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回 宠溺双娇慕容熙骄奢淫逸 冯跋举兵慕容云黄袍加身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2  浏览量:2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地处东北偏僻位置,对北魏构不成实质威胁,而北魏又一直把重心放在南边和西边。所以,尽管北燕实力弱小,但却奇迹般地坚持到了最后,成为十六国里倒数第二个灭亡的政权,仅次于北凉。

北燕是原后燕中卫将军冯跋通过政变从后燕演化而来,所以要说北燕就得先说后燕。上次说后燕还是在八十七回,截止后燕末帝慕容熙继位,时间是公元401年。

下面就让时间倒回去三十年。

那时,南方还是东晋,猛人刘裕还是刘牢之帐下一名基层将领,正在浙江沿海征讨海贼孙恩。北魏还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执政,后秦还在姚兴的执掌下,正如日中天,赫连勃勃只是姚兴手下的马仔。

那时,北方有西凉、北凉、后凉、南凉、后秦、南燕、后燕七个政权同时存在,正所谓群雄并起。

公元398年,后燕皇帝慕容宝被外戚兰汗杀害。接着,慕容宝的庶长子慕容盛又反杀兰汗,成为后燕第三位君主。公元401年,慕容盛在平叛中受伤,不治而亡。

慕容盛死后,群臣原本打算拥立年长且颇有能力的慕容宝第四子慕容元为帝,结果因当时的丁太后,也就是慕容垂长子慕容令的王妃,正和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熙私通。于是,在丁太后的策划下,太子慕容定被废,慕容元被否,最终慕容熙成功上位。

不过,尽管嫂子对小叔子一往情深,可小叔子上台后很快就移情别恋,把满腔热忱全都投在了一对姐妹身上。丁太后恼羞成怒,进而由爱生恨,随后和侄子、七兵尚书丁信密谋刺杀慕容熙,结果处事不密,双双被杀。

以上内容之前都曾详细讲述,此处只是简单回顾。

自公元401年上台,至公元407年被杀,慕容熙一共在位六年。这六年里,如果对慕容熙所做的全部事情做一个归纳总结的话,实际上只有两件事:

一、宠幸苻氏姐妹;

二、东征西讨。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慕容熙还不是英雄,就更过不了美人关了,说后燕亡国就亡在这对姐妹手里也并不为过。当然,治国理政是慕容熙的事,跟姐妹俩关系不大,男人的问题不能赖在女人头上。

那东征西讨又是指什么呢?

就是说,和后燕接壤的政权慕容熙差不多都打过,甚至包括北魏。

这不太好理解,一个偏居东北、实力孱弱的小国,能自保都已经不错了,怎么还会不断打仗呢?

这是因为,尽管被划归到昏君一类,但慕容熙还是有优点的,就是能征善战。慕容熙喜欢打仗,也善于打仗。

慕容熙,字道文,慕容垂的小儿子,因和嫂子丁氏有一腿,有幸或者不幸成为后燕最后一任君主。

慕容熙出生于公元385年,成为后燕君主时只有十六岁,但在军中却早就以能征善战而闻名。慕容熙早年在攻打高句丽和契丹时就曾勇冠三军。“从征高句骊、契丹,皆勇冠诸将”(《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

这里说的契丹就是几百年后让北宋肝肠寸断的那个契丹,不过契丹一词可不是北宋才出现,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之。

对于慕容熙的勇猛,慕容盛都曾感叹:“叔父果然英武雄壮,有世祖之风,只是韬略方面不如世祖!”世祖就是慕容垂。

慕容盛说慕容熙像慕容垂,这评价足够高。因此,慕容熙被慕容盛封为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都督中外诸军事、兼领中领军,掌管后燕军权,统率禁军。

当上君主之后,慕容熙勇猛依旧,刚上台五个月就下令攻打北魏。

公元402年正月,慕容熙派中垒将军慕容拔攻打北魏幽州所辖的令支城(今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西)。

这一仗,北魏守将宿沓干兵败逃跑,辽西太守那颉被俘。战后,慕容拔被任命为幽州太守,镇守令支。

刚上台就从北魏身上割肉,慕容熙确实够胆魄。

当时北魏还是拓跋珪执政,正集中精力对付东晋和后秦,无暇顾及后燕。或者说,北魏压根也看不上后燕,知道后燕再折腾也翻不出花来,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不过,慕容熙也很有自知之明,只想拿下令支作为都城龙城的门户,以保证都城安全,并没有继续南下。所以,之后慕容熙再没有招惹过北魏。

公元402年五月,高句丽派兵攻打隶属后燕的辽西重镇宿军(平州治所,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后燕平州刺史慕容归招架不住,弃城而逃。

高句丽始建于西汉,此前曾被曹魏和前燕两次灭国,但都起死回生。淝水之战后天下大乱,高句丽趁势崛起,势力范围扩展到现在的沈阳和锦州之间,范围之大,令人瞠目。

以慕容熙的性格,当然不会对宿军的失守视若无睹。在随后的执政生涯里,慕容熙曾两次率军亲征高句丽。但是,别忘了慕容熙一直在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宠溺苻氏姐妹。正是因为太过宠溺苻氏姐妹,慕容熙的这两次亲征都成了笑话。

如果说,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哪一个政权的君主在宠幸女人方面最为荒唐,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北齐后主高纬,在宠幸“玉体横陈”的绝世美女冯小怜时留下太多的荒唐事迹。很少有人能想到比高纬还要早一百七十多年的后燕君主慕容熙。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高纬就是慕容熙的粉丝,但从二人的表现来看,高纬在宠幸冯小怜时,很多桥段都和他的前辈慕容熙神似。可以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宠幸女人而荒唐至极的,慕容熙做到了前无古人,高纬做到了后无来者。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北齐二首》中的那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让北齐后主高纬闻名天下。慕容熙却因没有后世名人提携而籍籍无名,实在有些冤枉。当然,熟悉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人本来就不多,知道高纬的人都很少,何况慕容熙了。

