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都是什么学历,您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5-07-05 16:04 浏览量:2
十大元帅的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这十个人的成就背后,学历到底能不能成为他们成功的钥匙?很显然,不是所有答案都能一锤定音。有兴趣的人,可能早就好奇,到底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读过几本书,进过多少学校,是不是传闻当中的“行伍出身”,真的没怎么上过学?实际情况离普遍想象差得远,他们的求学路,杂糅着动荡、变迁、困顿、追求,哪有单一模式可言。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聊一聊,元帅们学历的事儿,到底怎么回事?谁条条顺顺,谁绕了大弯?谁纯靠天分,又有谁靠读书弯道超车?搞不清楚还真站不住脚。
朱德出生于1886年,正是清末最乱的时候,老朱从来不是个等闲之辈。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他脚踏实地走出来的。当年这地方不接外省的,结果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几千里,愣是考进去了。他后来提前毕业,跑去参加蔡锷的重九起义,这人生转场,有戏吗?关键是,他熬了十年,茫然中却突然遇见了新思想。老朱本来在云南当兵权大到手,可内心死水一潭,问题一大堆,何去何从?据说那年他36岁,出国留学去德国,追着真理跑,说他胆大吧,也不过分。他进了哥廷根大学学哲学和政治,白天上课,夜里琢磨打仗。后来,还跑到苏联读了东方大学。当年老朱被警察撵着跑也真不稀奇。就这学业,全球转圈,谁能想到?外表憨厚其实心里门儿清,这样的老朱,学历没法低估。
你以为彭德怀没什么文化?其实是个复杂问题。彭德怀小时候家里穷,只上了两年书塾就被扔出教室干农活。后来说他学历低,好像没冤枉他。用他自己的话讲,拿起锄头和铁锤干过,比上书堂还“实在”点。到后来,能考进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还混了个毕业回湘军当过排长、连长。革命打得火热,平江起义,彭老总冤枉不了,一个字难念的书都敢抄底。
林彪年纪轻,是十大元帅里头最小的。1907年出生,9岁就钻进私塾,玩笔杆子。后来去了堂兄那儿开的新学校,再转到更公立中学。1925年,林彪成功考上黄埔军校,从此踏上不归路。毕业时风头不小,参加北伐,战功不断。林彪的学历对比谁都能打个正着,但真谈起科班出身,他其实还真是个典型。讲武堂、军校这些,在他身上都能找得着。
刘伯承的名字,与读书解题挂了钩,他不只是用枪杆子打天下,更是拿着书本闯世界。清光绪年出生,从小私塾一路升学,还赶上1912年考入重庆将校学堂,硬是把各门军事课啃了个遍。川军里,他一呆就是十来年,后来革命理想一萌芽,这老大哥也没扭头就走。南昌起义后被派去苏联,对普通人来说俄语简直天书,刘帅硬是日夜嗑单词,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课程啃完了。军事理论的厚度,绝非浪得虚名。
贺龙算得上纯天然的革命种子。五年私塾断断续续,过后是干农活,鸡毛蒜皮都不落下。1916年,俩菜刀闹起革命,南昌起义是主力。蒋介石给好处想收编他,结果他直言不讳拒绝了。别人说没文凭不会成功,贺龙偏不认。战争风口浪尖他有空就练字、读点闲书,水磨工夫能磨得一手好字。有文化,不止于学历。
陈毅诗人味儿最浓的元帅。1916年进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三年后去了法国赶“勤工俭学”潮流,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回国还没闲着跑去中法大学,部分专业后来成了北大和北理的前身。堪称高材生。作风、气质、格局,不是在小课堂磨出来的。
罗荣桓,1919年进长沙协均中学,后来是青岛大学。后来跑到武昌中山大学,那年头大学不多见。他不像别的元帅那么军校科班出身,可是做起农会、反土豪,真的不比谁弱。学问还是背在身上,不在军校呆没呆过。
徐向前独一份,北方大汉,1919年进国民师范速成班,之后在家乡当小学老师。1924年,直接跳黄埔军校,起步就是名门正道。那时候,性格木讷不见棱角,结果还是能成为一代名将,对比同僚笔杆子其实并不钝。
聂荣臻当年7岁私塾启蒙,后来一路学到江津县立中学,成绩出挑。之后息影西欧,1919年大潮下留学法国。再到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学的是化工。回头再被派去苏联,进了红军学校中国班,后来回来黄埔军校教政治。总感觉他半路转型,但人家就是管用!
叶剑英,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朱德是前后脚师兄弟。起初沾了沾民主革命的边,后来投奔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做教官,又是头面人物。1928年又按耐不住跑到苏联深造,回来时已经把理论和实践都装进脑子。当年“海归”含金量没那么虚高,都是动真格的。
细细数来,十大元帅中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五个是妥妥的海归。另有徐向前、林彪出自响当当的黄埔军校。罗荣桓虽没军事学校,但大学预科、政法都没落下。彭德怀不是学历派,能考个讲武堂已属不易。贺龙五年私塾结束学业,却硬是闯下这番基业。学历有高有低,战场、讲坛其实没那么绝对的界线!
也有个说法,学历与能力总是应该挂钩的,但轮到这批人,有人靠学历,有人靠胆识,有人中庸。元帅们身上的跳跃感,来源于那个时代本就错杂,有谁能预知后续?事实是,学历成了一部分人的助推器,可对另外一些人来不过就是背景板,天赋、努力以及一点时运,反倒更占分量。外人无从复制的机遇和奇遇,人生路径根本无法照搬。
再提一句,现实里多少人手握学历却终归平庸,元帅中也未必学历高就是能力顶。这种“不靠谱的经验”,却像一面镜子照见时代的荒诞。一面,海归回国马上就能当导师,另一面,临时班子里也会蹦出顶尖军师。这不矛盾吗?但世界的逻辑众口难调,偏见没什么稀奇。
还有一个点,说元帅们学历低,就是对艰难求学的否认,对突破社会落差的无视。比如朱德、刘伯承,真的是“白手起家”吗?显然不是。说学历不重要,也许更只适合极少数人;在那个变动的大时代里,不安于现状的人可能才最有出息。换成现在还能这么拼吗?谜底不明。
细节上,像贺龙这样的底层逆袭只有一份;而像聂荣臻、叶剑英用满满的留洋经历提升自我,这种路数看着眼熟,却也常常是昙花一现。社会大浪淘沙,学历变成了一块敲门砖,敲不敲得开,事实说明都要碰运气。
抓住这一点不松口,容易失之偏颇。学历能成大将,没学历也能扛事!回头一元帅们的历史,高高低低,交错排列,好像真没什么标准答案。要说成败只在学历,于情于理其实都说不圆。每个人的选择都被时代裹挟,根本难有统一模板。
这么绕来说了半天,有关“学历与元帅”的讨论,实际上是一场对历史多样性的检验。把目光聚集到人本身,不同路径,交汇在共同的目标上。战场外短兵相接,课堂内潜心研读,终成无数人的传奇与书页里的长叹。或许一切都是命里该有,而且圆不上那个理。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没说法没逻辑。反而能让人越看越着迷。