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亲戚朋友关系再好,也要牢记这6句随礼的古训

发布时间:2025-07-06 20:58  浏览量:11

生活在礼仪之邦,随礼的事情总是源源不断。

作为长辈,应该多研究随礼的方式,成为生活圈中的榜样。

恰当的随礼方式不仅能维护人情,还能通过礼金帮助亲戚朋友,未来也能影响到子孙的社交关系。

以下六句古训,长辈们需要理解并付诸实践。

01

“人情堪比债,一代传一代”:通过随礼互动,帮助子孙留住靠谱的人脉资源。

老一辈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够延续几代人。

我的爷爷年轻时曾当过摆渡人,也做过一些小生意。他与隔壁镇的刘大爷结为兄弟,之后两家人的后代也开始互相交往。

几年前,我去深圳时找到了刘大爷的孙女,得到了她的工作介绍和帮助。虽然我和她之间没有直接的礼尚往来,但当我们谈起祖辈的深厚情谊时,心中都感慨良多。实际上,在我们的祖辈交往中,我们早已建立了某种联系。

爷爷家并不富裕,走亲戚时常常带些红薯干、茄子皮和豆角等小礼物,而刘大爷家在镇上做生意,回敬的则是一些饼干和棉鞋等。选择一部分亲戚朋友作为“世交”,对家业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02

“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遇到亲友的白喜,要主动随礼,并且人要到场。

结婚、寿宴、升学宴等,都属于红喜,因此很多人只是给红包,人不会到场。这一类的喜事,要等对方通知,然后去赴宴。

若是有老人过世,属于白喜。这样的情况,不一定等对方通知,应该尽快去随礼,并且人要到场。

白喜,意味着要人帮忙干活,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除了吃喝,还要安排落葬的事情。

若是有条件的话,老人过世之前,也多去探望,对有病、穷困的老人,给一个大一点的红包,也能解决一些医药方面的困难。

人老了,见一面少一面,别总是以为来日方长。能见最后一面,也是莫大的欣慰。

03

“知礼不如随俗”:随礼之前,搞清楚当地的习俗,避免格格不入。

亲戚朋友众多,分散在不同地方,随礼的方式也各有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隔壁村或乡镇,也可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参加宴席之前,最好多了解一下,以免出丑。

例如,我所在的城市,婚宴通常只需一顿饭;而在郊区,自办婚宴则可能持续三天,吃三四顿饭。婚宴当天的主场需要给红包,而其他几顿饭则要准备一些小红包给敬酒的人。

作为长辈,如果随礼准备不足,可能会感到尴尬,而一些嘴快的亲戚也可能会说出不太好听的话,导致彼此都感到不愉快。

0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贪婪的人,尽量少随礼,甚至断交。

不是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值得交往,有的人本是小人。我们应该看透,并且适度冷漠。

把酒席变成了敛财的机会,那么你就可以视而不见了。

我的一个同学,女儿出生、女儿周岁,家里买房,开店铺,换店铺,父母过生日,娘家父母过生日,都喊喝酒,在三年时间里,办了五次喜宴。

简简单单地吃顿饭,还是可以接纳的,小事也使劲操办,肯定会让人讨嫌。

就是兄弟姐妹之间,遇到只懂得收礼,回礼特别少的情况,也要适当提醒。不要因此就败坏了规矩,破坏感情。

人品很差的人,平时坑蒙拐骗,也不赡养老人,处处算计别人。你就不要和他交往了,一把年纪的你,也不在乎少这样一个熟人。

05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学会向弱者多随礼,真正给人帮助。

与其去结交城市里的世俗之人,不如去结识山里的老翁,切忌“嫌贫爱富”。

一方面,老翁更懂得礼仪,交流起来也更加温暖;而那些世俗的人,往往不会记住你对他们的情谊。

做人要懂得一些策略,平时对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多一些关心,等他们有所成就时,或许会回报你。

“莫欺少年穷”的道理,老人们也应铭记在心。

在亲戚朋友中,或许他们的子女面临困难,但却怀有理想,这时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亲戚家的孩子读书,绝对是值得的。

通过升学宴、开学时的问候等机会,给予读书人一些礼金,这份恩情将温暖他们一生,也体现了你作为长辈的真心关怀。

06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长期不互动的人,就别去随礼、凑热闹了。

自古以来,随礼讲究的是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赴的。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某些亲戚朋友,喊你喝酒,你去了,但是你喊他喝酒,他不来。那么你就是被他看不起了。

有的亲戚朋友,有喜事就想到你,平时都不理会你,也不交往。他的联系方式,平时是找不到的。这样的感情,也太马虎了。

一些多年不交往的,都变得陌生了,走散了就算了。尤其是在千里之外的人,以后也大概率不会交往了,前行去随礼,显然多余。

07

随礼不仅仅是给一个红包,更是实实在在的花费。

如果感情深厚,随礼还可以是一些地方特产或字画等心意之物。

随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感情,富有的人帮助穷苦的人,大家共同出资办大事。

千万不要把随礼视为“物品交换”,就像做生意一样。

人情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但与金钱息息相关。只要规则得当,人情就会蓬勃发展。

年长的人懂得随礼,往往德高望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