另外,看过本书的人可能还会想到一个人,就是同样好色的汉国皇帝刘聪。

刘聪因为好色而开创了先例,同时立了上、左、右、中四位皇后,另外还有三位妃子享受皇后待遇,算起来同时有七位皇后。但要和慕容熙和高纬比荒唐,刘聪只能拿铜牌。

虽然辽西重镇宿军被高句丽拿去了,慕容熙肯定会报仇,但不是时候,慕容熙上台还没多久,后宫都还没安排好。

公元402年十月,慕容熙把苻氏姐妹纳入后宫,姐姐苻嫆娥被封为贵人,妹妹符训英为贵嫔。

苻氏姐妹的年龄不详,她们的父亲是前秦征北将军、苻坚的堂弟苻谟。苻谟早前一直镇守常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境内),在慕容垂拿下常山时投降后燕。后来,苻坚的庶长子苻丕在晋阳称帝,苻谟等人又叛燕归秦。不久,苻丕覆灭,苻谟再次转投后燕,任中山尹。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围攻中山期间,苻谟被后燕皇帝慕容祥灭族,苻氏姐妹却侥幸逃脱,后来辗转逃到龙城,最终阴差阳错,双双被慕容熙收入囊中。

苻氏姐妹美貌绝伦,慕容熙喜欢的不得了。为了表达对苻氏姐妹的宠爱,慕容熙在公元403年五月征调两万民夫和士卒在龙城北修筑了一处方圆达十余里的皇家花园,取名龙腾苑。

龙腾苑现存有遗址,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村。龙腾苑是东北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皇家园林。

花园里得有山,慕容熙把园里新筑的山取名叫“景云山”,山底周长五百步,山峰高十七丈。然后还得有水,慕容熙让人开凿了天河渠,将城外的水引入龙腾苑,然后在苑内专门为苻氏姐妹开凿了“曲光海”和“清凉池”两处湖泊。

宫殿更是不可或缺,“逍遥宫”和“ 甘露殿”是龙腾苑内两座主殿,其它附属偏殿更是达数百间,相互之间亭台交错,观阁相连,极尽恢宏。

龙腾苑的主体建造大概用了两年时间,工期非常紧。所以,即便在盛夏,酷暑难耐,慕容熙仍然下令所有参建人员片刻也不能休息,于是“暍死者太半”(《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因中暑而死的超过一半。

朝野怨声载道,慕容熙视若无睹。

公元403年十一月,慕容熙将苻氏姐妹中更为喜欢的妹妹符训英立为皇后,将姐姐苻嫆娥升为昭仪。然后,慕容熙趁龙腾苑还未完工,抽空“北袭契丹,大破之”(《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至于战争细节,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能亲征契丹并取得大胜,说明慕容熙在打仗方面确实有一手。

苻氏姐妹喜欢到处游玩,慕容熙就经常带着她俩四处游猎。苻氏姐妹的所有要求,慕容熙从来都是“请谒必从”(《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只要提出来,全都无条件答应。

带着苻氏姐妹游玩时,难免会有大臣上奏国事,慕容熙却视同儿戏,经常把表文递给苻氏姐妹过目,甚至让姐妹参与国事决断,乃至“刑赏大政无不由之”(《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连赏罚这种大事都任由苻氏姐妹来确定。

公元404年七月,姐姐苻嫆娥病重,慕容熙心急如焚,下诏重赏求医。

龙城本地一个叫王温的人毛遂自荐,说能治好苻嫆娥的病。慕容熙立即让王温入宫,结果三下五除二就把苻嫆娥给治死了。慕容熙气的五脏六腑瞬间被点燃,命人将王温当场拖到止车门前肢解,然后一把火烧成灰烬。

姐姐去世后,慕容熙便独宠皇后符训英一人。

公元404年十一月,符训英想出城游玩,慕容熙不顾天气严寒,率众离开龙城,浩浩荡荡的跑出去旅游。

两人先往北走,登临白鹿山(具体位置不明),接着往东,越过青岭(今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哈达岭山脉),然后又折回到南边,去了渤海湾,看了茫茫大海。

两人坐着马车,一路赏雪看景,游田戏猎,好不快活,哪里会考虑随行人员的死活。

国君出行,文武大臣要随从,沿途提供后勤物资的民夫和护卫的士卒不计其数。尽管史书没有记载这个庞大的旅游团到底有多少人,但却记下了这次旅行途中牺牲的人员总数。“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沿途被野兽咬死以及被冻死的百姓和士卒达五千余人,惨烈程度堪比一场大战。

出去旅游一圈就要搭进去五千多条性命,可慕容熙连声叹息都没有。

公元404年十二月,看完大海后,慕容熙带着苻皇后准备返回龙城,这时边关突然传来战报,高句丽再次入侵,已斩杀边民数百人。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慕容熙大怒,当即调转马头,直奔边境。

那苻皇后呢?让她先回龙城?

当然不行,慕容熙一刻也不能和这位心肝宝贝分开,即便是打仗那也得一块去。

慕容熙亲自出马,战局很快扭转,高句丽人抵挡不住一路后撤,一直撤到辽东,最后被慕容熙包围在一座城池中。时间是公元405年正月。

高句丽人闭城坚守,不敢出城迎战。慕容熙指挥燕军用冲车撞击城门,同时开挖地道,多管齐下。

在打仗方面,慕容熙还算对得起父亲慕容垂和慕容家族这块金字招牌,几天后城池便被攻下一处缺口。慕容熙只要一声令下,后燕将士就会像潮水一般从缺口处涌入城内,顷刻间拿下城池。

可是,就在这时慕容熙却突然下令:“朕要带着皇后一起观看将士们入城,还要带着皇后跟在将士后面一起入城。各军暂停进攻,务必等皇后准备好后再攻城。”“待刬平寇城,朕当与后乘辇而入,不听将士先登。”(《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

战场瞬间安静下来。

女人出门总要麻烦很多,这位苻皇后可能是化妆时间太久,没准还要洗个澡换身衣服。总之,就在燕军将士莫名其妙地等待时,高句丽人却抓住机会堵住缺口,及时调整部署,再次严阵以待。

然后,等符皇后偎依着慕容熙,两人恩恩爱爱地坐着车辇来到城下,准备亲眼目睹将士们攻入城池的时候,守军早已堵住缺口,而燕军将士早就成了泄了气的皮球,哪里还能攻下城池。

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将士们冒着严寒攻城,死伤惨重。慕容熙见攻城无望,被迫下令撤军。

完全同样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百七十二年以后,即公元576年。

这一年,北齐后主高纬带着宠妃冯小怜西征北周,准备收复被北周夺走的晋州(郡,治所为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抵达平阳后,北齐将士通过挖地道致使平阳城的城墙塌陷了十余米,露出巨大的豁口。然而,正当将士准备通过豁口杀进城内时,高纬突然下令:“诸军暂停进城,等我带着淑妃(即冯小怜)一起观战,我要让淑妃亲眼看看我们的将士如何拿下平阳城。”

