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双非本科逆袭!无名校背景如何屠榜港大/NUS建筑Offer?

发布时间:2025-05-15 21:06  浏览量:3

转自:RAC设计留学

双非本科,却手握港大/NUS/港中文/米兰理工等五校Offer!当双非标签撞上顶尖建筑院校,L同学用一场“兴趣突围战”打破僵局。从童年博物馆的空间情结,到无人机险被举报的社区测绘;从5天竹构工地的螺丝枪实战,到港大教授迟到1小时的面试煎熬,小编带你深度拆解:普通背景如何靠“人文叙事+落地逻辑”杀出重围?

姓名:L

本科: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学

雅思:7.0

GPA:3.81

25FALL申请时间规划:

OFFER(截止发稿前):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Maud

香港大学 HKU March

米兰理工大学 Polimi March

香港中文大学 CUHK March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探索更多可能性

“失落的空间重新聚集人气”

“历经千秋万代的文化与历史以建筑为载体重新被人看见”

收到港大March的con offer的前一秒,我刚要去和我的mentor讨论方案,在几步路上我顺手打开了邮箱检查一下发现并没有新发的邮件,而走到mentor桌前的时候申请老师就在微信说港大给我发了,我再打开邮箱一看果然,我也马上和mentor分享了。现在回想真的很巧也很开心。

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小时候和爸妈出去旅游的时候,觉得自己总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等,或许是被这些有意思的空间所吸引。而且我在成长环境中,见证了一些国内出色的建筑师在城乡振兴方面实践的优秀作品。原来失落的空间重新聚集人气,历经千秋万代的文化与历史以建筑为载体重新被人看见。这些从无到有,或者说从被隐匿到被看见的过程,是人与集体在社会中和建筑发生关系的结果。我有兴趣去探索这其中更多关系的可能性,这也使得我对建筑的人文性、公共性更加关注。

留学的核心动力有哪些呢?

想接触一段不一样的经历。这段经历是好是坏尚未能评判,但一定是一段能给我有新的积极的启发(乐观的说)的人生经历。

在考虑国家院校和专业的的时候,我先想了下自己愿意长时间待的国家,再看了下学校综合排名如何,接着再想了想有没有转行的意愿,最后就确定下来了。我觉得在选校阶段去每个学校官网仔细看一编课程介绍/Yearbook是一种比较直观有效地了解项目是否和自己兴趣匹配的方式。我目前考虑去港大读March了。因为在浏览港大建筑学年鉴的时候,很多studio的项目主题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香港是一个拥挤、高密度、山地地形的城市,同时孕育出很独特出彩的港式文化,我觉得能带来很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关于申请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整体时间线:

决定出国时间:2023.8

确定机构:2023.10

项目1.2.3...分别完成的时间:

项目1:2024.4 项目2:2024.8 项目3:2024.10 项目4:2024.11

作品提交的时间:

CUHK March 2024.11.30

NUS UD 2024.11.30

Polimi 2024.12.2

HKU March 2024.12.23

收到offer时间:

NUS UD 2025.1.7

CUHK March con offer 2025.2.14

HKU March con offer 2025.3.18

KTH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2025.3.27

文书PS:主题和书写策略

我的文书主要是结合自己学习建筑的动机、成长经历、选取几个对自己的设计理念思维比较有启发的课题进行叙写。主题可以概括为“更新”、“再适用”、“人文性”等。

我觉得写文书主要的点就在于找段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想表达的事情,什么是打动你的点。我的文书老师也是我的主管老师Arnold Yu,我们之间沟通很顺畅,我也很放心。

参加RAC安吉搭建活动

这次的安吉搭建主要安排了5天。RAC有包车,入住安排在场地旁边的民宿,早午晚餐都有准备。我们组的场地比较特殊,是唯一设立在山上的。工作人员事先专门为我们的场地搭建了一个平台—直面湖景,一览安吉农村风光。

前几天主要来竹厂学习,RAC给我们请来了竹境公司的员工给我们介绍搭建竹制建筑需要用到的工艺,例如如何将竹子调直调弯,如何将竹子之间用螺丝固定等等。有了这些基础技能,就可以开始搭建了。

首先需要根据施工图纸将竹子切割成既定的长度,再用量角器确定角度,使用气枪、螺丝枪将竹子之间固定。对于较高部分的搭建,就需要搭脚手架了。RAC考虑到我们的安全与工艺问题,请了公司的师傅全程指导我们搭建,确保我们的搭建任务可以顺畅、有计划地一路进展下去。最后的搭建作品效果也非常不错。

整个申请过程最难忘的

最难忘的是港中文的投递,最后一天的ddl了而那时候other works排版还没定,所以在申请季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在有限的时间做项目作品是个需要快狠准的事情!

还有在面试港大March的时候,面试的预定时间已经到了但老师迟迟未出现!在等候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自己因为网络不好而错过了面试,甚至已经开始安慰自己和港大无缘,好在Grace老师一直陪着我给我安慰鼓励,在一度煎熬后也是平安等到迟到整整1h的面试老师们。

接下来,看看我的作品集吧

我的选题初衷是注重人本精神。在公共性严重缺失的时代下,重建城市和公共性,并与城市空间整合。在文脉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与功能产生潜在的内在关联并表达建筑,给建筑使用者带来新的体验。整个过程我共接触了三位不同背景的老师,每位老师都能惊喜地给我带来不同的思路和启发。有了灵感的同时,更主要地还是得靠自己花心思下功夫来付诸实际。做作品集的时间看似多但实则有限,所以我的心得就是少纠结、重逻辑。

项目一:THE BUFFER a Waiting Space for Seniors

设计者:个人设计

指导老师:Arnold Yu

项目解读:

