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心脏病患者喝白酒,多留意几点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0 浏览量:1
“他喝了一辈子白酒,怎么突然住进了心脏科?”这是我在门诊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白酒,这个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饮品,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是在心脏病患者群体中,喝或不喝,引发了太多争议。
很多人以为少喝点、喝好酒、酒龄长就没问题。但现实往往打脸:心脏病患者一杯下肚,可能就是一次血压波动、一次心律失常,甚至一次急性发作的开始。
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原本控制良好的病情,就因为一次聚会上的“走一个”,结果住进了CCU。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一项项研究验证的医学事实。今天,就来跟大家聊清楚:心脏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白酒?如果真要喝,有哪些必须注意的地方?
酒桌上的面子,不能以健康为代价。
很多人习惯饭前来一口,说是“活血化瘀”,但这句民间说法,已经被现代医学逐渐推翻。
白酒中乙醇的代谢产物,会让心脑血管系统变得异常敏感。尤其是高浓度白酒,对血压的影响非常大。血管扩张之后,如果没有及时收缩回来,容易出现低血压晕厥,而后又可能反弹成高血压危象。
你可能会说:“我喝了几十年,也没事。”但这正是风险最大的陷阱。
长期饮酒的人,身体早已产生耐受,但心肌细胞的损伤是长期积累的。一旦出现“心脏代偿失衡”,可能就是突然倒地的那一刻。
而很多人把这种突发归咎于“天太热”或“情绪激动”,却从没想过,是那杯酒在悄悄埋雷。
心脏病这个词,听起来很模糊,实际上涵盖了很多种。像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瓣膜病等,每一种都不适合与高浓度酒精“搏命”。
尤其是冠状动脉狭窄的人,酒精可能让血管一时扩张,但扩张之后的“反弹性收缩”,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而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也相当大。不少人喝完酒后会感到“心跳加快”,这并非错觉,而是真实的心律紊乱,最常见的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心房颤动。
这个时候再用药物去纠正,难度会远远超过日常治疗。更别说,一些人本就服用了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等降压或抗心绞痛药物,再加上酒精的干扰,药效可能被放大或抵消,结果就变得不可控了。
很多老人说:“我就喝一小口,不醉就行。”但医学上从不以“醉不醉”判断风险,而是看乙醇摄入量和个体代谢能力。
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乙醇代谢慢,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心脏就要承受更长时间的刺激。
慢性心衰的患者更要谨慎,因为酒精还会造成体液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出现水肿、气促、夜间憋醒等症状,甚至诱发急性肺水肿。
白酒不是“养生”的工具,而是心脏病人不得不面对的隐患。
有人可能会提到红酒,说适量红酒对心血管有益。确实,有研究提到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可能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这是在极小剂量前提下,且红酒与白酒的酒精浓度、成分差异极大,不能混为一谈。
更现实一点地说:你见过哪个中国人只喝30毫升红酒就放下杯子的?
再说回白酒,本质上是高浓度乙醇溶液,无论是粮食酿造还是勾兑酒,都会对心脏产生影响。所谓“喝好酒没事”,不过是心理安慰罢了。
常年饮酒的人还要警惕一个隐蔽的陷阱——酒精性心肌病。
这是一种酒精长期损伤心肌细胞造成的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等到出现心慌、乏力、呼吸困难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
这种病一旦形成,心功能不可逆下降,只能靠药物维持,严重者需要安装心脏辅助装置甚至移植。
也就是说,白酒不仅能“点燃”已有的心脏病,还可能悄悄“制造”一个新的。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50多岁的男性,长期每天半斤白酒,十几年如一日。起初只是偶尔胸闷,后来发展到走几步就喘,检查发现左心室严重扩张,射血分数不足30%。
他问我:“我是不是太晚才戒酒?”
我没敢正面回答,但他自己也明白了——有些损伤,是再怎么后悔也回不去的。
也不是说心脏病患者必须“滴酒不沾”。更重要的是掌握好量、时机、药物配合,并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非要喝,务必做到几点:不空腹、不混饮、不拼酒、不连续喝、不在服药期间饮酒。
尤其是服用地高辛、利尿剂、钙拮抗剂等心脏药物时,酒精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毒副反应放大或疗效丢失。
很多人觉得“喝点酒舒筋活血”,其实用错了方式。想让血管通畅,不如控制血脂、调节情绪、规律作息。真正养心的,从来不是一杯酒,而是你对健康的敬畏。
喝白酒之前,不妨问问自己:这杯酒,值不值得我冒着心脏的风险去喝?
每一次举杯,其实都是一次选择。
心脏病不是不能喝白酒,而是你能不能承担喝酒的代价。
一顿饭局的热闹,换不来一颗稳定跳动的心。别让一口酒,毁了一颗心。
参考文献:
王静,张晓蓉,杨海燕.酒精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20年第9卷第2期,2095-9882.2020.02.005
刘冰,李志军.酒精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年第15卷第13期,1674-3296.2022.13.065
赵亮,王磊.白酒摄入与心房颤动发作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21年第36卷第6期,1000-3614.2021.06.0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