然后,北齐将士就在城外坐等,坐等冯小怜洗澡、化妆、换衣服。可是,等到这位冯大美女和高纬一起坐车赶到城下时,却发现北周军民早已用石块、木料等将破损的城墙堵得严严实实。

北齐将士士气大泄,再无力攻下城池,高纬被迫撤军。

慕容熙和高纬,这对北朝活宝是不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为了女人而有如此荒唐的行为,视战争如儿戏,中国历史上也没几个,北朝就占了两个。

回龙城后,慕容熙把战败的悲痛全都化为大兴土木,命人仿造邺城凤阳门的样子,在将龙城皇宫的正门,也就是弘光门,重建为三层结构,气势恢宏。曹魏时期在邺城打造的凤阳门一共五层、高三十丈。

这年年底,公元405年十二月,慕容熙再次亲征契丹,同样还是带着苻皇后一起。

公元406年正月,慕容熙率军抵达陉北(具体位置不明),结果发现对面契丹人数众多,而且早有准备,继续进军只会凶多吉少。

慕容熙能征善战,知道深浅,于是下令撤军,可苻皇后却不愿意。不,我就想看你打仗。

慕容熙虽然知道继续进攻必败无疑,可又架不住苻美人坚持要打,那怎么办呢?

两人最后商定,换个对象打,不打契丹了,改打高句丽。

于是,慕容熙“遂弃辎重,轻袭高句骊”(《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慕容熙下令舍弃辎重,以轻骑突袭高句丽。

为何要放弃辎重?因为当时慕容熙距高句丽实在太远,有近两千里距离,而且还是冬季下雪的季节,携带辎重行军太慢,只能轻骑奔袭。

燕军被迫由北转而南下,这一来一回就是三千多里,“周行三千余里”(《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寒冷,结果“士马疲冻,死者属路”(《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大批将士被冻死,尸体遍布沿途道路。

等慕容熙带着轻骑赶到木底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木奇镇)时早成了强弩之末,何况还没有攻城器具,哪里能攻下城池。

慕容熙象征性的打了几天,知道打不下来,只能撤军。

慕容熙能征善战,很清楚自己的战斗力,二攻高句丽纯粹是为了讨好苻皇后,博美人一笑。

荒唐不?无语不?

公元406年四月,慕容熙带着心爱的女人垂头丧气地回到了龙城。

这半年时间里,慕容熙先北征契丹,后东征高句丽,长途奔袭三千余里,结果没给敌人任何打击,自己却损失惨重。

怪苻皇后吗?不能,只能怪慕容熙自己。

这次回龙城不久,跟随慕容熙一起出征的夕阳公慕容云因身上箭伤一直未好,又担心慕容熙脾气暴虐,对自己不利,索性以身体有伤为由,辞去所有官职,回家养病。

这慕容云又是谁?为何单独提到他?

2、痛失苻后慕容熙莫名惊走 冯跋举兵慕容云黄袍加身

慕容云,字子雨,原后燕皇帝慕容宝的养子,原名叫高云,祖父高和出自高句丽旁支。

高云性格沉稳,不爱说话,平常总是沉默不语,以致很多人都觉得高云的智商可能有问题。冯跋却认为高云有气度,非比常人,喜欢和高云往来,两人私交很好。至于冯跋是谁,暂时放一放,后面自然会介绍。

高云有个特长,就是武功高强,早在慕容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慕容云的一身武艺,将慕容云选入东宫做了一名“侍御郎”,也就是贴身保镖。

公元397年,慕容宝的儿子慕容会反叛时,正是高云带着一百多士卒夜袭慕容会大营,一举挫败叛军。事后,慕容宝收高云为养子,赐姓慕容,爵位为“夕阳公”。

从此,高云就成了慕容云。

这次慕容熙回龙城不久就怀疑博陵公慕容虔、上党公慕容昭等人密谋造反,下令将这些人赐死。

慕容云的第六感果然很准,好在早早辞官隐退,幸免于难。

公元407年二月,慕容熙为苻美人又打造了一座超级豪华的宫殿,承华殿,比之前建造的承光殿还要精美奢华。

因为修建承华殿需要大量的土,当时只能由北门外取土运往皇宫。因道路崎岖,运输困难,弄到最后竟然“土与谷同价”(《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土价竟然和粮食同价。

典军杜静实在看不下去,抬着棺材进宫,以死力劝慕容熙停建承华殿。慕容熙大怒,既然这么想进棺材,那就成全你。于是,杜静卒。

苻美人胃口很刁钻,盛夏想吃冻鱼,隆冬想吃生地黄,只要提出要求,慕容熙必定责成官员去办,办不成就杀。

几年下来,后燕被慕容熙两口子折腾得死去活来,奄奄一息。

也许这就是后燕的命,苻氏姐妹想必是苻坚派来为前秦报仇雪恨的。虽然前秦并非后燕所灭亡,但后燕却是始作俑者。当年苻坚淝水大败后,慕容垂第一个举起反旗,拉开了前秦灭亡大幕。如今,苻氏姐妹有意无意间通过操弄慕容熙,完成了替苻坚报仇的大任。

现在任务完成地差不多了,人也该走了。

公元407年四月,皇后符训英病逝于龙城。

慕容熙万分悲恸,“如丧考妣”(《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像死了父母一样。

不,对慕容熙来说,这比丧了考妣还要难过。当年慕容垂病逝时,慕容熙可没这么痛苦。

慕容熙抚摸着符训英渐渐冰冷的身体,哭一阵,嚎一阵,哭到伤心处一口气没上来,竟背过气去,许久才慢慢苏醒。“僵仆气绝,久而乃苏”(《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

慕容熙痛不欲生,每日都身披斩衰(zhǎn cuī,级别最重的一种丧服),除稀粥外什么也不吃。慕容熙还命文武百官全都入宫哭丧,龙城内所有和尚全都穿上素服。慕容熙还专门派人检查百官的眼睛,没有落泪的一律治罪,逼得大臣只好偷偷含着辛辣的东西,来刺激出眼泪。“群臣震惧,莫不含辛以为泪焉”(《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

等到尸体装殓完毕,放入棺木后,慕容熙一想到再也看不见心爱的美人了,于是又一通大哭。最后,慕容熙情到深处,忍不住又撬开棺盖,钻进棺材里,和苻美人的尸体竟然又云雨一番。“复启其棺而与交接”(《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

