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
发布时间:2025-06-29 00:02 浏览量:4
因为子弹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射出,此刻不过是正中眉心而已。
这个事情的前摇略微有些长,我们尽量说的简略一些:
刘裕去世时六十岁,但他的长子刘义符年纪并不大,只有十七岁。对于这个儿子,刘裕不甚满意,甚至是否传位于他都曾有过犹豫。但最后,还是精挑细选、反复斟酌,给他搭了班子:
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四个人,就是刘裕给太子刘义符挑好的辅政大臣。
在临终前,刘裕跟刘义符说了这么一番话:
檀道济虽然有干才,但并没有什么大志,不难驾驭;徐羡之和傅亮也没有其他企图。只有谢晦,曾多次随我出征,善于随机应变,将来如果会出问题,那么一定是他。随即,刘裕病逝,刘义符即位。四辅政中,徐羡之、傅亮、谢晦留在朝中辅政,檀道济则回到北方边境。
但这四位大臣与刘义符的相处很不融洽。即位不到两年,刘义符就被四辅政废除。
整个过程相当的简单:刘义符虽然做了一年多的皇帝,但并没有什么实力。如今徐羡之当朝执政,檀道济是沙场旧将,废除皇帝完全不费吹灰之力。某夜,喜欢睡在船上的刘义符又睡在了龙舟上,檀道济直接从船上抓了人。
之后,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另立皇子为帝。刘裕共有儿子七人,如今老大被废,老二刘义真之前因为痴心妄想,已经被朝中的辅政三大臣先下手为强,贬为了庶人,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该老三宜都王刘义隆上了。
这件事从头到尾,如果细究,要注意的只有一点:辅政四人的态度其实是稍微有些差别的。身在朝中的三位是主谋,檀道济是胁从。三人征求檀道济的意见时,檀道济最初表示反对,不过后来还是被说服了。
而在决定拥立刘义隆以后,朝中的三大臣分头行动,结果又出了幺蛾子。
傅亮的职责,是带领百官,负责去江陵城把刘义隆接到建康来。
大臣蔡廓因病重无法前行,他语重心长的跟傅亮说:如今刘义符在吴地,你们一定要好生奉养啊。不然一旦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您几位就都会背负弑君的罪名,将来何以自处?
这番话把傅亮吓出了一身冷汗——在出发前,他已经跟徐羡之商量好,准备杀掉刘义符了。
回过神来的傅亮马上派人去跟徐羡之传话。但为时已晚,送信的人到达时,刘义符已经被杀了。
而且事儿没挽救回来,反还惹得徐羡之大怒:你丫前脚刚跟我谈好,后脚转过身就改了主意,这不是想把恶名甩给别人么!
徐羡之不仅没搭理傅亮,还转手又把老二刘义真也给杀了。
傅亮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尴尬不已,但没想到更尴尬的还在后头:到了江陵以后,刘义隆一见到傅亮就嚎啕大哭,不止自己哭,还让周围的侍卫跟着一起掉眼泪,并且边哭边问刘义符死的情况。
傅亮把头垂得更低了,心想这狗日的徐羡之给老子派的是什么活,你特喵的把人杀了,现在要我来解释,我怎么解释?就说人是被我们仨杀的?
新君与辅政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在一种假惺惺的悲痛与坐立不安的尴尬中结束了。
站在刘义隆的角度上,他更多的其实是恐惧。作为家里的老三,如今大哥被这四个人杀了,二哥也被杀了,然后找他来做皇帝,这究竟是福是祸,谁也说不准。
而刘义隆这边是深深的戒备,傅亮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眼见第一次见面如此的不和谐,傅亮也得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了:在江陵期间,他不停地给刘义隆的亲信们送礼示好。
不久以后,刘义隆进入建康即位称帝,是为宋文帝。
在这段闹哄哄的迎来送往中,谢晦在干嘛呢?
这实在是个年轻的老滑头。四个人在之前的商议中,认为刘义隆进京登基后,会把曾经的荆州刺史一职留给亲信担任,而这是四人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就在傅亮接刘义隆的当口,徐羡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谢晦为“行荆州刺史”——所谓“行”,就是代理,以示皇帝不在,临时任命之意。
如今刘义隆刚上位,不好上来就推翻这个决定,也只能是顺水推舟,接受这样的安排。因此,这边是刘义隆准备进建康来,那边却是谢晦三步并作两步地急匆匆往外跑。
上船以后,看着远去的建康城,谢晦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感到喜悦:终于逃出来啦!
