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留下诗意江南,诗人沈苇与读者共读《水上书》

发布时间:2025-08-04 20:53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谢梦冰

8月2日上午,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沈苇携其最新诗集《水上书》,在留下·有意思书房引领现场读者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水上”诗旅。

活动开场,一条由AI版“马可·波罗”倾情朗读的《一个地区》,与一部高清诗电影《住在山谷里的人》,率先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新疆,那片沈苇老师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土地。跟随影片的播放,沈苇老师也深情讲述了新疆馈赠他的无数故事与滋养,分享了回归江南故土后的沉淀与思考,并引用作家奥兹的箴言:“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道尽多年行旅的感悟,以及对当下土地的珍视与热爱。

在对谈环节,杭州市作协秘书长、主持人陈曼冬与沈苇老师展开深度对话。沈苇坦言,自新疆归来,为故乡江南写诗的渴望便萦绕心头。“我的内心是平原,特别喜欢山海”,正是这份对故土地理形貌与精神气质的双重眷恋,催生了这部献给“第一故乡”的深情之作《水上书》。

当主持人谈到,聊诗歌话题是否会担心遇到“看不懂”的情况,沈苇老师笑答:“诗歌看不懂,一定是作者没写好。”他认为,真正的诗意共鸣往往源于一个简单的词、一个真切的意象,而过度“修辞缠绕”反而会造成理解的障碍。

关于为谁而写,沈苇老师也给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答案:第一,是诗人的内心——诗歌创作是内在的需要,也是生活的方式;第二,是广大的少数人——那些理想而精选的知音读者;第三,则是头顶三尺的神明——代表着对文字的虔诚敬畏,对原创的坚定守护。

活动现场沈苇老师还特别展示了运用AI技术生成的《水上书》意境短片和音乐片段。谈及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沈苇老师态度开放而清醒。他认为创作者“不应该拒绝AI”,它可以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尤其在资料搜集方面。但他强调,创作的本质依然是文本,是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最后大家读到的,还是诗歌的内在。”技术是工具,而灵魂的深度与语言的温度,始终源于人本身。

作为“朗读分享会”的灵魂,声音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宋晓菲、姜舢、瞿平、初苗、宋静、张震鹏、海敏等七位来自各个朗诵曲艺协会的嘉宾,以各具魅力的专业声线,深情演绎了《水上书》中的动人篇章,将文字的“有意思”与思想的“有意义”完美传递。沈苇老师亦亲自登台,诵读了其诗作《两个故乡》,诗人原声的深沉与真挚,让全场观众共同沉浸于诗歌的韵律与哲思之中。

活动尾声,沈苇老师向留下·有意思书房赠送了亲笔签名的《水上书》,希望这本承载着故乡情思与生命思考的诗集,能吸引更多繁忙的都市人驻足片刻,在诗行间“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诗意与深远。

在书香、诗韵与思想的交织中,本次“有意思和有意义——《水上书》朗读分享会”圆满落幕。它不仅仅是一场诗集分享,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发现生活之美、如何在文字中安放灵魂的真诚探讨——在“有意思”的体验中,传递“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与生命思考,让诗意的涟漪,从水上,蔓延至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