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亮就埋人,我们当地的风俗就是这样!人缘好不好看帮忙人多少
发布时间:2025-08-04 15:29 浏览量:2
谁家里没遇上过白事?反正关中这片黄土地,人情来往就是这么鲜明。头天夜里还算平静,天还没睁眼呢,村里一阵锣响,惊醒的不只是人,还有地里趴着的野猫野狗。谁敲锣的?老李头、常贵、还有村东头的王老六。反正随便一个门外汉都知道,铜锣一响,男人们就该抓铁锨,快步往事主家挤。不帮忙行吗?不帮明早儿村口张榜,谁家孤僻?这话说着糙,但绝大多数人心里有杆秤呢。
还有个规矩不写也行,就是人越多,脸面越大。这不是虚荣,是真正的门面——自家的事儿,村里帮不帮一看便知。有些人家家门年年挂红灯笼,那时候人多吗?多得三四十口子,一路簇拥,棺材都快抬不动了。村东头老蒋可不是,他家儿子平时冷着脸,一出大事也就四五个哥们儿,来应卯一把。冰冷冷,丧事陪衬得更冷,该怎么说呢?讲求人情讲到骨子里,这就是村庄的真实。
锣声总归有点紧急,但其实村里都提前知晓,只是按老理,得要天没亮出现。理由没人明说过,谁家老人也没提过究竟为啥天亮之前。偶尔也有人寻思,是不是赶早有说法,魂儿走得远点?摆明了没人能较真。可要说隔壁河南,这就新鲜了,一条渭河水,两岸风俗大得出奇。你不过河,还真会以为全天下都是凌晨锣响。
河南人下葬,也就急不起来。太阳爬起来,灶台热乎饭熬好,差不多十点多一家人才聚齐。那边更像个送行宴,吃饱喝足,然后慢慢整队出门。没人催促、没人白眼。咋会有这种差别?远了说看历史,近了说修路修桥,人跟人本就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刚开始我也纳闷,问许多乡里的老人,大多数也说不清。总不能全赖天气吧?
其实土葬风俗没有谁定规矩。过去村里人合力打墓都得耗挺多日子。夏天热死,冬天冻土,一铁锨一铁锨的挖,汗水滴落,冻手碎裂。男人们足足挖上几天,终究才有新坟堆出来。可时代变了,现在有挖掘机,大个头的铁家伙半天功夫就能堆起坟包。再不是人丁多少就能打老天鼓,讲排场。效率和时代,谁也挡不住,说风俗坚不可摧的,或许是没赶上村里租来挖掘机转眼忙完那种快感。
以前棺材从房子里穿出来,五六个大小伙子抬着就走,后头一溜纸钱,女人孩子哭得也跟上。这个仪式告别太生动了,每个人都得识相。帮别人抬过,下回自己家里事,别人自然帮你。不帮?下回有你喝茶欺寒。
现在倒方便,车直接停门口,棺材用担架一抬上车,剩下全靠四轮转。以前一口气扛着,路上磕磕碰碰,讲究是讲完了,但累人谁都记得。车一开走,人都省得分成什么主次高低尊卑,反正讲到这里,谁家不坐车?
更劲爆的还是坟地。以前埋人,土包堆得高高的,大家都以为棺材就在那巨大的土丘下,其实不然。棺材通常藏在后头,前面那一大块明堂,纯粹讲风水用。人家玄学说得好听,老一辈人最信,占地也大得离谱。我实在觉得,这种安排就是嘴上不说、心里痛快,明面上铺张一下,背地里觉得靠谱。有人不理解,说浪费地,这也正常。
其实早些年土埋一户老人,有时能占下三五分地。不稀罕地时无所谓,一家人多,坟头挨着坟头。土地一紧张,公家就来管事,说提倡火化,节省用地。新闻里讲的真实,陕西2023年的火化率全国都能数得上号。公墓虽说整齐划一,但乡里乡亲还是有些抗拒,老人生前不少留话,不要火烧。不是所有家族都听,有些人骨灰也放不起昂贵的墓穴,干脆撒进河里,算是回归自然,不落痕迹。
火化推进到村里,不全是阻力。年龄大的人即便口头上不同意,看到便利,先是埋怨,后来看别人家用了,也松动。年轻一辈家里有白事,往往主动选择火化,只求省事利落,少和土打交道。这变化也算迅速,被讲风水的,说成兆头不好,但到底那是自家事,各家自己拿主意。换辆思路,不如说新风俗正慢慢生成?
这么说土葬不环保,死者为大的话也带点争议。如果说埋人会污染水源,有点耸人听闻。可也有真事。咸阳附近2017年挖堤,真发现地下水有污染迹象。只是这些事通常村里不会摆在桌面上聊,更不愿承认老传统有问题。等到真有环境限制,村干部明里暗里催火化,直到那时候,大家才从众一下,风俗也不是铁板钉钉。
风俗变了,人情味也跟着变,有时候反而淡了一些。以往一个白事,就是整个村子一场集体行动。无论家产多少,大家都认这个理。弄个热闹,多少带点面子。现在旧日情分没那么厚实,赶场来的都是亲戚,邻里有些也只是旁观。有人说失落,有人说省事,谁对谁错说不清。
天亮前出丧,这事我还真不敢牢说是什么规矩。可能是早点收拾完事,家里还能做些别的,也可能和阴阳观念扯上点关系。早上光景未开,魂儿容易上路,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肯定是托词。有人耿耿于怀,非得凌晨折腾;有人觉得无所谓,十点也无损大雅。
习惯在这里如同空气,有时候解释就是多余的。新东西进来,全村慢慢学;老东西淡掉,也就没人计较。人情世故倒还讲,只是热度渐远,和风俗不是一回事。你看,有人一辈子都帮别人抬棺材,到老了却没人来帮他,这么说合理吗?但也有情况正相反,就像哪句话说的一样,不是你努力就会有好报。有点道理也有点破绽,生活反正也常常矛盾着。
有人觉得传统丧事就是繁琐,现代人没必要死磕。可要我说,这些繁文缛节里,藏着的是关系和记忆。省事、方便自然重要,但有没有想过那些天未亮、锣声刺破黑暗的晚上?忙乱、辛苦、劳累和泪水,都是这个村子里的印记,不容易被新风俗一下抹掉。
这里每条路、每场丧事、每个坟包,都是故事。一直都是,未必以后还是。你说哪种更好?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谁说新时代一定要舍弃过去?生活嘛,自己过出舒坦就行了。
- 上一篇:共享福祉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 下一篇:馆长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