至于檀道济,则又回北方去了。一来,是要防备北境;二来,他与谢晦同时在外,也能威慑刘义隆不要轻举妄动。
留在朝中的,只有徐羡之和傅亮。而接下来双方该如何相处,又成了一个问题:
双方在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三大臣看来,他们给刘义隆的只有好处,而且还不要求任何回报。
但刘义隆感受到的,却是深深的危机,你们废了皇帝,杀了我的两个兄长,如今我虽为帝,但可能也只是你们的傀儡,万一哪天不用了,或许顺手就杀了。
双方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而且无法改变。只要一方是辅政大臣,另一方是被辅政大臣策立的皇帝,那么这个矛盾就不可避免——更何况,还有“前任”刘义符血淋淋的教训殷鉴不远。
在刘义隆即位后不久,徐羡之和傅亮就上书给皇帝,请皇帝过问政事。
但刘义隆不愿意接招,只说我刚来,政事并不熟悉,还是跟之前一样,交给“二公”(徐羡之和傅亮)处置即可。
不过,刘义隆虽然不过问政事,却也有自己的行动:他把跟皇宫防卫有关的职位,全部都换上了自己的人。
双方就这么维持了一年多的和平。
第二年,徐羡之和傅亮又上书说要归政,把权力还给皇帝。这次,刘义隆同意了。
不久后,刘义隆便下诏,抓捕徐羡之和傅亮。两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双双被杀。
留在朝廷之外的谢晦和檀道济,根本就没有帮得上忙:谢晦是没有来得及,檀道济则是被刘义隆拉拢到了自己一方。
在准备杀徐羡之和傅亮之前,刘义隆就召檀道济进京。对此,很多亲信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胜算。但刘义隆却说,檀道济之前不是主谋,只是胁从。而且,杀营阳王一事,檀道济并没有参与。我能说服他听命于我。
檀道济进京后,果然站在了刘义隆这一边。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谢晦虽然镇守荆州,但其实并不懂军事。檀道济带兵征讨,很快就击败了谢晦。
事后来看,不论是徐羡之、傅亮,还是谢晦、檀道济,他们其实都不是恋栈权力、贪图富贵的人——这与董卓或者司马氏父子截然不同,但为什么最终却走上了废帝弑君的道路?
不难推测,徐羡之三人之前废除刘义符,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刘义符对三人的逼迫太紧,已经有了除掉辅政大臣的念头,这才导致三人奋起反抗,并说服檀道济最后改立刘义隆。
否则,从徐羡之之前的恭让表现,以及刘裕对他的信任和评价来看,你很难想象他为什么会这么决绝。
唯一的可能,只会是刘义符想杀他们几个人的心思,已经太重。
傅亮和谢晦的行为,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傅亮去将领迎接刘义隆时,倾心接纳刘义隆的心腹亲信;谢晦后来又与刘义隆的亲信到彦之互赠礼物。
这些所作所为,都完全不像印象里杀掉皇帝、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的形象,反倒更像是做错事的小媳妇,到处请托免罪——这种以辅政大臣之尊刻意讨好晚辈和下级,本身就不合常理。
还记得当初谢晦离开建康时曾说过的话么?“终于逃离这是非之地了。”
在刘义隆登基后不久,徐羡之与傅亮就上表归政。这个不恋栈权力的态度,可以算是相当诚恳了。此时徐羡之六十出头,傅亮五十出头,都是可退可不退的年纪。他们如此着急的想要离开朝政,其实就是希望向新皇帝释放示好的信号,表明自己不是因为贪图权力才废立皇帝的。
但很明显,刘义隆并不愿意回应他们的善意。
因此,最有可能的答案应该是,当初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已经准备好要除掉几个辅政大臣了。而三大臣在得知危险以后,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刘义符和刘义真,选择让刘义隆做皇帝。
徐羡之等人本以为,刘义隆有“令望”,风评比较好,选这样的皇帝比较安心点。但可惜,他们仨都想错了。
上文我们只说了刘义真因为痴心妄想而被贬,但并没有说具体的事由:当初,刘义真经常跟自己的几个亲信——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话曾经很让辅政大臣们有想法,什么叫“得志之日”?你刘义真是对皇位有想法?还是对我们几个辅政大臣有想法?这几个意思啊?
