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不好惹又受欢迎的人?记住这1条准则
发布时间:2025-05-19 11:45 浏览量:2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尊重自己感受的人吗?
前几天在小红书上看到博主@claire rrrrr 发的一条高赞帖子,她说自己总是习惯性篡改自己的感受。
比如,每次想离职,她总会用“工资还算可以”“大环境差”“房租没满一年退租会扣押金”之类的借口来自圆其说,但现实中又感到很不适。
于是她学会了篡改自己的感受,训练自己用各种理由去说服自己接受当下糟心的工作,劝自己再忍一忍,美其名曰“自我调节”。
因为有着相似的体验,这条帖子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比如:
在职场上,被同事开了很冒犯自己的玩笑,明明内心很不舒服,但为了不破坏关系,马上为对方找理由“TA可能没那个意思,是我太敏感了”;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约会迟到2小时,明明感到很生气,却还是想着“他工作忙,应该不是故意的”,为对方找借口开脱。
但一次次篡改自己的感受,并不会让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长期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会导致我们和自己的生命失去了连接。
甚至以后每次遇到那些对自己不公平、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就习惯性地说服自己去理解别人,变得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篡改自己的感受呢?该如何信任自己的感受,勇敢活出真实的自我?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一起来探寻背后的心理真相。
为什么我们习惯篡改自己的感受?
篡改自己的感受主要表现为:明明心里想的是A,但在理性的标准和逻辑下,我们不断说服自己去选择了B,从而不断陷入焦虑、内耗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在外界规范与角色期待下,我们不允许有情绪。
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会被老师、家长教导,要懂事坚强,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
比如读书必须勤奋刻苦,不能抱怨学习压力;工作后要高效抗压、任劳任怨,不能流露出疲惫焦虑……
在这样的理念下,表达感受就变成了一种情绪化的表现。
同时,外界对特定角色的情绪表达存在隐性规则:
比如,男性要具备“男性气质”,所以“男子汉不能哭”,不然就会被贴上“脆弱”的标签。
女性被要求要“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不然就会被批评过于敏感和情绪化。
于是为了得到群体认同,我们会无意识“修正”自己的感受以符合外界对自身角色的期待,以防止自己变成群体中的“另类”。
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学会本能地隐藏真实情绪,把哭声调成静音,把愤怒转为沉默,哪怕内心早已翻江倒海,也要笑着说“我没事”“我很好”“我不能哭”……
2.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习惯性否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可能是童年期被“情感忽视”太久了。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Dr. Jonice Webb)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情感忽视”,指养育者未能充分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是一种隐秘的忽视形式,甚至养育者本身也难以意识到。因为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很爱孩子,TA们在生活上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各种物质需求,却不注重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关爱和保持沟通。
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会难以识别自身的情绪,觉得自身的感受并不重要,自己是不值得被照顾的。
TA们也不会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关怀,所以倾向于别人也不会给自己提供支持。
3.让渡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策略。
曾经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有人提问说:“自己总是下意识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即使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应该怎么办?”
辩手黄执中说:“一个对你完全没有用的缺点是留不在你身上的。”
换句话说,篡改自己的感受,是有些人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之一,即TA们借由“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感受”来保护自己,获得安全感。
比如有些人是通过压抑自己的感受,取悦他人,来避免冲突,以获得一段良好的关系;
同样的,回到开头的例子,为什么博主一定要强迫自己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或许因为在她的想象里,失去这份工作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比起照顾自身的感受,对未来生存的恐惧更让她害怕。
为了安全感,人就很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TA最想保证自己是安全的,而不是考虑尊重和维护自身的感受。
长期篡改自己的感受,后果有多严重?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写道:“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会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
长期篡改自我的感受,虽然能带来短暂的自我保护和表面上的安全感,但从长远看,它会带来更多消极的影响:
1.戴上虚假自我的面具,和真实的自我“断联”。
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指出,当个体只有在满足他人期待,如“必须成功”“必须完美”才能获得爱与认可时,便会形成条件性的价值感。
长时间内化这些外部标准,个体会压抑内心真实感受,如愤怒、脆弱等,最终与真实的自我隔离,形成“虚假的适应模式”。
即我们始终以他人为导向,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篡改成我们对自己的期望。
但就好像戴面具戴久了,我们开始相信自己就是这个面具,觉得这个“虚假的自我”就是我们的自然状态。
以至于有时当我们察觉到真实的自我时,甚至会感到内疚“我好像不应该有这个想法”,甚至当想改变这个问题的想法出现时,也会让自己感到恐惧。
2.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削弱。
为什么篡改自己的感受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是内耗、焦虑呢?