感情之深,口味之重,令人瞠目结舌。

这还没完,慕容熙还没折腾够。苻氏姐妹在死后照样能为前秦复仇。

高阳王慕容隆,慕容熙的哥哥,后燕名将,曾为后燕立下赫赫战功,慕容会叛变时被杀。此时,高阳王妃张氏还健在。张氏貌美,而且心灵手巧,符训英装殓时穿的一双皮靴就是张氏亲手缝制。

慕容熙想让张氏给符训英陪葬,但苦于找不到借口,思来想去,最后又一次打开苻美人的棺材,把张氏缝的那双靴子脱了下来。然后,慕容熙亲手拿剪刀把靴子里里外外全都剪开,终于找到了杀张氏的理由,因为靴子内层有一处小小的瑕疵。

慕容熙随即下令赐死张氏,让张氏给苻美人陪葬。

因为苻美人是因病暴亡,陵墓是病逝后仓促修建。为赶工期,慕容熙命文武百官和满城百姓全部出动,日以继夜建造陵地。至于花费,慕容熙“费殚府藏”(《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慕容熙传》),掏空了家底。

苻美人的陵墓被命名为“征平陵”,下锢三泉,周长数里,正中绘有尚书八坐画像。慕容熙特意对营建官员说:“你们要给我好好修建,将来我也要住到这里。”

公元407年七月,癸亥日,慕容熙将皇后苻训英葬于征平陵。

下葬当天,慕容熙披头散发、光着脚走了二十多里,亲手扶着棺木从皇宫走到陵地。出北门时,因棺椁太宽,过不了城门,慕容熙下令当场拆毁北门。

当时就有传言,说“慕容氏自毁城门,后燕很快就要亡国了。”

说的没错,确实很快,七月还没过完,后燕竟然就没了。

就在慕容熙为痛失心爱的女人悲恸万分之时,一场埋葬了后燕的政变悄然酝酿。

苻美人下葬之前,一直畏罪潜逃的后燕中卫将军冯跋带着弟弟冯素弗和堂弟冯万泥等人潜回龙城,暗藏于好友、北部司马孙护家中,然后暗中联络左卫将军张兴和一批苻进的余党,预谋造反。

苻进是苻定的儿子,苻定是前秦征东将军、冀州牧,和苻氏姐妹的父亲苻谟同一批投降后燕。苻进在后燕任尚书郎,两个月前被慕容熙以谋反罪诛杀。

显然,这次起头挑事的正是冯跋,夕阳公慕容云的好友,之前露过面。

冯跋,汉人,字文起,长乐郡信都县人,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西晋永嘉年间,冯跋的爷爷冯和为躲避河北战乱,举家迁到并州上党定居。后来,西燕慕容永定都长子城(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境内)时,冯跋的父亲冯安因身材魁梧,力大无比,成为西燕的将军。慕容垂灭西燕后,冯安带着家人一路向北,迁到了昌黎郡东谷县定居。

昌黎郡在今辽宁省朝阳、锦州、阜新一带,龙城就属昌黎郡,东谷县具体位置不明。

冯跋做事沉稳,为人大度,和慕容云一样不善言谈。冯跋有三个弟弟,冯素弗、冯丕、冯弘,性格和冯跋完全不一样,都很外向,喜欢四处游荡,行侠仗义,只有冯跋安分守己,整天宅在家里帮着父母操持家业。

因从小就居住在昌黎,周围大多都是鲜卑人,因此冯跋的衣食习惯渐渐鲜卑化,成为鲜卑化的汉人。这和后来北魏末年的高欢类似。

北魏占据河北后,慕容宝被迫迁回旧都龙城。一次偶然的机会,冯跋被慕容宝选中做了中卫将军,成为后燕高级武将。不过,此后直到冯跋这次举兵前,史书中没有留下冯跋的任何事迹,只有一个更像是传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

有一次,冯素弗和冯万泥等一帮小青年在河里游泳,突然一条金龙浮出水面。冯素弗眼尖,发现后立即对众人说:“快看,那是什么?”

这时金龙已经沉入水下,冯万泥等人什么也没看见。冯素弗性急,索性游过去,一把将金龙抓住。众人大吃一惊,更是欣喜,认为这是吉兆。

当时还是河间公的慕容熙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向冯素弗索要金龙。冯素弗坚决不给,慕容熙大怒,从此对冯氏兄弟嫉恨在心。

慕容熙当上君主后还惦记着那条金龙,一直想找机会治冯氏兄弟的罪。后来,冯跋无意间犯了慕容熙的禁令,担心被慕容熙借机杀掉,于是弃官出城,带着几个弟弟逃到城外藏匿起来。

慕容熙昏庸无道,广征赋税,大兴徭役,百姓苦不堪言。冯跋本就是负罪之人,在后燕已无立足之地,见慕容熙又如此昏庸,于是决定举兵造反。

冯跋叫上冯万泥、冯素弗等,一共二十二人参与密谋。

不过,冯跋兄弟只想“立公侯之业”(《晋书.载记第二十五.冯跋传》),而不是“王霸之业”。也就是说,冯氏兄弟并不想称王称霸,只想做辅佐王霸的公侯。

那么问题来了,王霸又是谁呢?

自然还得是慕容宗室。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毕竟冯氏兄弟份量太轻,没有威望,直接称王难以服众。所以冯跋决定找一位慕容宗室做台前,自己做幕后。思来想去,冯跋想到了好友、已辞官归隐的夕阳公慕容云。虽然慕容云只是慕容宝的养子,但好歹也算是慕容家的人。

冯跋和众人商定之后便着手准备,静待时机。

时机很快来临,皇后苻训英的病逝让冯跋断定慕容熙必会亲自出城送殡,慕容熙出城就是举兵的绝佳时机。

于是,苻训英病逝不久,冯跋就带着弟弟冯素弗、冯万泥等人潜入城内,暗中联络好众人,做好了举兵准备。

公元407年七月,癸亥日,也就是慕容熙出城为苻皇后下葬的当天,冯跋找到慕容云,将计划合盘托出,恳请慕容云出山,做众人的带头大哥。

这也太突然了,已经隐退一年多的慕容云毫无心理准备,一脸茫然:“我患病日久,早已隐退,诸位都很清楚,让我出面恐怕不合适,你们还是另找别人吧。”

谋逆大事,慕容云事前毫不知情,岂敢当场答应,可冯跋这边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冯跋说:“慕容氏早已衰败,河间公(指慕容熙)昏庸暴虐,宠幸妖女,逆乱天常,百姓不堪其苦,早已人心思变,现在正是上天给我们机会。公出自高氏名门,本就不是慕容族人,如何甘愿给慕容氏做养子?此时河间公已出城送葬,机会千载难逢,公需当机立断,岂能推辞!”

