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福祉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05 00:11  浏览量:2

本报记者 王小霞

当“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之际,回望这五年,共享发展理念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引领我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这五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份答卷,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底色,更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

政策赋能下的“升级版”民生图景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的基石,“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以一系列战略性、系统性政策推动共享发展从“普惠”向“优质”进阶。

“‘十四五’以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过去4年,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有效解决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

急难愁盼问题得以加力解决。聚焦“一老”,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聚焦“一小”,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聚焦看病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扩容下沉,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焦看病贵,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更加便捷,惠及4亿多人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共享发展理念最突出的实践成果体现在多个民生领域,从教育、医疗、养老、收入等多个维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覆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体现了“全体人民共享”的核心内涵。

创新探索下的山海共“富”生动实践

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地方的探索创新。从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五年来,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难点,形成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模式,让共享发展理念真正“活”在了百姓生活中。

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以“扩中”“提低”为突破口,构建了“橄榄型”社会结构,积极探索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通过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推出“共富工坊”模式,创造就业岗位15.6万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9万人、低收入农户1.4万人,人均月增收超过2300元。2024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

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贵州毕节,如今成为共享发展的生动样本。毕节市以“党建+积分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积分,与政策扶持、评先评优挂钩,让“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赫章县的村民通过种植高山冷凉蔬菜,亩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8000元;大方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微工厂”让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作为全国新市民最多的城市之一,深圳聚焦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群体等“关键少数”,推出“积分入学”机制,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位占比不断提升。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深圳率先开展工伤保险试点,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

而在微观层面,共享发展的温度更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云南昭通易地扶贫搬迁户张大姐在社区“微工厂”就业,月收入4500元,孩子在家门口上公立幼儿园;浙江杭州外卖骑手李师傅通过培训转型,实现了职业跃升;四川凉山彝族村寨的阿依老人通过远程诊疗,足不出户就能管理慢性病……这些微观故事,是共享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从社区里的“一老一小”到企业中的普通劳动者,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街头巷尾,共享发展理念正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共享之笔绘就新的幸福生活

“十四五”即将收官,共享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发展的成色必须用民生的温度来衡量。这五年的探索,我国在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张占斌指出,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统筹协调,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均衡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间的合理布局;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享发展格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共享事业;建立长效机制,将共享发展的成果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共享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尽管“十四五”期间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取得不少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在张占斌看来,公共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收入分配差距虽然在逐步缩小,但仍有优化空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待扩大。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领域的压力增大,对共享发展的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向“十五五”,为更好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需要多方面努力。张占斌表示,在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全国统筹,提高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政策,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赋能共享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享事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共享福祉,是“十四五”交给人民的暖心答卷;幸福生活,是“十五五”向未来的庄严承诺。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消费供给品质升级,共享发展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答卷,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时代进步中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温度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