本质在于我们把自己处在客体的位置,用别人的眼睛来审视自己。
而这样最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自我价值感的削弱。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更在意“别人的声音”,觉得必须跟随别人的意见和反馈去做,才是正确的。
比如:
做决定之前要反复征求他人意见,甚至是简单的选择(如穿衣风格、饮食习惯)也需要外部确认;
在社交中也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话到嘴边吞吞吐吐,面对别人不合理的需求,也不敢说“不”。
心理学家发现,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更迫切地想通过某些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同。但一旦这些行为得到负面评价,TA们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并且不断检讨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然而越是这样,越没人会考虑TA们的感受,自我价值感会进一步降低,陷入恶性循环。
3.在人际关系中陷入“假性亲密”。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以肤浅的信息交流(即“浅谈”)为起点的,然后再逐渐转化到更有意义的自我披露。
在这过程中,一个人能否向他人袒露真实的自我,是亲密关系的指标之一,自我表露越深,亲密感也会越强。
而长期习惯性篡改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一段关系,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即表面和谐,实则缺乏真情实感的连接,从而陷入“假性亲密”的状态。
比如:
伴侣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忽视你的感受和情绪——约会每次都迟到,吃完饭总是不洗碗,吵架从来不主动道歉等等。
你明明很生气,却总是回避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算了”“我都行”“我没事”等妥协或者沉默的方式,代替真诚的沟通,双方都无法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
这种关系就如同“平静的火山”,总有一天累积的矛盾会爆发出来。
如何找回对自己感受的主导权?
如果你也总习惯性篡改自己的感受,感觉背叛了自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客体。
那你不妨试试以下3个办法,重新找回对自我真实人生的主导权。
1.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和感受。
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叫:“允许万事万物穿过我。”
这个万事万物指的就是我们日常的所有情绪和感受,包括喜、怒、哀、乐等等。
很多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都会想着“我要快速摆脱它”,所以用各种貌似很好的理由,一遍遍去说服自己。
但越是对抗这种不适,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越强烈,就像一根无形的针一直扎在心里拔不出来。
比如好朋友做了一件事让你感到很难过,但又觉得自己应该宽容、大度,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妥协、理解,于是你劝自己“算了,不要太计较”,但你内心的委屈感是不会消失的。
改变的第一步,是先看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允许所有情绪自由流动,而不是试图用理性去解释它们。
比如:
把“这件事让我感到很难过,但TA可能没那个意思”,换成“TA可能没那个意思,但这件事就是让我感到难过。”
要允许自己可以难过,而不是去强行压制它。
2.停止模糊的表达,提高情绪颗粒度。
很多人不舒服,但说不上来为什么,只能模糊地感到自己很痛苦、糟透了。
在心理学上,这其实是情绪颗粒度低的表现,TA很难以感知、表达自己的状态,只能笼统地感受到自己的不适。
情绪颗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是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提出的概念,指代一个人识别和区分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类似于情绪的分辨率。
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或是感知他人的情绪。
TA能看到“糟透了”背后可能是悲哀、内疚、羞耻、尴尬等与具体场景和际遇联系起来的感受,而不会粗暴地觉得是自己太糟糕了或者是这个世界太糟糕了。
比如:“我现在感觉很差。”
情况颗粒度高的人,可能会这样说:
你约会迟到害我等了1小时(客观陈述真实事件);
我感到很生气(表达真实情绪);
希望下次你能提前说。(提出具体需求)。
通过认识和辨别不同情绪的细微不同,我们对情绪的掌控感就越强,从而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
3.尽快解决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
前面我们说要接纳自己的感受、学会精细化表达,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解决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真相:长期忍受微小不适的挫折,会让人形成“痛苦本该存在”的认知模式,久而久之,个体就会放弃主动改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
所以当面临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学会及时“回击”。
比如参加聚会,朋友说了一句阴阳怪气的话,让你感到不舒服,就直接说:“你刚刚的话伤害到了我。”而不是选择隐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合理化这些行为,篡改自己的感受,这样只会让这种“冒犯”的时刻越来越多。
甚至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家里楼下的门锁坏了,每次下班你已经很累了,回家都要捣鼓一阵,又浪费时间又心烦。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找个修锁师傅上门解决,而不是一次次忍耐,每一次忍耐其实都是在无视和背叛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感觉,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证明。”
尝试完全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尽快解决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这样你生活的幸福感也会更强,更有力量活出真实的自我。
写在最后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忙于“讨好”他人,而失去了照顾自我感受的能力。
但正如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说的: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因为自始至终,我们的生命都只属于自己。
真心建议大家永远把自己的感受高高置顶。
你不必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