察名单”上,尤其是低级别、无症状的类型。动辄手术、放疗反而可能“过度医疗”。

咱们再说说胃黏膜内癌,也叫“早期胃癌”。如果病灶还没突破黏膜层,医生可能建议定期胃镜+活检监测,比直接开刀风险小得多。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的——肾透明细胞癌,尤其是体积小于4cm、无症状的那种。这种癌有时候像“安静的邻居”,你不打扰它,它也不惹你。

你可能好奇,医生不是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吗?怎么还“拖拖拉拉”?其实这里头门道可不少。

第一,治疗有风险。

手术不是开罐头,说开就开。尤其是甲状腺、前列腺这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器官,一刀下去,可能影响终身激素水平、性功能、声音嗓音。有些风险,不是说你愿意承担就能承受得起。

第二,癌症不是一发现就进攻。

很多癌症在极早期是“局部性”的,远未扩散。你这时候贸然动手,可能就像早上六点把孩子从被窝里叫起来备战高考,太早了,反而毁了他一整天的状态。

第三,心理负担也得考虑。

你想啊,一个人本来生活好好的,突然告诉他“你得了癌”,接着手术、放疗、化疗一套“组合拳”打下去,人还没被癌打倒,先被治疗吓倒了。

现代医学讲究“个体化治疗”,不是说“你有癌就马上治”,而是看你得的是哪种癌、长在哪、发展多快,还得看你有没有其他基础病、年纪多大、生活质量追求高不高。一句话,得对号入座,不能一刀切。

前几天参加一个“甲状腺病友会”的小聚,席间来了位老大姐,60出头,笑呵呵地说:“我这癌3年前发现的,医生说可以不治,我就没动。现在呢?我跳舞、旅游、学拉丁,还给外孙织毛衣,活得比查出来之前还自在。”

她这一席话,让旁边刚查出乳头状癌的小姑娘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以为自己明天就要化疗了,原来还能这么活?”

这就是生活里的真实例子,和临床试验数据遥相呼应——不是每个癌都要火速应战,有些可以“静观其变”,而不是“急火攻心”。

说个冷知识:现在很多癌症,尤其是早期癌,都是通过体检“意外捡来的”。比如彩超扫出个甲状腺结节、肠镜发现个小息肉,很多时候,它们连“癌”的资格都没达到,就被吓得连夜挂号求手术。

这就像你家墙角长了点霉,不代表整栋楼都要拆。有时候,观察比修补管用

而正因为体检越来越普及,很多“非症状癌”被提前发现,于是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过度诊断。意思是:你发现了一个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事的癌,结果你被它吓得乱了阵脚,治疗反而带来更多副作用。

想想是不是有点像抓住了一只蚂蚁,却动用了坦克火箭?

听到“暂时不治”这四个字,别紧张。你得高兴点:说明你现在的癌还处在“可控状态”。

那你该做点啥?不是啥都不做,而是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比如做CT、B超、肿瘤标志物检查。有点像家里装了监控,哪怕小偷路过,你也能第一时间知道。

“观察随访”不是放弃治疗,而是科学地“延迟干预”。这就像一些老年性白内障,早发现但视力没影响,医生不会马上动刀子,而是等到影响生活时再处理。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听风就是雨,或者什么都不听。听说得了癌你就吓得“马上开刀”,那可能是过度恐慌;医生说可以“先观察”,你却不配合复查,那是过度自信

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跟癌和平共处的。这不是妥协,而是高水平的“战略克制”。

下次体检报告上突然蹦出个“怀疑癌变”的字眼,别急着心跳加速,先找靠谱医生聊一聊,问清楚是不是那种“可以先不动”的癌。

人生嘛,有时候,等一等,反而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大桥俊夫,佐藤久美子,小林弘幸,等.甲状腺微小癌的积极监测策略研究[J].癌症研究与临床,2023,45(3):212-218.

[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最新癌症统计年报(2024年版)[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