但你看如今,刘义隆在击败谢晦,回到建康后,又“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遇甚厚”,且“以慧琳道人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要。”
这三人,不是刘义真一个人的帮手,而是义符、义真、义隆三兄弟共同的帮手。
而这背后,又已经是一个斩草除根的时代了。
东晋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士族之间虽有争斗,但败落即止,很少刑杀。虽也废过皇帝,如海西公司马奕。但司马奕在被废以后,是于十几年后自然死亡的,非如后来的落败皇帝们一般被杀。
可刘裕在执政以后,杀了陈郡谢氏的谢混——谢混曾经是他名义上的上级。此后,又先后杀掉了逊位的晋安帝、恭帝,开了极坏的先例——自曹丕篡汉以来,逊位皇帝无不得享天年的传统被一举打破。
而开了这个头以后,就再没可能收得住了:宋顺帝被萧道成所杀,齐和帝被萧衍所杀,梁静帝被陈霸先所杀。
还记得刘裕临死前交代太子的话吗? 本来,既然已经任命了辅政大臣,那么就应该信任这几个人,但回顾刘裕临终前的那段话,完全就是在向刘义符暗示“这几个人你将来应该怎么收拾”。
疑心之重,一至于斯。
而这,可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风气。
而在一个变坏的环境中,是没有好人的。好人不是被挤走了,就是也变成了坏人。你即便是个好人,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只能学着做一个坏人,否则分分钟就会被消灭。
《白毛女》里有一句名言:“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 什么是鬼?狡诈诡魅是鬼,欺瞒算计是鬼,威胁恐吓是鬼。但在前一个环境中,又确然无疑只有“鬼”才能活得下去。
徐羡之等三人,按理来说是没有杀掉刘义符的必然理由的,但在当时的整个政治环境中,却又不得不杀。毕竟新皇帝是旧皇帝的弟弟,只要少帝刘义符不死,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万一哪天刘义隆念起旧情来,发生什么事都不好说。
斩草只能除根,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斗争原则。
可三人杀了刘义符,在刘义隆那里就又出现了芥蒂。刘义隆始终都不放心辅政大臣的巨大威力,一定得找到机会除去三个人,否则他自己就寝食难安了。
徐羡之等人也了解这种顾虑,所以才会极尽讨好,主动让权,但这又能怎样呢?只是加速了死期的到来而已。
因为坏人也是有生存链的。当人人都如此,总会有人露出破绽,而一旦被别人抓住漏洞,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所以一定不要在那样一个坏的环境中生存。哪怕你天性纯良,哪怕你小心谨慎,你也一定会变成环境所需要的样子。你会学着去当一个坏人,而当坏事做的越来越多,你也就是一个坏人了。
在一个好人社会里,坏人可能会生活得相对艰难;但在黑吃黑的丛林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好人存在的余地的。
最后再说回檀道济。
檀道济虽然也名列辅政,但人并不在朝中。刘裕去世后不久,他就离开了建康,驻守北部边界。
不久后,徐羡之等人谋划废立,请檀道济商量。檀道济起初坚决反对,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被三人说服。又或者说,是同意了加入三个人的废立计划中。
废立前夜,谢晦等人都紧张得睡不着觉,只有檀道济不以为意,酣然大睡。
到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并没有被清算,因为刘义隆认为檀道济只是胁从,而非主犯,而且当时要顾及到朝廷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过分株连。
檀道济自己,也坚决跟那三个反革命分子划分界限,主动带兵讨伐盘踞荆州的谢晦,因功升迁不在话下。
由于主要职责是防备北方边界,檀道济之后又再次出镇边界,有帮助刘义隆平叛的记录,职务也一直在升迁。
但刘义隆对他绝不信任。
某次,刘义隆病重,因为害怕自己死后檀道济无人能制,便把他召到建康,下狱。
檀道济在听到自己要被下狱时,气得大骂:“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随即被处死。
后来北魏伐宋,一路南下,至于江北,建康震动。国难思良将,这时候刘义隆才又想起了檀道济,颇有遗憾。
但他是在遗憾因为自己的猜忌就残杀忠臣吗?也不见得。
他遗憾的,是把檀道济给杀早了,其实还能再用用的——刘义隆怕给后代留麻烦,但又认为,自己还是能镇得住这个“麻烦”的。
至于檀道济,虽然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万里长城”,但在刘义隆眼里却不一定。当年废立的事,檀道济虽然只是“胁从”,但这也透露了另外的一些问题:
首先,他是能被别人说动的,即便自己不愿意;其次,他还有这个废立的能力。
这样的人怎么能是万里长城呢?这是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呀,而且还这么没主见!
这种人要是真的留给了后代,那才是遗祸无穷呢。指不定哪天从哪里蹦出个人来,对着檀道济一通煽动,就又把废立的事再搞来一次了。反正你檀道济驾轻就熟,上次就睡得很好了,这次更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对任何一个皇帝而言,这都是最危险的人。
而这也就是檀道济不讨喜的原因所在了。因为他此前曾参与过政变,因为他如今手握重兵,所以对于刘宋王朝而言,他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不安定因素。
越是在权力继承的关键时刻,这个不安定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刘义隆想的是,如果他去世了,那么临终前的所有安排,就都可能会因为檀道济的存在而毫无意义。朝廷的重臣想的,也是希望在权力继承的关键当口,消灭檀道济可能存在的影响。
那有人会喜欢檀道济这样的人吗?
有,阴谋家,也就是那些对权力怀有野心的人。他们一定会找上檀道济,鼓动他再来一次政变——尤其是檀道济在之前的那次“前科”中,给人留下了胸无主见的印象,就更加容易招来阴谋家的引诱。
事情矛盾也就矛盾在这里。檀道济越能干,军事实力越强,他的“前科”也就越扎眼,他这个人也就越无法让人信得过。
的确,在面对敌国的入侵时,他可能真的是“万里长城”,但同时,这个“万里长城”又是国内的重大危险因素,那么权衡一下,还是只能放弃了。
回过头来看,檀道济其实是自己把路给走坏了的。用现代的语境来说,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坚定。他参与了废除刘义符的政变,那就再也不能做一个单纯的将领了。此后不管是谁做皇帝,他都会以一个军事权臣的面貌出现——即使他并没有这个初心,也已经被人给卷了进来。
说到底,他就是因为一件事,而坏了终身树立的人生形象。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只在某一个重大选择或者关键人物的面前偷了懒,但之前的好印象就这么全部被抹去了。
平时再多的努力,也赶不上关键时刻的一次表现。而这次表现,又会对整个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檀道济很明显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失了分。
此后,命运已被注定。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延伸: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