“三点半问题 "是中国当下社会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即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问题。由于父母工作,家中老人成为负责接送孩子的主力军。

该设计设想了一个缓冲区,以减轻无序的接送活动对幼儿园、交通和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设计还意图融入幼儿园的 “老幼共学 ”模式,并顺应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如针对退休人员的 “老年班”。

在设计方法上,通过非线性曲线的平面空间布局,旨在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灵活的空间感。部分墙体作为承重结构向下延伸,在一层形成等候区,而弧形单坡屋顶则与幼儿园的坡面设计相呼应,形成城市视角。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我对选题的思考是,我希望这源于一个常见且非常生活化的社会现象,而我可以通过轻巧的设计来提供一个缓解这一现实问题的解法。在头脑风暴中,我自然浮想到我在大二做幼儿园课设时去幼儿园现场调研时观察到校门口被老年人堵得水泄不通的场景。和Arnold Yu老师一拍即合马上敲定了这个有意思的主题。

项目二:Line Garden |Renovation of Layers Based on Theory of Surveilance

设计者:个人设计

指导老师:Jiawei Lyu

studio项目:政治与美学猜想:中断的场地

项目解读:

杭大新村位于松木场西溪路以北、杭大路以东,是一个安静而略显破旧的街区,历史上曾是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的聚集地。其中两幢建筑被认定为杭州历史地标。

根据设计设想,30 年后,这座历史建筑将变身为艺术家展馆,同时保留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艺术功能与原有居民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加剧。

在点云的帮助下,设计以现有墙体为语言,参考Michael Young著作的《Reality Modeled After Images》中“Services of Surveillance”从层级出发,旨在创造一个观看与被观看共存的空间,解决私密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这个项目探讨了社区里一栋历史建筑的公共性问题,做出了一些对解法的探讨。通过无人机拍摄提取场地信息,我更能直观发掘值得探讨的空间位置。由于在禁飞区附近还差点被居民举报了,也是一段惊险的小插话哈哈。

身边很多学长学姐推荐RAC

“体验非常不错”

“线下推进度可以随时提问沟通”

我是通过学长学姐介绍认识的。因为在杭州有线下studio所以我当时有去逛了下。因为RAC主管老师有很多教学经验,同时往届申请成绩都很不错,所以选了RAC。

线下的RAC

原来的RAC杭州线下studio在玉皇山景区,除了偏远了点其他条件好的没话说。因为交通不太方便所以来线下的次数不算多,但每次来的体验都不错。工作日有很多老师在那,所以推进度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沟通提问。有时候在学校专教想方案没灵感了,就想来线下studio换个工作环境继续推进,毕竟环境真的非常不错。

♯特别感谢

感谢我的主管老师Arnold Yu老师。

我和Arnold Yu老师沟通非常高效。在和Arnold Yu老师上课的过程中给我的设计思路带来很多有意义的启发,一步一步地在设计流程和绘图技术上有更精进的掌握和突破。Arnold Yu老师在排版上也很有见解,在我有排版纠结时给我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感谢我的技术老师Ilaria老师。记得刚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我对一些软件使用技术上还一窍不通。Ilaria很耐心的教我基础技术,使我能很快上手。在一次次对图纸内容表达清晰度和丰富度、排版的讨论后,我的项目也逐渐有起色。特别是在grasshopper上解决了我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让我自己琢磨清楚或许要花费很多时间。

感谢我的申请老师Grace老师。Grace老师是一个特别好的、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回想起前期申请资料整理、申请选校确定到申请学校、投递文书再到准备面试、准备签证,Grace老师都陪我走过全程并且很及时、耐心地回复我的问题,安全感十足。

♯导师寄语

Arnold Yu

康奈尔大学 建筑学硕士(房地产辅修)

RAC 建筑&城市主管老师

研究方向:

装置设计, 建筑造型, 建筑历史,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类型学, 包豪斯风格, 叙事性设计, 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

获奖经历:

Cornell University:Helen Fagan Tyler Fellowship (2017/05)

Cornel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Director Award (2016/05)

Princeton University:Top 6 List, Pamphlet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Press (2016/05)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Rogers Schluntz Travel Scholarship (2013/03)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H. Simpson Culpen Scholarship (2012/04)

寄语:

L同学是一个很安静的学生,我时常看见他一个人默默的坐在2楼画图,也正是这份安静,执着与耐心使之拿下港新大满贯。他对设计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从细微之处挖掘设计的潜力。在实体搭建项目中,非常主动的担起营造的任务。

这些offer当之无愧,话说RAC杭州搬家了,现在能看到钱塘江两岸全景!欢迎常来,为我们的学弟学妹带来更国际化的设计见解。

Jiawei Lyu

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

RAC Studio主管老师

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库伯联盟(The Cooper Union), 从事教学研究4年,求学期间受Diana Agrest, Anthony Vidler, Michael Young等建筑师和教育家影响,培养了系统的设计思维和教学方法论。熟悉北美学术顶尖学院的设计风格和申请偏好,所带学生的作品重视设计表现,涉及跨学科学术研究。主管北美方向学生和项目学生皆被藤校或名校青睐,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库伯联盟,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所带非北美地区学生收获相当,UCL,NUS,香港大学等等。

寄语:

恭喜L同学! 申请季最吃香的就是那些基本功不错,还十分主动给老师看进度的同学,在指导美学猜想课题的时候,L同学非常积极地和我沟通所有进度以及疑问,包括场地勘测遇到的问题,设计分析的图纸和空间设计的形态,在同Studio的同学还在纠结设计的时候,他已经在画图排版了,效率非常高。祝下一站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