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机器人“搬不动”一个箱子?车企成本账算崩了
发布时间:2025-06-19 21:37 浏览量:5
一台价值5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伸出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抓起一个箱子,缓慢移动,再放下——整个过程耗时4分30秒,而同样工作,普通工人只需要不到1分钟。
01
车企机器人泡沫浮现在2025年的汽车制造业中,一场关于自动化与成本的“账本崩盘”正在悄然上演。
在特斯拉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超级工厂里,Optimus机器人正在“实习”,执行简单的电池分拣任务。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小鹏、广汽、比亚迪等车企的工厂中,类似的人形机器人也陆续上岗。
半年前,机器人还是车企提升估值的特效药。资本市场曾疯狂追捧:一家车企只要宣布要做机器人,估值就能翻一倍。
狂热的氛围下,车企纷纷押注人形机器人,以50万一台的高价引入工厂,试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然而,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些昂贵的机器人在搬运箱子的任务中,效率竟不到普通工人的一半。更讽刺的是,它们常“搬不动”一个简单的箱子,导致车企的成本计算彻底“崩了”。
02
车企集体造“人”热2025年初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人形机器人成为引爆全场的焦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站在14款不同厂商的人形机器人中间,大胆预言:“通用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
在特斯拉2021年宣布开发Optimus人形机器人后,中国车企纷纷跟进。目前,小鹏、小米、广汽等已推出机器人产品;理想、蔚来处在调研或计划阶段;赛力斯、长安、比亚迪等则已设立团队并开启招聘。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车企给出的理由看似充分——硬件层面,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汽车零部件可以复用;软件层面,自动驾驶研发上的算法和数据闭环能力可以在机器人领域再利用;制造、销售等资源也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实际应用场景。
而资本市场的热情更是助推了这场热潮,中金公司研报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35万台;立德研究院则预计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7.6亿元猛增至2029年的750亿元。
03
现实困境技术瓶颈与数据荒原与车企宣传口径中的光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人进厂打工的现实困难重重。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放卫星”,一位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工作近十年的高管直言。按照部分企业半年前的计划,现在汽车工厂里应该有上万台机器人拧螺丝了。但据内部消息,包括特斯拉在内,让机器人进工厂的计划目前都只是PPT。
在制造业“效率即生命”的铁律下,机器人暴露的技术短板正瓦解车企的耐心。
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超70%,国产六维力传感器等部件仍依赖进口。震裕科技虽将关节结构件成本降低30%,但灵巧手、高精度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50%,导致机器人整体成本居高不下。
而算法水土不服也让众多车企感到“难受”,特斯拉的视频演示算法难以迁移至真实产线。某车企测试显示,Optimus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应对非标零件分拣时失误率达38%,远高于人工的5%,而为让机器人适应既有产线,车企需额外投入30%的改造费用。小鹏广州工厂为部署10台机器人,新增视觉系统、轨道改造等支出超200万元,这无疑加速了车企“造人”账本的崩溃。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规模十分有限。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坦言:“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汽车通过驾驶员日常行驶能自然产生海量数据,但人形机器人内部并没有人。”
业内普遍认为,验证机器人模型的scaling law至少需要1000万条数据。而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公司收集的数据还不到100万条,数据荒成为制约机器人智能化的主要瓶颈。
04
为什么机器人“搬不动”箱子?车企的成本账崩盘,根源在于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多重技术断点。这些挑战并非短期可解,而是源于机器人技术的本质局限。
工厂环境中的箱子千变万化——颜色、尺寸、材质各异,机器人需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来处理这些变量。然而,当前系统依赖大量数据训练,一旦遇到新箱体,就必须重新采集数据并进行数天训练。焦继超指出:“当出现新箱体的时候,我们要采集新的数据,花两三天去做训练。” 这种“学习滞后”导致机器人无法即时响应,效率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人类工人凭借经验和灵活性,能瞬间适应变化,无需额外成本。
而即使机器人能“搬起”箱子,运输环节仍是噩梦。箱内物体的重量随机变化,物体摆动会考验机器人的重心控制能力。机器人需全身机械结构动态调整平衡,这限制了其移动速度——无法奔跑或快走,只能缓慢挪动。 此外,放置箱子时也需高精度操作,进一步拉低整体效率。
05
成本困局算不过来的经济账人形机器人的高成本是其商业化的最大障碍。目前,特斯拉Optimus的成本价约为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4万元),优必选机器人单机售价更是高达50-60万元。
相比之下,比亚迪工厂的平均用工成本仅为18万元。用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工,需要29-40个月才能收回成本。行业专家认为,只有当机器人能在18个月内收回成本时,车企才会非常愿意使用人形机器人。
成本问题不仅存在于机器人本身,还体现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预估:“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对于许多车企来说,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尤其讽刺的是,当车企大举投入机器人研发时,整个汽车行业正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日在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直言:“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严重产能过剩”,并宣布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
同时,新能源车企倒闭潮正在蔓延。2025年6月,哪吒汽车总部门口挤满了讨薪员工,这家曾经的造车新势力明星企业,生产线已停摆八个多月。类似的情况在威马、高合等车企身上已经发生,揭示了行业繁荣表象下的生存危机。
06
点评生存优先与渐进路线形机器人的“搬运之困”暴露了车企自动化梦想的裂缝。50万高价难掩效率之殇,技术挑战与成本崩盘警示:盲目投资只会重演泡沫破灭。车企唯有回归务实,在技术积累与场景洞察中寻找平衡,才能重写账本,而非在崩盘的废墟中叹息。否则,这场“机器人搬不动箱子”的闹剧,将成为制造业转型中的又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