慕容云动了动嘴唇,还想继续推辞,冯跋立即命人从两边架住慕容云,直冲门外而去。

慕容云了解冯跋,知道事已至此,容不得自己再推脱,于是也不反抗,只是冲冯跋大喊:“我患病归隐已有多时,早不问政事。你们今日所谋划的大事,选我并不合适,我之所以推辞不是为我自己的安全考虑,而是因为我的德行不足以坐上这个位置,将来难以服众。”冯跋无动于衷。

有了慕容云这杆大旗,冯跋立即开始行动。

冯跋这次举兵的主力是早已联络好的五千多尚方工徒。“发尚方徒五千余人”(《晋书.载记第二十五.冯跋传》)。

尚方,也叫上方,古代官署名称,负责制造皇族所用的各种金银器、车辇、旌旗等物品,甚至包括兵器。慕容熙在位期间生活奢靡,为尚方署配置的工徒多达五千余人,这些人早就受够了慕容熙的暴虐。

冯跋任命堂弟冯乳陈为前锋,带领这些上方工徒攻打弘光门,由弘光门攻入皇宫,其余人等拥着慕容云紧随在后。

冯乳陈带着工徒一路高呼,直接冲进了弘光门,沿途禁军毫无斗志,见叛军一来便四散奔逃。进入皇宫后,冯跋命人打开武库,取出铠甲兵器分发众人,然后紧闭皇宫各门,又派人占据城内各处兵营、署衙,很快就控制了龙城。

宫中太监、中黄门赵洛生趁乱逃出城外,将叛乱之事报告给慕容熙。

慕容熙很自信:“这群鼠辈狗盗能干出什么大事,朕这就回去杀了他们。”说完穿上铠甲,直奔龙城杀来。结果打了几天也没能攻下城池,最后又撤回龙腾苑内。龙腾苑就是当年慕容熙专为苻氏姐妹修建的豪华园林,龙城北门外不远处,皇后苻训英的征平陵就在龙腾苑内。

公元1971,考古学家在龙腾苑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一顶金质步摇冠,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有专家怀疑就是皇后苻训英的陪葬品。龙腾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跋在举兵后的第三天,乙丑日这天,推慕容云继位,号“天王”,国号仍为“燕”, 改年号为“正始”,大赦境内。

北燕正式建立。

慕容熙撤回龙腾苑后不久,城内一名将领偷偷出城,跑到龙腾苑告诉慕容熙,说城内很多将士仍忠于后燕,一直等着慕容熙再次率军攻打城池,好里应外合。

然后,接下来的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慕容熙听完后没跟任何人交待就独自离开大帐,不知所踪,众人四处寻找,最终只在附近找到了慕容熙脱下来的外套和冠帽。“左右怪其不还,相与寻之,唯得衣冠,不知所适”(《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

事态紧急,中领军慕容拔决定不再等慕容熙回来,独自率军再次攻打龙城。

不知是不是城内有人做了工作,或者一些官兵渐渐从最初的混乱中清醒过来,结果确实如那位将领所言。慕容拔这次攻城遇到的阻力比前两天小了许多,一些守城将士干脆不再抵抗。慕容拔很快就攻下城门,杀入城内。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因为慕容熙一直没有露面,慕容拔带的两千将士满腹狐疑,不知道到底除出了什么状况。“既而熙久不至,拔兵无后继,众心疑惧”(《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

众将士越打越泄气,最后竟 “复下城赴苑,遂皆溃去”(《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打下龙城后很快又离开龙城,回到了龙腾苑。慕容拔在混乱中被叛军斩杀。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如果当时慕容熙在场,极有可能会收复龙城,成功翻盘。这也正是高云最担心的,高云很清楚自己根基太浅,不够份量。

冯跋是汉人,而且还是畏罪潜逃的犯人,慕容云是高句丽人,仅仅只是慕容宝的养子,而且已经退隐官场。无论是冯跋,还是慕容云,两人在后燕都没有根基,这次举兵靠的是尚书署底层民工,在后燕上层中没有任何支持。

一句话,慕容云和冯跋两人,谁也做不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不管怎样,这次举兵虽有惊险,但终究还是成功了。

公元407年七月,丙寅日,也就是慕容熙出城下葬的第四天,冯跋的叛军在龙城外某处树林中找到了穿着一身普通衣服的慕容熙。

慕容熙很快被押送到皇宫,慕容云指着慕容熙大骂了一通,骂完后下令将慕容熙连同所有儿子全部处斩。

从慕容熙无故出走到被抓,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

慕容熙死时只有二十二岁,自公元401年上台,共在位六年。

慕容熙的死宣告了后燕的彻底灭亡。

慕容云上台后立即认祖归宗,恢复本名高云。为了区别于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后人将高云的燕国称为“北燕”。

公元384年,淝水之战中慕容垂率领的鲜卑兵未受任何损失,保存完好。战后,慕容垂以平定丁零人翟斌叛乱为名,脱离了苻坚的管控,在荥阳宣布独立,恢复大燕国,史称后燕。

至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燕存国二十三年,历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四帝。

想当年,战神慕容垂雄姿英发,一出手就很快控制河北,灭西燕后又占据并州,后燕一度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彼时,拓跋珪刚刚复国,北魏还是个步履蹒跚的孩童。因为得到了慕容垂的大力扶持,拓跋珪得以崛起,逐渐壮大。

参合陂一战,后燕和北魏实力发生逆转,后燕开始江河日下,最终又回到当初的起点。大燕,兴于龙城,亡于龙城。

后燕灭亡三年后,公元410年,慕容家族仅存的南燕政权也被刘裕所灭,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一百多年的慕容家族落下了帷幕。(注:吐谷浑虽然也是慕容家族建立,但因地处偏僻,一直被认为是番外小国)

慕容家族经过慕容廆、慕容皝等几代人的努力,从辽东发迹,一路扩展到辽西、幽州,继而南下河北、中原,曾经不可一世。慕容势力更是遍地开花,前燕、西燕、南燕、后燕、吐谷浑,整个十六国时期,慕容家族建立的政权最多。

但是,任何时代总会要结束,辉煌总是一时的!

