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昔日宁夏王马鸿逵异国街头独行,一张照片看哭了世人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7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一把雨伞,陪伴了他二十年。
从宁夏的风沙到台湾的海风,再到洛杉矶的细雨。
这把黑色的雨伞见证了一个男人从权势巅峰跌落到街头独行的全过程。
1960年代的某个午后,加州圣莫尼卡海滩附近的一条街道上 摄影师随手按下快门。
镜头里是个东方老人,风衣有些旧了,腋下夹着公文包,右手紧握那把伞。
他走得很慢,背影透着说不出的孤单。
谁能想到,这个在异国街头缓缓踱步的老头,二十年前还是统治着几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宁夏王”马鸿逵。
事情要从他18岁那年说起。
那时候马鸿逵还是个愣头青,在甘肃陆军学堂里混日子。
血气方刚的年纪,听说同盟会在搞革命,他也跟着凑热闹。
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清军抓了现行。
牢房里关了好几个月 马鸿逵以为这辈子就完了。
幸好老爹马福祥在当地有些门路,托人情找关系,总算把儿子捞了出来。
那次牢狱之灾让马鸿逵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道,没有实力什么都是空话。
出狱后,马福祥把儿子留在身边当教官。
几年下来,马鸿逵倒是学会了不少本事。1912年他升任宁夏新军都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队伍。
那种手握兵权的感觉,让他着了迷。
但真正让马鸿逵尝到权力甜头的 还是围剿白朗军那一仗。
他指挥有方,立了大功,袁世凯很高兴,直接提拔他当陆军少将。
从此马鸿逵在北洋政府里有了地位,也开始学会了察言观色,左右逢源。
那个年代的军阀都是墙头草,今天跟这个,明天投那个。
马鸿逵也不例外。
先是跟着冯玉祥混,后来又投靠蒋介石。
每次站队他都算得很精,总能在关键时刻选对边。
1930年中原大战 马鸿逵帮着蒋介石打冯玉祥。
这一仗他打得特别卖力,把自己的老上司往死里揍。
战后蒋介石论功行赏,直接让他当了宁夏政府主席。
那些年是马鸿逵最风光的时候。
在宁夏这一亩三分地上,他就是土皇帝。
修路架桥办学校,表面上搞建设,实际上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老百姓的死活 他哪里真正关心过。
日子过得舒坦了,马鸿逵的毛病也多起来。
最出名的就是娶姨太太。
什么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家里女人一大堆。
那时候他觉得这就是成功男人的标配,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这些女人会成为他最大的负担。
1949年春天,解放军渡江了。
消息传到银川,马鸿逵坐不住了。
他知道自己这些年做的事,到了新政府手里肯定没好果子吃。
收拾细软,带着家眷和金银财宝,马鸿逵匆忙逃往台湾。
本以为到了台湾就安全了 谁知道那里也不是净土。
郭寄峤和马步芳父子一直看他不顺眼,三天两头在蒋介石面前说他坏话。
什么西北败局都是他的责任,什么指挥不当拖累全局。
马鸿逵心里明白,这些人就是想找个替罪羊。
台湾住不下去了。
马鸿逵想了个办法,先以治病为由把四姨太刘慕侠送到香港,然后自己也借口探病离开台湾。
飞机起飞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到了美国,马鸿逵用带来的钱在洛杉矶买了套公寓。
刚开始日子还过得去,几个姨太太也还算安分。
但好景不长,钱用一点少一点,女人们的脾气却越来越大。
二姨太和三姨太为了一条项链吵得不可开交。
四姨太刘慕侠更过分,居然在外面养了个年轻的白人男子。
五姨太干脆搬出去住,要钱的时候才回来。
马鸿逵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 看着墙上那张宁夏地图发呆。
地图已经发黄了,边角都卷起来了。
他用手指在上面画着圈,银川、固原、中卫,这些地方他都管过。
想起那些年在宁夏的日子,马鸿逵心里五味杂陈。
他办过学校,修过公路,也确实做了些好事。
但更多的时候,他想的还是怎么保住自己的地盘 怎么对付政敌。
最让他心寒的是孙子那档事。
重孙女的抚养权,孙子竟然要和他打官司。
法庭上那个年轻律师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马鸿逵一句也听不懂。
翻译告诉他,孙子说爷爷老糊涂了,没能力照顾小孩。
”老糊涂?”马鸿逵反复琢磨这三个字。
也许真的老了吧。
那天从法庭出来,马鸿逵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久。
加州的太阳很毒,柏油路面都被晒软了。
他腋下夹着装法律文件的公文包,手里拿着那把跟了他二十年的黑伞。
路过的美国人用各种眼神看他,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更多的是漠不关心。
这就是那张著名照片的来历。
摄影师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东方老人的背影有些特别 随手拍了一张。
后来照片被华人报纸登出来,配了个标题叫”昔日西北王的美国街头”。
马鸿逵看到照片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儿。
镜头里的自己真的老了,背都有点驼,走路也不如从前稳当。
最要紧的是,眼神里再也没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气。
他试着给国内写信,想联系一些老朋友。
但信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那些曾经在他手下的将领,要么死了,要么就是不敢和他联系。
毕竟现在他是”历史反革命” 谁愿意惹这个麻烦?
1969年冬天,马鸿逵的身体越来越差。
咳嗽,失眠,吃不下饭。
住进医院后,病房里就他一个人。
偶尔有个华人护士能说几句中文,他就特别兴奋,拉着人家聊很久。
护士问他有什么愿望,马鸿逵说想回甘肃老家看看。
护士很奇怪:那您为什么不回去呢?马鸿逵苦笑一下 摇摇头。
回不去了。
1970年1月14日凌晨,马鸿逵在睡梦中走了。
没人在身边,没有最后的话。
护士查房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没了呼吸,拳头握得很紧。
后来有人传说他死前一直握着一把宁夏的泥土。
但护士们都说没看见什么泥土,只是一个老人的手,握得死死的。
从贺兰山脚下的意气少年,到宁夏的土皇帝,再到异国街头的孤独老人。
马鸿逵这一生,演了太多角色,但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孤独。
他曾经统治过的那片土地,现在已经换了天地。
银川有了新楼房,宁夏有了新主人。
而他,只能在太平洋彼岸的墓地里 永远怀念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那张在美国街头拍摄的照片,后来成了很多书籍的配图。
照片里的老人,腋下夹着公文包,手握黑伞,独自走在异国的街道上。
这个背影,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见证着个人命运的沉浮。
有时候想想,如果当年他真的死在清朝的监狱里 说不定还能算个烈士。
但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不能重来。
参考资料:
《马鸿逵将军回忆录》,马鸿逵口述,台湾正中书局,1962年
《宁夏军事志》,宁夏军事志编委会,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民国西北军阀史料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
《马家军兴衰史》,王宗华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