冯跋推高云建立的北燕政权,是十六国政权中最后一个出现的政权。

公元407年,八月,高云任命冯跋为使持节、侍中、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征北大将军,赐爵武邑公。

冯跋作为政变主谋,事成之后自然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冯跋的堂弟冯万泥被封为尚书令,弟弟冯素弗为昌黎尹,冯弘为征东大将军。原后燕官员一律官任原职。当然,也有反叛的,比如后燕越骑校尉慕舆良谋反,被高云诛杀。

公元408年二月,高云立妻子李氏为天王后,儿子高彭城为太子。

公元408年三月,高云下令将慕容熙葬于征平陵,谥号为“昭文”,与苻训英合葬一处。

因为高云是高句丽人,此前一直视后燕为死敌的高句丽立即派使者出使龙城,和高云攀亲认祖。高云派侍御史李拔回访高句丽。

公元408年五月,高云改任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原尚书令冯万泥改任幽、冀二州牧,镇守肥如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西北),冯素弗改任司隶校尉,中军将军冯乳陈改任并州牧,镇守白狼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境内)。

公元408年七月,高云恢复了原后燕平州刺史慕容归的辽东公爵位,让其负责主持北燕各类祭祀大典。

以上就是高云上台后的两年里,也就是公元407和408年两年,史书上记载的关于北燕的全部事情。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其中有两次是人事任命,第一次是刚上台的时候,掌握大权的全是冯跋的人,冯跋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第二次任命,就是高云上台差不多一年之后,两大政变功臣,冯万泥和冯乳陈双双被调离京城,改镇地方。新任尚书令务银提是什么背景?完全不清楚。这次任命到底是高云的意思,还是冯跋的意思?也不知道。

中国历史上权臣推傀儡上台的事不计其数,单单两晋十六国时期就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起。放在北燕,冯跋和高云到底是什么关系?高云是不是傀儡?冯跋是不是权臣?

首先,史书一直强调冯跋兄弟只求“立公侯之业”,没打算当大哥。其次,从事成之后也能看出来,冯跋虽然位高权重,却又似乎并不是权臣,慕容云也不像是傀儡。

如果高云真是傀儡,而冯跋是操弄权柄、呼风唤雨的实控人,北燕的历史就不该这样记载,多少会留下宫斗的蛛丝马迹。

所以,高云更像是后来五代时期的后周太祖郭威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被部下强推上台。因此,慕容云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袍加身的故事。当然,这两者区别也很大,郭威和赵匡胤两人刻意授命部下给自己加身黄袍的痕迹太重,表面上是被动接受,本质上还是主动获取。高云却是实实在在地被动上台,事前没有参与预谋。

当然了,高云虽然不像是傀儡,但毕竟和其他靠自己打天下的开国皇帝不同,他和实际举兵的冯跋相处起来一定会很尴尬,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

不过,很奇怪的是,尽管冯跋身居高位,但却极为低调,低调到彷佛人间蒸发,不存在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史书里,这两年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关于冯跋的内容。不管是《晋书》还是《魏书》,也无论是《高云传》还是《冯跋传》,在高云继位后的两年里,压根没有任何关于冯跋的文字记载,完全不知道冯跋在干什么。

但是,到了公元409年,也就是北燕建立两年后,冯跋终于又出现在史书上了。因为高云出事了。

史书上说,自从上台以来,高云“以无功德而居大位,内怀危惧”(《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

就是说,高云一直觉得自己无功无德,坐在国君位置上很不安,心里不踏实。

为了能让自己坐的踏实,高云的解决办法是“畜养壮士以为腹心爪牙”(《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培养心腹爪牙,而且选的都是身强体壮的猛士。

看来高云担心有人不服,会刺杀他,所以找了很多保镖。至于担心谁会杀他?是后燕遗老?还是冯跋兄弟?不知道,史书没提。

高云挑选和培养的这些心腹爪牙里,最受宠的当属离班和桃仁两人。

高云让离班和桃仁分别掌管京城禁军和皇宫卫队,平时对二人的赏赐数以万计,甚至允许二人的衣食起居和自己一个标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既然高云能安排心腹掌管禁军和皇宫卫队,可见还是有实权的。如果高云真是傀儡,冯跋是权臣,那高云身边必定都是冯跋的人,冯跋不可能让高云的人控制军队。

可是,问题就出在高云最宠幸的这两个心腹上。

即便如此受宠,可离班和桃仁二人依旧“志愿无厌,犹有怨憾”(《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二人仍旧不满足,经常口出怨言。

公元409年十月,戊辰日,高云正在皇宫的东堂办公,离班和桃仁手中拿着几卷书,说有要事禀奏。高云毫不怀疑,便让二人走到近前说话。

突然,离班从怀中抽出一柄利剑猛然刺向高云。高云大惊,慌忙抄起桌上小几(放置物品的小桌子)抵挡。与此同时,桃仁也掏出一柄利剑,从另一边刺向高云。

高云躲避不及,一命呜呼。

高云本身武艺高强,最早就是给慕容宝做贴身保镖的,结果却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

可惜史料太少,离班和桃仁刺杀高云的动机是什么?杀了高云之后又打算干什么?背后有没有冯跋的影子?这些统统不知道,史书交待的就是上面这些。

如同当年在最关键时刻慕容熙突然出走一样,高云的死也是充满离奇!小小的北燕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题。

然后,冯跋就在史书中又出现了。

高云遇刺后皇宫大乱,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冯跋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带人登上弘光门,观望宫里的形势。

弘光门是龙城皇宫的正门,慕容熙在位时命人参照邺城凤阳门样式修建,高达三层,气势恢宏。

这时,冯跋的部下,张泰和李桑两人同时请命:“这些竖子气焰嚣张,不知到底想干什么?不如让我俩去把这些竖子全都杀了。”

冯跋点头应允,二人立即下了弘光门,各带一队人马杀奔皇宫。

战报很快传回,李桑在皇宫西门杀了离班,张泰在内庭杀了桃仁,皇宫很快恢复平静。

鉴于高云已死,北燕群龙无首,众人就地在弘光门劝冯跋继位为君。压根也没人提到高云立的太子高彭城,而且高彭城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反正从来也没出现过。

冯跋赶紧推辞:“范阳公(指冯素弗)才略不凡,立志平定四海,每次除凶平暴都是他的功劳最大,当以范阳公为君。”

冯跋为兄,作为弟弟的冯素弗哪敢答应,赶紧推辞。众人再三劝说冯跋,于是,冯跋成为北燕第二任君主。

冯跋仍自称“天王”,国号仍为燕,年号改为“太平”,大赦境内。

冯跋尊母亲张氏为太后,妻子孙氏为王后,长子冯永为太子。

弟弟冯素弗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爵位仍为范阳公;弟弟冯弘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爵位为汲郡公;堂弟冯万泥为骠骑大将军、幽平二州牧,广川公;孙护为侍中、尚书令、阳平公;原尚书令务银提为上大将军、辽东太守;张兴为卫将军、尚书左仆射、永宁公。侄子冯乳陈为征西大将军、并青二州牧、上谷公。

几天后,冯跋下诏:“昔日高祖(指刘邦)为义帝(指楚怀王熊心)举哀,天下以高祖为仁。我与高云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感情上说是兄弟。所以要厚葬高云及其妻子,在韭町给高云立庙,设置二十家守卫陵园的邑户,以后每年四季都要供奉高云陵庙。”

冯跋说要厚葬高云及其妻子,看来太子高彭城应该同样死于这次叛乱。

冯跋追谥高云为惠懿皇帝。

从此,高氏北燕就变成了冯氏北燕。

按理说,皇帝姓氏换了,皇族都变了,这压根就不是一个朝代了,后人应该给冯跋的燕国重新起个类似“冯燕”之类的俗称。只不过因为高云的燕国时间太短,后世懒得再做区分。管它是高云的还是冯跋的,继续叫北燕就是了。

高氏北燕变成冯氏北燕的整个过程都在上面,情节很简单,但总感觉哪里有问题。

离班和桃仁在已经极为受宠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杀高云?二人杀高云后为何没有动用掌握的禁军和卫队,以致被冯跋手下两个小头目轻而易举就搞定了?如果离班和桃仁的目的是自立为君,难道不知道冯跋远比高云更难对付吗?为何没有提前针对冯跋做出部署?

总之,二人的行为更像是刺杀,而非兵变。可二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完全不知道。

高云死的实在是不明不白,从事后冯跋得利最大来看,冯跋策划了这次刺杀行动的嫌疑最大,可是又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

好了,不纠结了,冯跋当君主其实对北燕来说倒是件好事。因为冯跋可以称得上是位明君,在其执政的二十年里,北燕只发生了一次内乱,而且还是刚上台的时候,主谋是冯跋的堂弟冯万泥和侄子冯乳陈。

当初高云还在世时,冯万泥由尚书令改任幽、冀二州牧,镇守肥如,冯乳陈改任并州牧,镇守白狼。冯跋上台后,二人职位稍有变动,冯万泥由幽冀二州牧变为幽平二州牧,冯乳陈由并州牧变为并青二州牧。

但是,冯万泥和冯乳陈两人认为冯跋做老大后,自己就是北燕的宗室,当年推翻后燕时又曾立下大功,理应被召入京城,参与辅政。

一开始冯万泥没有只说,而是以退为进,上书冯跋,说自己功德不足,难以胜任地方大员,请求辞职回京。冯跋知道冯万泥的心思,只说兄弟驻外才会更放心,未同意冯万泥回京。冯万泥大为不满。

公元410年十二月,回京无望的冯万泥拉上侄子冯乳陈一起,在白狼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境内)举兵反叛!冯跋派弟弟、汲郡公冯弘和卫将军张兴率步骑兵两万前往白狼城,迅速平定了叛乱,冯万泥和冯乳陈战败被俘,后被处死。

冯跋执政北燕长达二十一年,冯万泥之乱是这二十一年里唯一一次内乱。

平定冯万泥和冯乳陈后,冯跋任命弟弟冯素弗为大司马,爵位由范阳公改为辽西公,弟弟冯弘为骠骑大将军,爵位由汲郡公改为中山公。

从此,冯素弗和冯弘这两个弟弟就成了冯跋的左膀右臂。

《晋书.载记第二十五.冯素弗传》)中对冯素弗的评价相当高:“及为宰辅,谦虚恭慎,非礼不动,虽厮养之贱,皆与之抗礼。车服屋宇,务于俭约,修己率下,百僚惮之”。就是说冯素弗谦虚谨慎,对人恭敬大度,从不做违反礼数的事。即便对方是地位低贱的奴隶或杂役,冯素弗也会和他平等交往。对于居住的房舍和出行乘坐的马车,冯素弗务求节俭,以身作则,令百官即尊敬又害怕。

因为冯素弗兼任侍中、录尚书事等职务,所以冯素弗就是北燕宰相。十六国时期各国宰相众多,但能有这样评价的并不多,这也让冯素弗成功跻身于十六国名相之列。

冯素弗于公元414年十二月病逝于龙城。冯跋悲恸不已,先后七次亲临冯素弗灵堂。

如今,在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镇,有一个叫馒头沟村的地方,这个村的边上有座山叫“将军山”。将军山的位置大概就在当年龙城正北三十公里处。

这座将军山正是北燕皇陵所在地,名为“长谷”。冯跋当上君主后追尊祖父冯和为元皇帝,将冯和迁葬于长谷,又迁徙了五百户百姓作为守陵人。冯素弗的墓同样位于长谷。

1965年,辽宁省博物馆决定对将军山南麓一处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随后的发掘成果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这次发掘也被视为十六国时期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这次发掘出土了四枚印章,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

四枚印章分别是范阳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大司马章、辽西公章。

没错,这座墓的主人正是北燕名相冯素弗。

该墓是冯素弗夫妇合葬墓,属同墓异穴,就是外表看是一座墓,但里面有两座墓室。幸运的是,尽管冯素弗妻子的墓穴早就被盗掘过,但冯素弗墓却完好无损,从未被盗掘。

这次发掘之所以震惊了考古界,不仅是因为墓主人冯素弗的北燕国相身份,更是因为该墓出土了大量反映十六国时期文化、经济、军事的珍贵文物,对研究十六国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冯素弗墓一共出土了五百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多件属于国宝级文物,现已成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里简单说三件。

1、 金质步摇冠

之前提到,在龙腾苑遗址曾发掘出怀疑是后燕皇后符训英随葬品的金质步摇冠,而冯素弗墓也出土了一件金质步摇冠,但样式却和龙腾苑那件有很大的差别。

2、鸭形玻璃注

这是一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玻璃制品,工艺复杂,造型别致,为早期玻璃制品中罕见珍品。关键,这件制品的制作工艺并非当时北燕或中原地区掌握,而是来自遥远的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大秦”。

这件玻璃注叫“欹器”,就是被吊起来接水的一种器皿,“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接满水后自动翻身把水倒掉,倒完水后又自动回正,继续接水。主要作用是古人用来警醒、修身,时刻提醒自己,即不能少,也不能满,要注意保持中庸。

这件玻璃制品到底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贸易从古罗马跨越万里来到北燕?还是当时的北燕工匠采用了古罗马帝国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这些都已无法知道。但是,无论是怎么来的,背后反应的都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这也是这件文物极为珍贵的一个原因。

3、鎏金木芯马镫

马蹬是一件极其简单却又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它改变了古代作战的样式。马蹬为中国发明,后来由西迁的柔然人(欧洲称为阿瓦尔人)传到欧洲,所以马蹬也被称为“中国靴子”。马蹬最早可能出现于东汉,但那时的马镫可能是织物或者植物纤维制成,难以保存,至今没有出土实物作为印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物马蹬,就是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件“鎏金木芯马镫”。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既然能让弟弟冯素弗在自己麾下成为名相,作为君主的冯跋自然也不会差。

冯跋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地方官员上任前冯跋都要亲自接见,询问为官举措,观察这些人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冯跋坚决不用。

提到种桑养蚕,很多人觉得那是江南的事,和东北无关。其实不然,冯跋为解决百姓生活问题,就曾大力推行植桑养蚕。

其实不只是冯跋,早在前燕慕容廆时代就曾从江南引种桑树到辽东,鼓励农户养蚕。后燕、北燕一直延续这一政策,冯跋在位时期更是大力推行。时至今日,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仍有一些年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古桑树,都是三燕时期(前燕、后燕、北燕)从江南引种的。

内政上,冯跋和冯素弗堪称十六国时期的君臣典范。外交上,冯跋采取了息兵罢战的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冯跋的努力下,与后燕敌对的契丹和高句丽都成了北燕盟友。

还有柔然。公元411年七月,柔然可汗郁久闾斛律主动结好北燕,送给冯跋三千匹良马,还向冯跋提亲,要娶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冯跋爽快答应,派游击将军秦都率两千骑兵护送乐浪公主远嫁。作为回报,斛律在公元414年也把女儿嫁给了冯跋。后来,郁久闾大檀成为柔然可汗,继续对北燕友好,一上台就送给冯跋三千匹马和一万头羊。

冯跋还与东晋交好,和东晋青州刺史申永往来频繁。还有胡夏,赫连勃勃曾在公元414年十月派御史中丞乌洛孤出使龙城,两国结盟。

北燕周边,不管接壤不接壤,高句丽、契丹、柔然、东晋、胡夏等政权,都成了北燕的盟友,北燕边境一直平安无事。

在北燕的领国中,实力最强的自然就属北魏了,冯跋更不愿得罪。但是,在和北魏的交往中,冯跋始终掌握一个原则:互相平等,绝不称臣。

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之初致力于内政,对外采取结好政策,曾先后派使者出使后秦、柔然和北燕。

但是,拓跋嗣内心很看不起柔然和北燕,派去后秦的使者爵位是马邑侯,地位很高,而派到北燕和柔然的都是身边侍从,普通的谒(yè)者,地位很低。

拓跋嗣派到北燕的谒者叫耿贰。当时冯跋早早就派黄门侍郎常陋出城迎接,可耿贰到了城下后说什么也不肯进城,理由是冯跋没有出城迎接。

北魏采取的是皇帝对臣子的礼仪,这让冯跋很不高兴,派人强行把耿贰拉进了龙城。没想到这耿贰还真有骨气,见了冯跋后坚持不拜,冯跋就让人按着耿贰的脑袋磕头。耿贰大喊:“冯王应先下拜接诏,我自然会以宾主之礼相待,为何苦苦相逼?”

冯跋大怒,下令把耿贰软禁起来。众人都劝冯跋干脆杀了耿贰,冯跋却说:“人各有志,不过各为其主而已。”

耿贰就这么被软禁在了北燕,直到二十年后,冯跋病逝冯弘上台。冯弘上台后主动对北魏称臣,才把耿贰放回北魏。耿贰回北魏时还穿着当年出使时穿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

或许正因为软禁耿贰得罪了拓跋嗣,便有了几年后拓跋嗣出兵北燕。这也是拓跋嗣在位期间少有的一次出兵。

公元418年五月,拓跋嗣巡视甘松(今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北)时突然下令,让征东将军长孙道生、安东将军李先、给事黄门侍郎奚观等人率两万精骑突袭龙城。

长孙道生很快就攻下龙城南二百里处的乙连城(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随后长驱北上,直抵龙城。

冯跋派单于右辅(官职)古泥出城迎战,结果大败而回。长孙道生随即兵临城下,猛烈攻城。

但是,冯跋治下的龙城军民同心,粮草充足,而长孙道生只有骑兵,始终无法攻下城池,最终被迫撤军。

这也是冯跋在位二十年里北燕唯一一次对外战争,还是被动的。

通过以上内政和外交来看,称冯跋为明君并不为过。

不过,尽管冯跋很努力,但在当时背景下,北燕能偏安一隅已是大幸,想发展壮大基本不可能。

中国历史上,从东北走出来,又南下成功的政权有好几个,包括此前慕容鲜卑的前燕,还有后来契丹人的辽国以及女真人的金国。再后来,作为女真后裔的满族人出关后更是一统天下。

但是,这些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完美结合的结果,而北燕可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北燕面对的是庞然大物北魏。

北燕要想发展,唯一的希望就是北魏出现昏君,然后内斗不止,最终解体。可现实却是,北魏前几代皇帝一个比一个精明强干,北燕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

所以,无论冯跋怎么努力,现在的北燕已是最好。二十一年的统治,北燕只有一次内乱和一次对外战争,老百姓生活安稳。但是,这样的生活究竟能维持多久,不在北燕,而在北魏。

对于北魏来说,北燕实在太弱,即便拓跋嗣继位之初北魏国力相对较弱时,要拿下北燕也不难,无非就是代价大小。拓跋嗣和继任者拓跋焘都选择先集中精力对付刘宋和胡夏,而北燕就像是被圈起来的牛羊,反正也跑不掉。

于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国小力弱的北燕反倒成了十六国里倒数第二个灭亡的政权。和北燕同时期的后秦、西秦、南凉、西凉、胡夏、南燕,全都早早灭亡。

当然了,北魏也不可能一直放任北燕不管,无非就是在等一个代价最小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北燕内乱。

别说,北魏还真等到了。

很多君主,比如姚兴和刘裕,还有赫连勃勃,这些人生前都做的不错,却没能安排好身后事。冯跋也是一样。

刘裕灭后秦是趁姚兴病逝,拓跋嗣攻河南是趁刘裕病逝,拓跋焘攻胡夏同样是趁赫连勃勃病逝。尽管伐丧在名义上不好听,但确实管用。

北魏大举伐燕正是在冯跋病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